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與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財經工作

作者:遲愛萍    發布時間:2023-01-06   
分享到 :

重視吸收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在學習黨的歷史中,總結經驗,揭示規律,把握發展趨勢。新中國的財經工作,是黨史和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系統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對東北解放戰爭時期財經工作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東北解放區是全國解放戰爭的總后方基地,可以說是新中國財經工作的搖籃﹔中共東北局主持財經工作的陳雲同志,又恰是新中國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故筆者在建黨百年之際,選擇此課題,對新中國財經工作的源頭進行研究,這對我們理解新中國經濟起步的歷史有幫助,對新中國經濟史的學科建設也有幫助。從這個課題的研究狀況來說,將東北財經工作與解放戰爭緊密結合的歷史研究需要拓展,也需要深入。陳雲在解放戰爭時期,是東北局主要領導人之一,參與領導東北解放戰爭的全局謀劃,且代表東北局分管東北行政委員會的財經工作。所以,以陳雲在東北解放戰爭的主要實踐活動,特別是領導財經工作的主要實踐活動為主線的研究,有益於我們對解放戰爭中黨在東北財經工作的理解,也有益於我們對新中國財經工作方針、政策及經驗由來的理解。

一、對創建北滿根據地的全盤謀劃

陳雲來東北前,其理財能力已在黨內受到高度關注。1944年3月至1945年9月,陳雲兼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事實上主持西北財辦工作。不足一年半,陳雲即解決了當時陝甘寧邊區在貿易、金融、財政方面的困擾,推進了生產的發展,如期實現了黨中央確定的“發展生產,增加財富,達到完全自給”﹔“公私兼顧,互助合作,一致對外”﹔“厲行節約,建立家務,備戰備荒”三項政策目標。

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多次提醒全黨要高度重視東北的戰略地位,“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抗日戰爭勝利后,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國共力量對比也發生重大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9月,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成立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的中共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調配2萬干部、10萬大軍和100個團架子的軍隊干部迅速進入東北。彭真、陳雲等人9月18日到抵達沈陽。不久,陳雲奔赴北滿,擔起創建北滿根據地的重任。

創建北滿根據地,是在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爭奪東北的激烈軍事斗爭中,黨中央布下的一盤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棋局。11月1日,蔣軍開始進攻山海關。11月2日,中央軍委指示林彪、彭真,立即布置內線作戰,阻止蔣軍進入沈陽﹔同日,中共中央電示東北局,成立中共北滿分局,陳雲任書記。11月16日,山海關被國民黨軍攻破,當日陳雲從沈陽飛至哈爾濱,宣布成立北滿分局。隨后,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高崗奉中央之命到達北滿,正式組成陳雲任書記,高崗、張聞天、李兆麟、張秀山為委員的中共北滿分局,管轄鬆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五省。北滿是整個東北戰場和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后方,中央派陳雲、高崗、張聞天三個政治局委員在此坐鎮,足以反映出北滿戰略地位的重要。

陳雲是北滿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中共北滿分局初創時,處境十分艱難,大部分縣城被國、偽、匪合流的政治土匪把持。陳雲積極與東北局溝通謀劃,爭取到東滿、南滿主力部隊部分北調,增強了北滿的軍事斗爭和地方工作力量,然后集中軍事力量剿匪,為建立根據地營造穩定的環境﹔同時積極開展群眾工作,進行反奸清算運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為創建根據地贏得民心。

在民運工作中,陳雲根據北滿地主武裝多,且與土匪勾結,農民如不武裝,便不敢斗爭的客觀情況,把經濟斗爭與武裝斗爭結合,提出並實施“經濟——武裝——再經濟”的斗爭政策。即:先通過經濟斗爭將農民發動起來﹔然后迅速武裝農民,搜繳地主土匪的武裝以加強力量﹔然后再進一步擴大經濟斗爭,發動群眾。這一斗爭策略在實踐中的良性循環,使北滿根據地的力量迅速壯大。其中,分配開拓地、滿拓地、漢奸地給無地及少地的農民﹔增加伙種雇工的實物工資或減低其租額,領導零工向地主、大佃農租地。這兩項政策的實施,滿足了佔北滿農村人口60%的雇工、零工、伙種雇工的要求,使北滿根據地的建立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到1946年4月,北滿65個縣,我方已佔58個縣,其中農民已經發動的有16個縣,賓縣、寧安、木蘭、方正、通河5縣普遍深入,其余正逐步展開。

