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作者:張神根    發布時間:2022-10-24   
分享到 :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百多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艱辛坎坷,終於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此前,202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鑒往知來,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和世界意義,強調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道路決定命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創造,建立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奮斗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

“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然而,事實充分說明,無論是晚清朝廷、北洋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都不可能擔負起實現現代化的重任。

在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后,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而斗爭。毛澤東同志的上述主張,就是當時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要走的現代化道路的最新認識。

基於這樣的認識,經過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我們黨帶領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外國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我國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正是依據蘇聯的經驗從建立重工業開始”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使中國這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由此,我們黨孜孜以求,帶領人民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的領導人准備按照中國實際探索現代化建設道路,提出處理好工業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關系,分步驟地推進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發展等。但是,朝鮮戰爭打斷了這一探索。當時與我國大國地位不相稱的落后經濟狀況、蘇聯的榜樣和支持指導、復雜的國際環境等,決定我國選擇了蘇聯式的工業化發展道路。“我國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正是依據蘇聯的經驗從建立重工業開始”。

從“一五”計劃開始,黨選擇蘇聯式工業化道路並相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符合當時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實施的總體效果是好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重要經濟部門之間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但是,照抄照搬蘇聯做法,並不都適合中國的情況。為此,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報告,強調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十大關系,其中主要的是處理好經濟問題,對工業化道路進行探索。然而,當時受種種因素影響,沒有能夠找到一條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命題,並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為根本前提,這就初步明確了現代化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根本前提。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深化了對基本國情的認識,“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了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路線圖。

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作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戰略決策,再次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現代化發展的奮斗目標由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擴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

根據上述部署,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更加堅定地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17年黨的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至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極大地豐富了現代化的內涵,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突破,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到2021年,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始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黨領導人民經過不懈奮斗、不斷進取,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現在,中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幸福生活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會環境中,向世界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2020年10月,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即:中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2021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百多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艱辛坎坷,終於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會議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根本前提和前進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黨團結帶領人民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夠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我們堅信,隻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中的各種困難和險阻,到本世紀中葉如期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來源:《南京日報》202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