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將帥,永恆的星光

—新中國首批授銜的將帥皆去了……

作者:王明哲    發布時間:2022-11-16   
分享到 :

2022年9月1日,103歲高齡的開國少將楊永鬆溘然長逝。至此,1955年授銜將帥全部作古。斯人已去,精神長存。新中國首批授銜將帥不負盛名,他們的軍功章上記滿了厚重滄桑,書寫著無限榮光。

(一)

1955年國慶前夕,9月27日下午5時,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主席台正面懸挂著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畫像兩側挂著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勛典禮隆重舉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彭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接著,毛澤東將10份命令狀依次頒給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以表彰他們對於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下的卓越功勛。同日下午,國務院禮堂舉行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將官軍銜的典禮,時任國務院秘書長的習仲勛宣讀命令,周恩來把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的命令狀分別頒發給粟裕等在京將官。此后,各大軍區也先后舉行了授銜授勛典禮。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有10位,分別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蕭克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被授予中將軍銜的有175人,少將軍銜的有798人。

(二)

軍銜制度的實施,標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又前進了一步。早在1950年12月,“研究軍銜實施的准備工作”就被列入下一年我軍總干部管理部工作任務。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在下發的《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實行軍銜制度,授予軍人軍銜,是為了確定每個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也是給軍人的一種榮譽。軍銜制度的實施,將提高各級干部的責任心,發揮他們在戰斗中、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軍銜制度是軍隊正規化建設的需要,可以鼓勵軍隊各級干部努力上進,促進軍事、政治水平普遍提高,增強戰斗力。

為了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地實施軍銜評定工作,體現黨和國家對軍人特別是戰時有功人員的關懷,中央軍委對實行軍銜制度的意義、目的以及評定軍銜的步驟、范圍、標准和批准權限等作出明確規定,要求與1952年評定的干部級別對應,即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副兵團、准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正、副、准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並按照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4個方面基本依據開展評定,進行全面衡量。

盡管評定標准明確細致,但由於個體情況千差萬別,評定軍銜又涉及每一位為革命事業付出良多的軍官的切身利益,軍委要求各級黨委領導、首長親自主持軍銜評定工作,力求公允、平衡,符合條例規定和實際情況,以有效調動積極性,鞏固軍隊內部團結。在具體組織實施時,一般都採取群眾評議、干部部門研究、報請同級黨委審查,同時征求干部本人意見的方式進行。評銜工作中,毛澤東及我軍許多高級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展現了高風亮節的革命作風。毛澤東在中央領導人聽取彭德懷等匯報授勛授銜工作情況時提出: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羅榮桓在得知中央確定提名授予他元帥軍銜的消息后,立即給中共中央、毛澤東寫信,說明自己參加革命時間晚,貢獻不大,懇請不要授予他這樣高的軍銜。中央經過認真研究,沒有採納他的意見。10位元帥和10位大將的授銜名單,是由中央書記處提名,經過政治局審議確定的。從1955年春開始,彭德懷就帶著總干部部擬制的名單,分別同幾位“老總”協商,反復征求意見。經過深入細致、周密而有人情味的准備工作,1955年9月,全軍評定軍銜和審批工作順利完成。

軍銜評定和授予極大增強了官兵的榮譽感、使命感。韓先楚上將說:“黨和國家給了我們崇高的榮譽,我們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在解放台灣、鞏固國防、保衛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來回答黨和人民的關懷和愛護。”曾生少將說:“軍銜制度和對軍人的正規獎勵制度的實施,對我軍的現代化建設有很大意義。它鼓勵我們軍官發奮上進,努力學習,更好地做人民的勤務員,以擔負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

(三)

將星閃耀,煜煜生輝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榮耀,印証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光輝歷史。1955年授銜,不唯出身,不唯資歷,不唯親疏,主要憑對革命事業作出的貢獻大小來確定銜級。1955年頒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還規定了授予軍官軍銜的基本依據。因此,新中國首批授銜將帥呈現出年齡跨度大、個性差異強等特點。幾乎每一名將帥都是從硝煙戰火中走來,在中國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按照年齡看,1955年授銜時,10位元帥的平均年齡為57歲,最大的為朱德,69歲,最小的是林彪,48歲,兩人整整差了21歲﹔10位大將平均年齡52歲,最大的是張雲逸,63歲,最小的是許光達,46歲﹔上將平均年齡47歲,最大的是陶峙岳,63歲,最小的是蕭華,隻有39歲﹔中將平均年齡約45歲,最大的是傅連暲,61歲,最小的是劉西元、張池明、謝有法,38歲﹔少將平均年齡約43歲,最大的是史可全,63歲,最小的是吳忠,34歲。