1946年4月20日,陳雲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必須將北滿建設成為全東北的大后方和最鞏固的根據地”的戰略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陳雲在北滿根據地,除領導剿匪和土改斗爭外,加強了對北滿根據地財經工作的籌劃和指導,以夯實北滿的經濟基礎,使北滿不僅成為兵源及練兵的基地,還要成為東北解放戰爭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

1946年2月22日,陳雲主持北滿分局電示所屬各省工委:為了將來進行對外貿易,解決財政困難,各縣均應開始征收救國公糧﹔各地財政問題應通過清算和搜集敵產敵資,恢復和發展工礦業,適當征收救國公糧及必要的稅收來解決﹔因無准備金,對外貿易目前尚無把握,暫時不宜大量發行紙幣。3月13日,陳雲在北滿分局干部座談會的講話中,對戰爭情況下的“生財之道”“理財之道”及經濟管理做出全面部署。陳雲提出:“財政經濟問題即收與支的問題,亦即生財之道與理財之道”。生財之道有六項:清算敵偽財產、稅收、發公債、發票子、征收公糧、貿易。理財之道有五項:緊縮開支﹔教育經費一定要計算到﹔提倡節約,防止浪費﹔各地方的經費可以獨立自主,但要有相當調整﹔發展生產。在當時的情況下,陳雲即把教育經費算在理財之內,顯示出其在財經工作方面的遠見。

陳雲提出的“生財之道”“理財之道”對北滿財經工作有重要推進。比如:清算敵偽財產。北滿各省、市、縣均成立了“敵偽資財清理委員會”,有的省還制訂了沒收敵偽資財辦法。合江省1946年財政收入為2.76億元,其中沒收敵偽財產9800萬元,佔財政總收入的36.7%。又比如:緊縮開支。哈爾濱市從1946年11月到1947年1月底,實行精兵簡政,公職人員由935人精簡為370人,每月開支節省400萬元(東北票)以上﹔各局、科負責人的11輛馬車全部停止使用,每月節省馬料費10萬元﹔由書局代印的文件,改為自行印刷,節省印刷費10萬元左右﹔並採取措施節省燃料。在兩個月中,共節約1200余萬元。

同時,陳雲在財經管理方面,向北滿干部提出四項指導性意見。(1)各省、各單位要有管理財政的人。(2)要估計經濟混亂的時間。陳雲估計最少兩年,通貨膨脹不能解決,物價會漲。所以要買存物資,不要拿票子。(3)要有“預籌經濟”觀念。看大局,積累經濟實力,以幫助解決全國部隊的經濟困難。“要准備搞到一千五百兩到二千兩金子”。(4)資材、器材的搜集要抓緊。這四項財經管理意見,不僅對北滿根據地,而且對以后東北解放區財經工作全局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經過一段時間軍事斗爭、政治斗爭、土改民運工作和財經工作的相互配合,5月14日—23日,陳雲主持中共北滿分局召開各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聯席會,深入討論軍事、剿匪、群眾、財經、后勤工作和土地政策。陳雲在發言中豪邁地說:“北滿已成為東北我軍的總后方,現在的任務是‘一切為了前線’。”陳雲結合北滿根據地的鞏固與建設,對土改與財經工作做了進一步部署。指出:東北總的領導路線應當是下鄉,建立根據地,現在這一問題還未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清算運動容易發動群眾,使農民在政治上翻身,但它不能完全解決土地問題,農民還不能在經濟上翻身。富農和經營地主(即指佔有土地等生產資料超過普通中農,剝削收入超過其總收入四分之一,家庭中有人參加主要勞動每年不滿四個月者)中完全自種和基本自種的佔多數,不分這些人的地,很難解決土地問題。地主被分地后,要使他們有吃有穿﹔要使其工商業繼續營業,對其侵吞剝削要合理清算,對其資本主義式的剝削不予清算。今后,農村換地照,城市換房照都要抽稅,作為財政來源。省裡停止發行鈔票,北滿建立東北銀行北滿總分行,統一發行。各省為分行,分行行長由北滿分局委派。貿易公司由銀行控制。對舊的官僚機關要打爛,對能爭取的舊政權人員要留下辦訓練班,發給工資。要恢復正規中學,要協助印制教材等。

