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四

作者:趙淵杰    發布時間:2022-12-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正確處理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說到底是要解決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在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20世紀30年代開始,多起環境公害事件相繼在西方國家發生,損失巨大、震驚世界。

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是現代化的后發國家。人口規模巨大和現代化的后發性,意味著我國實現現代化面臨更強的資源環境約束,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摒棄西方發達國家大量消耗資源能源、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老路,必須立足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較弱的基本國情,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現代化的重大貢獻之一,就在於用實踐証明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証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安排,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指引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更加牢固,綠色底色不斷厚植,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全黨全國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實現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需要長期艱苦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