按照省份算,元帥最集中的省份是四川,有4位﹔走出大將最多的為湖南,有6位﹔上將最多的也是湖南,有19位,其次是湖北,有14位﹔中將最多的仍然是湖南,有45人,江西排第二,有38人,湖北位居第三,有32人。但就數量而言,江西的將官總數排名第一,雖沒有元帥、大將產生,但卻走出了蕭華、陳奇涵、賴傳珠3位上將,梁興初、吳克華、王恩茂等38位中將,以及謝振華、曾克林、丁盛等204位少將,佔授銜將帥總數近1/4。

1955年授銜將帥性格迥異。拿10位元帥來說:

朱德寬和忍讓、純朴謙遜、忠厚綿長,參加革命近70年,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幾個歷史時期,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毛澤東評價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彭德懷戎馬一生、性如烈火、不苟言笑,是10位元帥中打仗最多的一個,新中國成立后再度臨危受命,挂帥抗美援朝,打敗“聯合國軍”,威震世界,“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就是彭德懷戎馬生涯的生動寫照。

林彪精謀善戰但個性孤僻,被譽為軍事奇才,為人做事十分謹慎,不打無准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更是獨創了准備要快、前進要快、擴張戰果要快、追擊要快、發動總攻要慢的“四快一慢”戰法。

劉伯承勤思善學、能文能武、意志頑強,打仗如行雲流水,指揮作戰謀略多端,既能打順風仗,也能打逆境仗,是一位具有革命家的智慧、軍事家的韜略和學者風范的杰出將領。

賀龍生性坦蕩、多謀善斷、英勇頑強、機智靈活,“兩把菜刀鬧革命”,一生打了許多惡仗、硬仗、巧仗,立下赫赫戰功,卻“三讓兵權”,體現了革命家的高風亮節。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尤善詩詞,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艱難險境下,寫下氣勢磅礡的《梅嶺三章》,面對“四人幫”的嚴重迫害,他寫下“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體現了百折不撓、剛直不阿的風骨氣概。

羅榮桓性格內向、嗜書如痴、不屈不撓、實事求是,毛澤東贊譽他是“最正直的人”,在他逝世后悲痛不已,寫下“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的悼詩。

徐向前不苟言笑、謙虛謹慎、個性隱忍、生活簡朴,平生沒有官氣,人稱“布衣元帥”,擅長思考,摸索出收縮陣地戰法、圍點打援戰法等戰法理論,並創下紅軍時期我軍殲敵紀錄,軍事能力令人欽佩。

聶榮臻本是活潑開朗之人,但廣州起義后到香港從事地下革命工作后就變得惜言如金、慎之又慎,能用一個字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時,絕不用兩個字,辦事既雷厲風行,又一絲不苟。

葉劍英素有儒將之稱,其過人之處在於每臨大事有靜氣,能在歷史的重大關鍵時刻明斷是非,果敢抉擇,曾兩次救革命事業於水火之中,毛澤東評價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

1955年授銜將帥中,唯一的女性是李貞少將。她是湖南瀏陽人,6歲就做了童養媳,共產黨來到村子裡成立婦女協會號召女性解放改變了她的命運,她才以對革命忠貞不渝為義自己取了“李貞”這個名字。在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斗爭中,李貞展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和游擊戰水平,在革命中不斷成長,並與時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的開國上將甘泗淇結為革命伉儷。不久她懷著身孕踏上長征路,在過草地時,懷孕7個月的孩子早產,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但她憑借頑強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到達陝北。此后,她參加了全民族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婦女解放運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1955年授銜將帥中,有7位無軍隊級別的將軍,烏蘭夫、閻紅彥上將,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措饒杰、賽福鼎·艾則孜中將,以及汪東興、黃正清少將,根據他們所作的貢獻,中央軍委打破常規為之授銜。另外,將帥中有37位少數民族將領、1位外籍將領。擁有越南和中國雙國籍的洪水少將,於1924年從河內前往廣州,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和越南共產黨,紅軍時期歷任連指導員、團政委、紅34師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期間任晉察冀軍區《抗敵報》首任社長。