這次會議期間,東北解放戰爭的局勢發生很大變化。東北民主聯軍堅持近一個月的四平保衛戰,因塔子山陣地的失守,造成國民黨軍從左側后迂回四平城、完全封閉市內守軍退路的重大威脅。東北民主聯軍於5月19日夜撤出四平。5月21日東北局由長春遷至哈爾濱,次日東北民主聯軍放棄長春、吉林,主力部隊撤至鬆花江以北。正是因為有了鞏固的北滿根據地,東北民主聯軍在撤出四平、處於敵強我弱危局的情勢下,能夠同東北局順利轉至鬆花江以北,休養生息,積蓄力量,以利再戰。5月26日,中央批准東北局與北滿分局合並。

二、打開了黨在東北的財經工作局面

四平保衛戰后,東北局工作處於重大轉折。黨中央及時指導東北局工作。1946年6月3日,中共中央電示東北局:“實行中央去年十二月對東北工作的指示,作長期打算,為在中小城市及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而斗爭”。6月16日再電東北局,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並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織東北局常委,以加強統一領導。隨后,林彪主持東北局會議,討論確定東北局領導的具體分工,陳雲分管財政、經濟與后勤工作。此后,陳雲作為東北局副書記、常委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除參與東北解放斗爭全局謀劃外,主要精力投入領導東北財經工作和黨政軍全方位的后勤供給。7月,東北局成立鐵路總局,陳雲兼任東北鐵路總局局長及黨委書記。

組織路線解決后,中共中央東北局利用從1946年6月7日起的國共休戰期,於7月3日—11日在哈爾濱連續召開擴大會議,總結前九個月的工作,分析形勢,統一思想,著力研究落實中央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會前,陳雲受東北局委托,起草《東北形勢和任務》決議稿。這個決議經中央完善和批准,在東北局會議上取得高度共識,事實上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工作方針和作戰方針,是黨領導東北人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奪取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綱領性文件,給以后東北戰爭局勢的轉折奠定了基礎。決議的核心問題是將東北局的工作方針,堅定不移地轉到中央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戰略軌道上來。

為落實東北局《東北形勢和任務》決議中確定的政治路線,要在軍事、剿匪、民運、土地、財經、后勤、兵工、交通、城市、文化、建黨和建政等各方面,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有力的政策和措施。8月10日、11日、12日,東北局連續召開會議,討論財經、干部、軍隊政治工作等問題,在財經工作方面,確定設立東北財經辦事處,統一領導東北財經工作,主任陳雲,副主任蕭勁光、呂正操,秘書長葉季壯。

此前4月,東北局曾決定設立東北財經辦事處(以下簡稱“東財辦”),主任蕭勁光,副主任任葉季壯、楊至成。因戰事緊張,實際上這項工作未落實。陳雲當時任中共北滿分局書記,東北局和北滿分局也未合並。8月中旬,陳雲出任東財辦主任,實際任職不足三個月,11月即達南滿,出任中共南滿分局書記。此后,東財辦主任由王首道擔任,副主任是呂正操、葉季壯、李六如。這一時期是東北解放戰爭由困境到打開發展局面最艱難時期。陳雲在參與領導東北解放戰爭,特別是領導堅持南滿的斗爭中,仍作為東北局分管財經工作的副書記,對整個東北解放區財經工作及東財辦事務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他努力從三個方面開拓了東北解放區財經工作的局面,基本保障了戰時的軍需和民用。

