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紅色刊物

作者:郭秉鑫 程宇一    發布時間:2022-12-28   
分享到 :

紅色刊物作為宣傳我黨我軍政策路線的思想陣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紅色報刊以其傳播及時性、內容豐富性及信息連續完整性,在傳播黨的思想、宣傳抗日主張、動員廣大民眾、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宣傳黨的思想方針,服務黨的工作大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頑固派在日方誘降政策蠱惑下更加明目張膽地破壞統一戰線,頻頻制造摩擦。我黨從抗戰大局出發,積極爭取國民黨內的愛國力量,維護統一戰線,同時對國民黨頑固派挑起的摩擦行為和反共高潮予以堅決反擊。為及時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以確保正確有效地服務黨的工作大局,涌現出一批圍繞推進黨建工作、團結人民群眾、戰略支撐前線三大主題的優秀抗戰紅刊。

在東北地區,紅色刊物結合東北抗戰形勢,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方針政策。正如中共南滿省委主辦的機關刊物《列寧旗》創刊號所述:“《列寧旗》的使命,就是領導全黨同志研究、了解中央及省委的正確布爾什維克的路線,特別是反日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從而清算在路線上的左、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以及擴大、鞏固反日戰爭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團結各抗日武裝隊伍,同心御侮。”圍繞這一核心工作,該地區紅刊登載了大量介紹黨的抗戰路線、方針、政策的文章,其中既包含宏觀理論闡述宣傳,也不乏具體斗爭策略的指導。在陝甘寧地區,紅色刊物圍繞“抗戰建國,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自由”這一中心工作。1940年2月,《中國文化》創刊,其創刊號題詞為“延安文化界活動起來,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民族文化而奮斗”。在蘇中地區,中共蘇中區委從“我們還要有文化軍隊”的戰略高度考量,克服艱苦的條件,於1943年12月在蘇中抗日根據地創辦《蘇中報》,對加強根據地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抗戰進入全面反攻階段的關鍵時期,《蘇中報》及時為根據地軍民傳遞抗戰訊息和先進理論。這些紅色刊物在密切黨群關系的同時,緊跟中國共產黨的步伐,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為取得抗戰全面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團結廣大群眾激勵人心,營造抗戰宣傳氛圍。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因此,深入且普遍的群眾宣傳有助於切實動員群眾、完成黨所提出的任務。

紅色刊物以情感動員,有效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民族主義情感並增強國家凝聚力。以1925年10月在上海創辦的《生活》周刊為例,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為喚起民眾政治覺醒,其選材由反映平民日常生活,轉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1931年,在《生活》周刊開辟的“生活國難殘像畫報”欄目中,捆綁雙手的東北軍俘虜和戰死的中國士兵尸首分離等漫畫,真實揭露日軍侵華的種種罪行,激發了廣大群眾強烈的抗日斗志。1940年4月9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統一》刊發的《上前線歌》號召“中華民族好男兒們響應祖國的號召,用我們的刺刀槍炮頭顱和熱血——堅決與敵決死戰……”慷慨激昂的歌詞,激勵著處於殖民黑暗統治下的群眾滿懷希望地積極參與愛國抗日斗爭,為抗日軍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

由於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主要在農村地區,中央要求各地黨報的文字力求通俗易懂。為此,《邊區群眾報》於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創刊,並將自身定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眾化報紙”,報頭由毛澤東親自題寫。為辦好一張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報紙,《邊區群眾報》規定必須由文化程度較低的邊區籍炊事員和勤務員來參與審稿。這一做法不僅提升了群眾的參與感,更激發出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

在廣大紅色刊物積極發揮團結廣大群眾的作用下,人民群眾頭腦得到正確的思想武裝,抗戰熱情日益高漲,全國上下營造出強大的革命輿論氛圍,呈現出一致反抗侵略的波瀾壯闊局面,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公示抗戰戰績及寶貴經驗,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現實狀況在於統一戰線的復雜性和抗戰任務的艱巨性。基於這一現實,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必然之舉,而及時公示抗戰戰績及寶貴經驗,對於穩定民心和軍心大有裨益。

1928年1月《國民公論》在上海創刊。作為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主辦的一份重要紅色刊物,《國民公論》以“在今天國家民族危機最嚴重的關頭”“喚醒民眾,激發士氣”為宗旨,刊登國內政治和國際形勢短評,闡述抗戰形勢與任務,分析抗戰時期中國的抗戰情況、戰時經濟、文化運動狀況等。伴隨淞滬抗戰的炮火轟鳴,《抗戰》三日刊於1937年8月19日應運而生。該刊主要欄目包括社評、詩作、戰局一覽、讀者信箱等,一方面以鞏固統一戰線、灌輸抗戰知識為目的,剖析當時國內政治、軍事等多方面形勢﹔另一方面向政府反映民間疾苦,為領導抗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被稱為“報紙的心臟”,有力錘擊著國人的心扉。例如,戰局一覽《華北主力戰的前夜》中指出:“在戰斗中,八路軍採取了‘無線戰略’。它不會與敵人的主力部隊發生正面交鋒,卻會到處游擊,迫使敵人疲於奔命”,以犀利語言評議敵我戰術上的成敗因素,成為我軍部隊抗戰精神之標杆。此外,《解放》周刊於1937年4月24日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親自指導和支持下創辦。作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公開出版的政治理論刊物,《解放》准確反映出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游擊隊的抗戰情況,發揮著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喉舌作用,為“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這一根本目標而不懈奮斗。

抗戰時期的紅色刊物,在宣傳黨的政策、介紹國際國內形勢、鼓舞軍民士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抗戰紅刊還培養出一批忠於社會主義、致力於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人才,他們中許多人成為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骨干力量。

(來源:《中國國防報》2022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