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作者:馬正勇    發布時間:2022-12-30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最大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將“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擺在重要位置,書中關於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論述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表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邁上新征程,必須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讓群眾真正說得上話,防止政策制定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方針政策和發展規劃都應該順應人民意願、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軍號角。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深入把握人民群眾需求的新變化,是做好新時代各項工作任務的重要前提。在工作中,我們要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堅持面對面的工作方式,多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傾聽不同聲音,提高工作的精准性,不可寄希望於一把鑰匙開一萬把鎖。群眾在哪裡?在背街小巷裡、鄉村田野中、工廠車間內。因此,我們制定政策征求意見時,要深入基層一線、城鄉社區、田間地頭,虛心聽取群眾的所思所盼所願。在群眾面前,我們要做小學生,自覺以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

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防止工作落實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牢記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把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作為工作落實的重要判斷標准,讓人民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特別是對於經濟欠發達、發展不充分地區,加快發展、改變落后是群眾的最大期盼和心聲,要堅定不移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從“過日子思維”轉向“發展思維”,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一方面,推進共同富裕,人人都有責,要共同把“蛋糕”做大做好。緊緊依靠群眾推動發展,充分發揮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作用,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發展實體經濟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讓群眾持續穩定就業創業,不斷鼓起錢袋子、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人人都有份,要共同把“蛋糕”切好分好。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讓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老百姓的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對於梅州而言,要把資源要素優先用到“打糧食”項目上,特別是要落實好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推動梅州加快振興、共同富裕,既為大灣區建設拓展經濟腹地,又為革命老區融灣探索路徑。

讓群眾語言真正展示力量,防止政策宣傳脫離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會議、各種場合講話中經常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比如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來詮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用“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的人才知道”來闡述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用“缺鈣”“軟骨病”來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這些語言都是群眾語言,非常接地氣,真正說到老百姓的心坎裡去。文風就是作風,言之有物、表達清晰、通俗易懂,才能讓人民群眾看得懂、記得住、信得過、用得上,才能提升黨委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我們在制定文件、撰寫文章時,要盡可能用深入淺出、朴實簡練的文字,讓群眾願意看、看得懂。不能夸夸其談、洋洋洒洒一大堆,看似術語規范、措辭准確,細細琢磨卻空洞無物。我們在宣傳政策、做群眾思想工作時,要多說大白話、大實話,用人民文字連接人民,用群眾語言做群眾工作,讓群眾樂意聽、聽得進。我們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走出“舒適圈”,少點“官氣”、多接“地氣”,主動到田間地頭走一走,到群眾家中坐一坐,同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上,察民情、順民心、辦民事。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善於掌握網絡用語,善於運用新穎有趣方式,多借助新媒體新平台,生動地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地方發展的定位目標思路舉措。

群眾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能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對黨員干部而言是為民精神與服務意識的“試金石”。每一名黨員干部心中必須始終為群眾留一把“椅子”,與群眾思想同心、目標同向、事業同創,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民群眾才會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作者:馬正勇,系廣東省梅州市委書記)

(來源:《光明日報》2022年12月3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