1、暢通內外貿易。流通是財富積累的重要渠道。但當時東北部分干部沒有這種商業眼光,畫地為牢,突出表現在禁止糧食對外貿易。針對這種情況,陳雲多次在東北局會議上提出,要解除糧禁,取消糧食出境的各種買路錢,禁糧出境是不了解東北實際情況。東北隻產糧食,有余糧必然要賣,正確的對策應該是讓糧食流動。有人認為,允許糧食出口,糧價會提高,人民要吃虧。實際情況是,糧價提高了,農民得利,生產也跟著發展了。農民手中有了錢,可以買布,商業就繁榮了。當時對外貿易中,2000斤糧食換一匹布。用收購的糧食拿出去換布,再從換回的布中拿出一部分賣給農民。東北隻有出口糧食,才能換回其他生產和生活的物品。陳雲特別強調,要准許東北大豆出口。“東北豆、糧不出境,農民痛。”“東北解放區現出口噸數遠過東北蔣區。”陳雲高度重視建立吉林地區與朝鮮的貿易往來,1946年11月,陳雲肩負領導堅持南滿斗爭的重任,急赴南滿,途經圖們,在時間非常緊迫的情況下,布置了東財辦每月從北滿發運2500噸糧食給朝鮮等事宜﹔並就設立圖們辦事處的性質與任務請示東北局﹔還趕赴平壤,會見了金日成。陳雲通過貿易鞏固和加強與朝鮮的聯系,是很有遠見的部署。這一招既利於堅持南滿斗爭,也利於整個東北解放區財經實力和后勤力量的加強。在“四保臨江”戰斗中,陳雲圍繞軍需、民用,多次指示東財辦,北糧南調,活躍東北解放區貿易,保障了前線軍事斗爭的物資需求及后勤供給。

2、早籌財政金融良策。東北各省發行的地方鈔票有兩億元。隨著東北解放區的發展擴大,貨幣如果不統一,對東北解放區的財經穩定和發展不利。陳雲未雨綢繆,1946年9月,幾次提出用煤或東北票逐步收回地方票,以實現東北地區的貨幣統一。1947年3月南滿形勢逐步穩定后,陳雲根據南滿遼東票和北滿東北票(亦稱流通券)的流通情況,在南滿提出停發停印遼東票,遼東全部家務及開支均由東北財辦處統籌統支,並具體指導實施。5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向國民黨軍發動夏季攻勢。這一仗使東北解放區擴大16萬平方公裡,東、西、南、北滿連成一片。根據形勢發展,陳雲及時提出,不僅遼東,全東北都要統籌統支,並電令東北財辦作好准備。陳雲與東北解放區擴大同步,早謀和善謀財政金融政策,這對於軍事斗爭成果的鞏固,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安定,均產生重要作用。

3、高度重視生產自救和春耕生產。1947年春,南滿戰勢穩定后,陳雲領導南滿分局,指示機關部隊利用可能的機會參加生產,以解決軍需民食,生息人力物力,以支撐遼東長期自衛戰直至勝利。具體要求是:各后方機關部隊要自身解決三個月的糧食和蔬菜,每個師和軍區直屬部隊開設油坊一座,以團為單位設立淨米所和粉房,以營為單位開設豆腐房,每個單位應保持喂豬五六頭,組織上山採藥、割烏拉草﹔組織靠近森林的機關部隊伐木燒炭,由公家按市價收買﹔師與軍分區直屬單位可成立消費合作社,吸引個人投資,解決日常用品,但絕對禁止私人貿易。隨后,陳雲又領導南滿分局抓好春耕生產。一是要求部隊配合地方,用一切辦法使農民種上分到的土地。保護農民春耕“是目前敵后全黨全軍最中心的任務”,是“能否堅持敵后斗爭、爭取群眾、創造根據地的關鍵”。二是土改和支前不能妨礙春耕生產。南滿有些地區春耕生產情緒不高,其原因是:劃階級時打擊面寬了﹔對地富深斗挖浮財,影響了農民生產﹔有的農會仍吃大鍋飯﹔有的村庄戰勤負擔重,牲口死亡率高,實際困難多。發現這些問題后,陳雲主持南滿分局明令各地:立即轉入以生產為中心,凡土改進行較徹底的地區要結束追挖浮財,宣布地權歸個人所有。中農成分定高的要劃回來,積極吸收他們參加農會。要進一步宣傳解釋《中國土地法大綱》,號召農民組織起來,勞動致富,安下富根。各省、縣、區及工作團(隊)的負責干部要親自領導生產運動,動員送糞,組織農具,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各后方部隊及二線兵團除動員自己的人力畜力參加駐地農民春耕外,還要撥出一部分人力畜力,支援人力畜力少的地區,並停止使用民工和農民的畜力,取消一切妨礙春耕生產的大會和站崗等形式。在陳雲領導下,南滿分局採取的部隊及機關生產自給,積極幫助農民春耕生產,正確引導土改及戰勤不妨礙或少妨礙春耕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南滿實現了以發展生產充實財政、供應自給的目的。

