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作者:朱康有    發布時間:2022-12-19   
分享到 :

國家或民族的形象,實質就是它的文化形象。人類精神世界的標識,往往借助於文字或其他物質載體來表現。這種標識,不只是自我向外主動有意識地展現出“我是誰”的一面,還有他者的認同。美國《新聞周刊》曾根據一些國家網民投票,評選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2個國家文化及這12個國家的20個形象符號,其中中國文化居世界第二位,諸如漢語、北京故宮、長城、孔子、道教、孫子兵法等19個形象符號都與傳統文化有關。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了。

無論任何事物,在形態和性質等方面能成為“獨特”標識的,一定是長期持續不斷、反復印刻的結果。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華民族的先祖較早在形成社會、組織國家、建立制度並具象為文化傳承上,走在世界前列。如果說20世紀人們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展史尚有疑問的話,那麼21世紀初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耗時10余年,以堅實的考古材料和綜合研究成果証實,多元一體、多處開花的“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所言真實不虛。

根據《周易》的論述,“文明”與“文化”緊密相關,有所謂“文明以止,人文也”,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義乃指自然或人類社會自身的條理、規律,比如“天文”“人文”,聖人體察和把握其中的紋路、趨向,用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西漢劉向將“文”與“化”聯詞,在《說苑》中指出:“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其中,仍把文德、文化作為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首選。在逐漸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創造出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文字、圖像、聲音等以語言文字為主的體系,並具象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文化與自然相對,文明與野蠻相對,表明我們的先祖通過觀象制器實踐,不僅擺脫了一般自然狀態,也脫離了特殊物種的自在演化,形成了靠自身精神和意識“覺知”主動、能動引領社會自為進化的路徑。以文化教,即對人的性情加以陶冶、對品德進行教養,使之更好地適應社會化生活。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指出,“中國因其環境關系,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獨自發展的路徑”,“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這說明,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結,乃至於聚集成自身的外在標識,是一個經過不斷實踐累積、長期歷史沉澱,最終映射內化的結果。

因此,我們習慣用“文化基因”“精神基因”“根脈”來形容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我們的同胞無論生活在哪裡,身上都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可以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喻作一個有機生命體,源初就奠定了它后來成長發育的基因、萌芽、內核,並提供進一步滋養、壯大、升華的可能性。自然,我們並不否認,無論是生物界還是人類精神文化本身,都存在著嫁接或完全被外來文化所代替的大量現象。那些隻在一定時空存在而沒有持續下來的許多大大小小的文明體,即是如此。中華文明與之不同的最顯著一點,恰恰是沒有被打斷的延綿未絕。這就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在思考和應對我國社會發展、人類命運前景之際,不隻“坐擁”5000多年文明的豐厚遺產,而且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帶上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這根紐帶、這個烙印:“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這正是今天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覺、歷史自信乃至歷史主動、歷史擔當的真實寫照,亦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規律的科學表述交相輝映。

新時代,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體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步步目標的完成。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下的國家發展構想,是歷史鑄就的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當代呈現。這些精神文化的深層內核,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歷史,表現於處理人與自然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等各個方面的思維和行為中。當然,時代環境迥異,對於作為中華文明特質的文化基因,仍需堅持守正創新,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作者:朱康有,國防大學教授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12月19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