1955年授銜將帥中,還有10位解放戰爭中起義的國民黨軍將領。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岳上將起義前均為國民黨軍中將﹔曾澤生中將起義前是國民黨政府軍第一兵團副司令兼60軍軍長﹔鄧兆祥少將駕駛國民黨海軍王牌軍艦重慶號北上起義,受命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人民海軍學校——安東海軍學校,並出任校長,后擔任海軍副司令員。他們為革命的最終勝利和建立新中國所作出的貢獻得到了客觀評判,並享受了應有的榮光。

(四)

英雄肝膽夷艱險,革命精神曠代功。1955年首批授銜將帥,無不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開創者,他們大多從血與火中走來,在苦難中磨礪和成長,特殊的經歷鍛造了他們頑強的意志、優良的品格,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革命財富。

意志堅定無畏犧牲。革命沒有不流血的,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將軍百戰,九死一生,他們經歷的戰爭殘酷歷史罕見。10位元帥中有7位負過傷,劉伯承先后負傷9次,葉劍英曾詩贊其“遍體彈痕余隻眼”,1916年,他指揮豐都戰役,頭部中兩彈,眼部手術而不施麻藥,從而贏得“軍神”之美譽。另有10位獨臂將軍:上將賀炳炎、彭紹輝,中將余秋裡、晏福生,少將陳波、彭清雲、童炎生、左奇、蘇魯、廖政國﹔2位斷臂將軍:少將龍書金、羅應懷。1935年,賀炳炎右臂中彈,被迫截肢,在沒有麻藥的條件下用鋸木頭的鋸子完成了手術,鋼鐵意志令聞者落淚。抗日戰爭期間,四野猛將龍書金左上肢被打斷致殘,上臂和下臂接骨后比正常手臂短一截,從此他的左手臂吊在肩膀上,可以前后旋轉,可以上下伸縮,卻抬不起來,就靠兩塊小木板夾住左臂,吊在脖子上,躍馬揮槍,南征北戰,打了整整10年仗,直至解放。

戰創是軍人的勛章,但比戰創更為寶貴的是將帥們面臨絕境毫不退縮、面對挫折堅定信仰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首批授銜將帥,不僅是出色的軍事將領,更是忠貞的共產黨員。成長於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的陳奇涵上將曾擔任黃埔軍校的少校中隊長,待遇豐厚,前途光明,但在農民運動講習所聽過毛澤東宣講馬克思主義理論后秘密加入了共產黨。1926年,蔣介石以“整理黨務”為由,規定所有的跨黨黨員隻能選擇一個黨,陳奇涵果斷宣布“寧為共產黨的兵,不當國民黨的官”,從此九死不悔、矢志不移,走上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光明大道,從未退縮。陳伯鈞上將在長征途中指揮第13師擔負紅一方面軍后衛,掩護兄弟部隊先后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搶渡湘江,后擔任紅五軍團參謀長,掩護主力部隊四渡赤水、南渡烏江,被贊“紅軍鐵流后衛”。在與張國燾分裂活動作斗爭中,陳伯鈞找張國燾激烈陳詞,“黨中央的事,紅軍中黨員當可提出意見,但在未解決前,決不容許隨便亂鬧,破壞紅軍,分離團結”,展現出政治上的堅定不移。

驍勇善戰足智多謀。首批授銜將帥中,猛將不勝枚舉,被毛澤東譽為“最會帶兵打仗的人”粟裕、參加過7次敢死隊的許世友、戰場上的“徐老虎”徐海東、舍生忘死的“旋風將軍”韓先楚、身先士卒的“瘋子”王近山、“黑虎將軍”聶鳳智、“萬歲軍”軍長梁興初、擅長阻擊攻堅的“拼命三郎”陶勇……不少將領都憑借戰功少年得志,蕭華上將17歲就是“少共國際師”政委,被稱為“娃娃司令”。張宗遜上將22歲就擔任了紅36師師長,年少位高。