陳雲在南滿期間,東北解放區召開過兩次重要的財經工作會議。

一是1947年1月在哈爾濱召開的北滿各省財經工作會議。1947年北滿根據地為支撐南滿保衛戰,財政支出大大超於1946年。且當時沒收的敵偽資財已用盡﹔貨幣發行已達飽和點,不能再增加發行量。滿足龐大的軍事費用,隻能靠發展生產、擴大商品流通、節約支出等辦法。這些措施的落實,需要解決當時根據地內存在的財政“分散自給”的問題。為此,1947年1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哈爾濱召開北滿各省財經工作會議,討論東北解放區的軍事、政治、財經形勢,確定了“長期打算,發展生產,增進貿易,厲行節約,保障供給,支援戰爭”的基本方針。會議確定,整頓財政工作,首先在北滿實行以省為單位的財政統一與地方自給﹔東滿、南滿實行必要的補助與調劑。會議決定統一對外貿易,一切出口貿易由貿易公司管理﹔逐步統一貨幣發行,停止地方發行﹔北滿地區的糧食被服由東財辦統籌統支﹔統一稅收方針、稅種、稅目、稅率等。會議還決定,東北民主聯軍及總部系統、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等財政直接由東財辦供給等。

二是1947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的東北解放區財經會議。1947年1月財經會議確定的各項統一財經的要求,在工作中未能形成具體制度。因為當時處於緊張的支援保衛南滿的軍事斗爭中,財經工作統一的客觀條件還不成熟。1947年8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解放區財經會議,總結本年前八個月的工作。會議提出,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是決定一切的目標,財經工作要從這個基點出發﹔同時財經工作要貫徹統一觀點、發展觀點與群眾觀點。根據形勢需要,會議確定了支援戰爭和建設解放區並重的方針,即:“發展經濟,支援戰爭,軍民兼顧﹔統一籌劃,分工負責﹔精密計算,結成整體”“從發展經濟中增加財政收入,大公小公分工負責,實行量出為入,充分壯大主力與長期打算相結合”。會議號召東北各級黨政機關加強對財經工作的領導,由分散轉向統一,使財經工作趕上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會議決定將東北財經辦事處,擴大為東北財經委員會,陳雲任書記,李富春、張聞天、葉季壯任副書記。

會后,成立東北財經委員會的決定沒有落實。因陳雲當時仍在南滿,無法回到哈爾濱。南滿軍事斗爭雖已穩定,土改等工作正在展開,根據地的鞏固仍離不開陳雲。但1947年東北行政委員會召開的上述兩次財經會議所擬方針和措施,均滲透了陳雲對東北財經工作特別是給東財辦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並根據形勢發展有所拓展。隨著解放戰爭進程的加快,東北解放區不斷擴大,財經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實現支援戰爭和建設解放區並重的方針,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

三、奠定了統一管理財經工作的基礎

1948年1月5日,陳雲從臨江回到哈爾濱。南滿繁重的工作使陳雲健康受損,不得不全休,之后逐步過渡到半休至恢復全日工作。

東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將成立強有力的東北統一財經指揮機構,提上日程,不容再緩。1948年5月31日,東北局常委會再次議決,成立東北財經委員會(以下簡稱“東財委),由陳雲負責。為適應東北形勢的需要,6月4日,中共中央就東北黨政軍機構的設置及分工問題做出如下決定:(1)同意在東北局常委會領導下,設立黨、政、軍三種分工組織,即東北局辦公廳、政府黨委會、軍委會分會。(2)東北局以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張聞天、林楓為常委,林彪為書記,羅、高、陳為副書記,高兼秘書長﹔軍委會分會以林彪為主席,羅榮桓為副主席。(3)林楓、張學思、高崇民仍為東北政委會正副主席﹔行政委會下設財經委員會,陳雲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陳雲兼政府黨委會書記。(4)熱河分局以黃克誠為書記。

