中央紅軍長征前的最后一戰

——福建長汀鬆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作者:王玉珍 鄢城名    發布時間:2022-10-08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鬆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碑始建於1953年。1989年,福建省長汀縣委縣政府重新修建鬆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碑,並由開國上將楊成武題寫碑名。紀念碑呈方形,由碑座、碑身和硪頂組成,建筑面積約260平方米,碑身高約8米。2015年,長汀縣委縣政府再次對紀念碑進行修繕,重新刻了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三三年十月,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一九三四年九月初,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及福建蘇區地方武裝奉命在中央蘇區核心區域長汀以東的鬆毛嶺一線構筑工事,設置三道防線,抗擊國民黨東路軍從連城向長汀、瑞金的推進。長汀蘇區軍民踴躍投入保衛鬆毛嶺的戰斗。

九月二十三日,國民黨軍以三個師的兵力向鬆毛嶺紅軍陣地發動猛攻,以飛機和大炮向紅軍陣地狂轟濫炸,數小時內發射炮彈幾千發。紅軍一萬多人和地方武裝堅守陣地,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搏斗,雙方爭奪異常激烈。紅軍將士浴血奮戰七晝夜,擊退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最終紅軍以傷亡近半的代價,拖延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步伐,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長汀蘇區軍民為此作出了重大犧牲。

九月二十九日傍晚,紅九軍團奉命撤出戰斗。三十日,紅九軍團在長汀鐘屋村(中復村)觀壽公祠前召開誓師大會,告別蘇區父老鄉親,出發長征。

青山埋忠骨,綠水頌英雄。為褒揚紅軍將士和長汀人民在鬆毛嶺戰斗中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慰藉先烈英靈,激勵后人,特立此碑,以志紀念。

鬆毛嶺戰斗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長汀縣委員會

長汀縣人民政府 敬立

二零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碑文以簡潔精煉的語言敘述了鬆毛嶺戰斗的背景、過程及歷史意義,再現了第五次反“圍剿”的激烈場面,表達了對革命先輩由衷的崇敬與深切的緬懷,讀之令人動容不已,肅然起敬。

鬆毛嶺是福建長汀縣與連城縣交界處的一座大山,崇山峻嶺,連綿起伏,重巒疊嶂,極為險要,主峰白衣洋嶺是西進長汀的必經要道。第五次反“圍剿”期間,鬆毛嶺成為中央蘇區東大門的最后屏障。1933年,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五次“圍剿”,同時改變戰術,不再長驅直入,而是採取“堡壘主義”戰術,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面對國民黨的步步緊逼和敵強我弱的不利態勢,黨內“左”傾錯誤達到頂峰,第五次反“圍剿”陷入最危急最艱難的時刻。

鬆毛嶺戰斗發生於1934年9月下旬,是鬆毛嶺戰役的第二階段,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前在東線戰場上的最后一戰。鬆毛嶺戰役的第一階段為溫坊戰斗,1934年9月1日至9月3日,朱德指揮紅一軍團、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在連城縣溫坊,重創國民黨第四縱隊李延年部,取得重大勝利。溫坊戰斗的失敗,引起了蔣介石的重視,重新布置了東線戰場的作戰方案。9月中旬,蔣介石調第三十六師宋希濂部主攻鬆毛嶺西南主峰白衣洋嶺主陣地,李延年部第九師集結於連城縣朋口以西地區,同時以一部在第三十六師右翼協助進攻,第八十三師劉戡部擔任右翼的警戒。

守衛鬆毛嶺的紅軍部隊為羅炳輝、蔡樹藩率領的紅九軍團第三師和紅二十四師,兩個師14000余人,加上福建蘇區地方武裝約2000人,共16000余人。與國民黨進攻部隊三個師的兵力相比,極為懸殊,且敵人有飛機、大炮等重裝備協同攻擊。因此,對守衛鬆毛嶺的紅軍而言,這是一場異常艱巨悲壯的阻擊戰。鬆毛嶺的西南主峰白衣洋嶺,是朋口通往長汀的重要通道,紅軍主力在這裡作了重要布防,鬆毛嶺西北側的金華山是紅軍的另一處主陣地。

9月23日,國民黨軍向鬆毛嶺紅軍陣地發動攻擊。戰斗開始時,國民黨採取掃清外圍、謹慎推進的策略,先后佔領了鬆毛嶺東側的一些據點。9月27日,國民黨第三十六師以步炮兵密切協同向紅軍主陣地發動猛攻。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紅軍官兵在羅炳輝、蔡樹藩的帶領下,依仗堅固的陣地及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以步槍、機槍和手榴彈等輕武器憑險據守,頑強抗擊,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戰斗異常激烈,有的山頭彼此反復沖擊達五六次。長汀、連城的蘇區群眾積極支援前線,自發組成了運輸隊、擔架隊協同紅軍作戰。他們卸掉門板當擔架運送傷員,婦女們則給紅軍戰士洗衣送飯,鬆毛嶺下的幾個村子“家家無閑人,戶戶無門板”。

在敵軍飛機和大炮的狂轟濫炸下,紅軍陣地受到嚴重破壞,不得不放棄白衣洋嶺主陣地,國民黨也付出了慘重代價。紅軍依然堅守在豬鬃嶺、金華山一線陣地。9月28日,國民黨第十師一個旅從側面向紅軍陣地進行攻擊,國民黨第九師從正面助攻。紅軍幾經奮起抗擊,終因寡不敵眾,豬鬃嶺及以北各陣地相繼被敵軍佔領。

9月29日,國民黨第四縱隊指揮官李延年率第九師和第十師向紅九軍團指揮部所在地——鬆毛嶺北麓的鐘屋村發動攻擊。敵人用輕重機槍猛烈掃射,紅軍戰士浴血奮戰、頑強抵抗。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重大損失,即向南山壩、河田方向轉移。9月30日,根據上級指示,紅九軍團在長汀縣鐘屋村的觀壽公祠前舉行誓師大會,告別閩西蘇區群眾,隨后前往瑞金,不久踏上了二萬五千裡長征之路。紅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負責阻擊敵人,掩護紅九軍團轉移,任務完成后則留在中央蘇區,堅持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鬆毛嶺戰斗發生在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即將實施戰略轉移的重要關頭,為了保障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安全與行動,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和福建蘇區地方武裝節節阻敵,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阻擋了國民黨軍進攻步伐,為保衛后方安全與紅軍長征各項准備作出了重大貢獻。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10月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