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鮮明特征及重要意義——基於習近平相關重要論述的思考

作者:陳金龍    發布時間:2022-10-1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每個國家和民族實現發展的必經階段。現代化既是世界性的歷史進程,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本土化的歷史過程,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具有不同特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對中國式現代化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統闡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同時,豐富和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

習近平在總結黨的奮斗歷程時,從現代化的角度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持續不懈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論述,將黨的百年歷史視為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努力,始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實現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實質上就是實現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將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上具體議事日程。1954 年9 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從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入手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既是基於中國國情和冷戰格局背景的選擇,也體現了世界各國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此后,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中國共產黨人又將科學技術現代化納入國家現代化的范疇。“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演化與實踐展開,反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國家、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四個現代化”既是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定位,也是現代化道路的具體選擇。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化。1979年 3月 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會長馬爾科姆·麥克唐納時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3月 2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他說:“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隻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這裡所說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主要是指現代化國家的發達程度和發展水平,是就發展目標來說的。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將“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這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內涵的初步界定。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產黨人在確立發展目標的同時,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鄧小平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追求現代化發展的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質上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深遠謀劃和戰略思考。以往在謀劃中國式現代化時,定位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入新時代則定位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升了國家現代化的層次和程度。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上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並提出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將“美麗”作為現代化強國的內涵之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國家認識的拓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界定新時代的內涵時,使用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提法,指出: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習近平在界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涵時,特別關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謀劃全面深化改革時,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此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表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上述這幾點,都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認識的深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

現代化是一種世界性現象,但由於歷史傳統、現實國情不同,各個國家的現代化具有不同特點。習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現代化標准。”在他看來,“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他從五個方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即“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這些鮮明特征深刻說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是現代化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的對象之一,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方面。人口規模大小通常決定著國家現代化的任務大小和難易程度。一般而言,人口規模小,現代化面臨的任務相對輕一些,壓力相對小一些,推進現代化的過程相對容易一些。中國是世界上超大人口規模的國家,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區域發展不平衡,現代化面臨的壓力較大。習近平指出:“我國十四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9年全球共有 69個國家和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1萬美元,包括中國 14億多人口,總數約為 28億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得世界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1萬美元的人口數量翻了將近一番。這是中國對世界現代化的巨大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在謀劃中國式現代化時,就將共同富裕作為目標和追求。1955年 10月,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邀集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就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進行座談時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共同富裕的願望未能成為現實。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明確將“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列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並提出了先富帶后富等政策主張,以解決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謀劃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時,聚焦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確目標: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謀劃 2035年遠景目標時,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納入其中。2021年 7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礎。

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共同富裕,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這裡既進一步明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又提出了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應該注意的要點。

習近平還提出了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具體包括: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這就指明了在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推進共同富裕的工作重點和實踐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是國家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是國家現代化的文化支撐,對於國家現代化而言,二者缺一不可。黨的十二大報告在謀劃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就強調:“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為條件、相互支撐。“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習近平進一步指出:要“以辯証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我們黨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2018年 5月 18日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進一步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証統一、相輔相成的。“同步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發展,有利於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現代化發端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暴力掠奪殖民地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發展過程充滿了血腥、侵略和不平等。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與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以其他國家落后為代價實現自身的現代化相反,中國式現代化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發展,同時強調以中國的發展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習近平明確指出:“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 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中國共產黨“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和命運,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在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同時,帶動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體現了胸懷天下的格局和擔當。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對中國的發展進步,而且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通過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引擎,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表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長期的高速增長,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 114.4萬億元,佔全球經濟總量比重預計超過18%。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上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其二,日益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制度保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的制度體系,發揮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優越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制度保障。

其三,人民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的煥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目標之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黨一直重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振人民的精氣神,強化人民的歷史自覺、歷史自信、歷史擔當。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其四,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社會條件。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實現現代化不可缺少的社會條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積極推進社會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創造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這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社會基礎,創造了前提條件。

引領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下取得的,向世界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向世界展現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沒有成為西方現代化的“翻版”,而是從國情出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走適合自己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通過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在令世界驚嘆的同時,也給世界新的希望:它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啟迪和借鑒,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習近平指出,“現代化道路並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中國共產黨願同各國政黨交流互鑒現代化建設經驗,共同豐富走向現代化的路徑”。

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創造新的文明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追求。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新紀元》一文中指出:“新紀元帶來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表達了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對新文明的期待。1949年 9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提出,中華民族要“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這裡實際上提出了新的文明形態建設的任務。2021年 7月 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11月 11日,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成就的歷史意義時也強調:“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開出的文明之花、結出的文明之果。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寬廣,將更好發展自身、造福世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創造新的發展奇跡,為中國和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陳金龍,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黨的文獻》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