我軍自創建以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軍事力量上始終處於敵強我弱的不利態勢中,以弱勝強,離不開將帥敢打必勝的信念和智勇雙全的能力。中原突圍一戰,皮定均作為一旅之長受命掩護主力部隊突圍的艱巨任務,面對幾十萬敵軍,血戰清風嶺,強渡磨子潭,急行軍5天5夜穿過700裡皖中平原,還能全身而退,保住一個主力旅,創下軍史上的奇跡。1955年,毛澤東親自審核擬授少將軍銜的將領名單時,寫下“皮有功,少晉中”6個字,最終皮定均被授予中將軍銜。40歲即被授上將軍銜的陳錫聯,22歲時因夜襲陽明堡一戰成名,解放戰爭時期的豫北戰役中,陳錫聯部全殲了國民黨第二快速縱隊,在我軍首創以劣勢裝備全殲一個裝備精良的機械化師的范例。除卻火線戰場的猛將外,我軍還有一位從未帶兵打過仗卻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隱蔽戰線英雄——李克農,土地革命時期傳遞重要情報,緊急關頭挽救黨中央,抗日戰爭時期摸清蔣介石底牌,為重慶談判爭取主動,解放戰爭中提供大量軍事情報,指導黨的隱蔽戰線全力配合軍事作戰,立下卓越功勛。

謙遜低調無私無畏。授銜前夕,數位將帥主動要求降銜。羅榮桓、徐向前分別寫信給毛澤東,請求不要授予自己元帥軍銜。葉劍英直接請求隻要大將軍銜。徐海東作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得知自己被提名大將時,對周恩來說自己長期養病,為黨工作太少了,“大將軍銜,受之有愧”。許光達大將3次提出降銜申請,中央軍委沒有批准,授銜后許光達堅持給自己降低了一級薪金待遇。毛澤東對此高度稱贊,“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正兵團級的徐立清本應被授予上將,時任總干部部副部長的他卻多次給上級寫信,堅決要求讓銜,最終被授予中將。孫毅中將在評銜前要求寧低勿高,並堅決表明投身革命決不是為了高官厚祿。

在革命戰爭年代,加入共產黨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不僅要面對無數艱難困苦,還要舍棄自身利益甚至犧牲生命,開國將帥們能堅持革命到底,可見大多淡泊名利、勤儉朴素。理想信念的浸染,烽火狼煙的歷練,為國為民的追求,也讓開國將帥中出了不少剛直不阿之人。一輩子講真話的黃克誠大將光明磊落、仗義執言,雖屢遭不公正對待,卻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晚年主持領導糾正了黨內、軍內大量冤假錯案。一生“坦正”的譚政大將,對於上級的指示,從不照抄照搬、不趕風頭,在部隊奉命開展一些“左”的政治運動時,他不隨波逐流,卻常常被斥為“思想遲鈍”。張愛萍上將在任新四軍第3師副師長時,因師長找他談話在全師會操中遲到4分鐘,當眾自我批評並主動罰站。他堅持真理、忠言直諫,毛澤東說他“好犯上”,葉劍英說他“渾身是刺”,鄧小平說他“惹不起”,而他本人的座右銘則是:“勿逐名利自蒙恥,要辨真偽羞奴顏。”

勤勉好學勇於鑽研。首批授銜將帥中,接受過系統正規教育的很少,但勤學之人甚多。1927年,35歲的劉伯承被派到莫斯科紅軍高級步兵學校學習,沒有俄語基礎的他說,“人家學一遍,我就學十遍﹔人家學十遍,我就學百遍”,硬是成為了有很高造詣的俄文軍事著作翻譯家,近百萬字的《劉伯承軍事文選》就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治學的見証。百戰將軍秦基偉終身如飢似渴、孜孜不倦地學習。他利用淮海戰役的間隙,在野戰工事裡讀了3遍《孫子兵法》,從1937年開始,一直到抗美援朝結束,在槍林彈雨中一天不落地堅持寫日記,一共寫下了78萬字的《秦基偉戰爭日記》。不僅學文化知識,秦基偉在生活中也處處樂學,在秦基偉的部隊,他是第一個會拍照的人,第一個會開汽車的人,打扑克、下象棋、打籃球,他也都是高手,沒幾個人能贏得了他,用他的話說就是,“好玩也就是好學,學習新鮮的東西”。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不少開國將帥都要在全新領域內開展工作。新中國第一任空軍司令劉亞樓,從零開始,邊干邊學,親自領導編修適合中國的空軍條令教材,組建第一支空軍航空兵部隊,並在朝鮮戰場上開創新戰術進行空中作戰﹔劉華清是1955年的海軍少將,他為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和航母的引進、研發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航母之父”,在1988年又晉升為上將,后擔任第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紅軍的“千裡眼、順風耳”王諍中將開創了我軍通信電子科研工作,致力於發展電子技術和尖端科學,以自己的勤學苦干成為我軍通信工作“開山鼻祖”。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上校副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11月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