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專題深思)

作者:彭菊花    發布時間:2022-12-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切實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文化自信自強為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強,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充滿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磨難中奮起、從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復興的歷程,也正是中華文化煥發活力、走向復興的歷程。我們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致力於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文化建設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中進行謀劃,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創造。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推動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十年的文化建設氣象萬千,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顯著增強、日益堅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支撐。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深刻把握文化自信自強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求我們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充分表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需要日益廣泛,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不僅需要夯實物質文明基礎,還要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要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把文化建設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更加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新時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要求,並就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和黨的二十大的戰略部署,充分展現了我們黨的高度文化自覺,指明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正確方向、方針原則和發展路徑。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落實好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緊緊圍繞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個重要目標,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