陳雲對東北財經工作走向正規化已有初步考慮。6月7日,他在東北局常委會議的發言中指出:目前,東北根據地已連成一大片,有了相當規模,而且還在向前發展。因此,東北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組織好財政經濟工作,以適應全國戰爭的需要。過去在財經工作中一些帶軍事性質的東西已經過時,與現在的形勢很不相稱。公糧、稅收、林業、鐵路運輸等,都與農民、市民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稍微動一動,就會觸及人民利益。這些方面都是由政府負責的,應當把財經工作放到政府中去,這對當前形勢及加強政府工作都有好處。

6月10日,陳雲走馬上任,正式主持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工作。7月17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第四十五次常務會議決定,在東北行政委員會下,設立財政經濟委員會等一系列工作機構。財經委管理財經建設的統一計劃與落實﹔陳雲為主任,李富春為副主任,委員有葉季壯、林楓、王首道、呂正操、伍修權、李六如、鐘赤兵、李立三、王稼祥。陳雲主持東北解放區財經工作后,在頭三個月集中精力解決了東北解放區面臨較為突出的三大社會經濟問題。

1、妥善處理新接收企業中職員與工人的矛盾。這是當時關系東北社會經濟恢復與穩定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產生有歷史由來。東北有許多大企業,其中有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人,也有很多腦力勞動的職員。工人和職員同是日寇、國民黨政府企業的雇佣勞動者,但在企業內的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日本投降前,東北企業內的全部高級職員和一部分中級職員是日本人﹔日本投降后,企業內的中高級職員都是中國人。這部分中高級管理人員,在日寇、國民黨的統治下,習慣於用官僚主義的方法管理工人,並對國民黨政權擁有濃厚的正統觀念,對人民政府抱冷淡甚至抵抗態度﹔其下級職員雖然接近工人階層,但在工人群眾尚未發動、中高級職員仍佔傳統地位時,多數仍追隨高中級職員。故在我方初接收敵偽企業時,許多企業事故甚多,生產效率低。針對這種情況,我方發動工人階級,在企業中堅決廢除封建把頭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管理城市和企業。但當時我方存在一個致命弱點:“隻有政治廠長而無技術廠長,從工人中提拔起來的廠長掌握不了生產經營的全局”,技術上漆黑一團﹔從而引發我們在接收敵偽企業中,出現右的和“左”的錯誤。右的錯誤表現在,過分信賴舊職員,重視工人不夠,工人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教育改造舊職員軟弱無力,阻礙了生產力的提高和企業的改造。“左”的錯誤表現在,隻重視工人,輕視職員,對職員缺乏分析,不加區別地亂打擊,形成工人與職員對立的局面,影響了員工團結,結果也是妨礙生產,危害企業。

陳雲到哈爾濱后高度關注此問題。2月鶴崗煤礦發生打擊職員“左”的錯誤后,陳雲參加了2月底至3月初,東北局召開的東北職工工作會議並講話,初步闡述了接收敵偽企業后,如何正確處理工人與把頭、職員之間的矛盾問題。陳雲主持東北財經工作后,對這個問題進一步研究,1948年8月1日,為東北局起草了《關於公營企業中職員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決定》中,陳雲將接收企業中的職員分為五種情況,相應提出不同的對策。陳雲深刻指出:“在生產及業務管理上所發生的工人與職員之間的矛盾,其形式上雖然是職員與工人的矛盾,但實質上是日寇、官僚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在日寇、國民黨政府企業被接收而變為人民企業時,這種矛盾根源已不存在。”解決辦法不應該是流血斗爭,而應該採取批評、團結的態度。但忽視工人對管理人員的不滿也是錯誤的,會阻礙工人勞動積極性。正確的解決辦法,應該是開展工人群眾的批評和管理人員的自我批評,以達到團結目的。管理人員雖然有思想和作風上的毛病,但他們的專門技能或業務管理知識,無論當時或將來,對經濟建設和人民企業都是需要的,共產黨員必須用心向他們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同時必須十分注意提拔優秀的工人、職員,把他們培養成為新的生產、業務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在解決了工人與職員在生產、業務管理方面的舊有矛盾、改變了舊的管理方法后,在人民企業內必須建立新的嚴格的管理制度,培養代表人民和國家的管理人員,否則,組織生產、組織業務是不可能的。

陳雲在《決定》中闡述的這些政策,對東北解放區大規模敵偽企業的接收和管理,產生重要指導作用。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敵偽企業的接收,已成為全局性問題,《決定》中提出的許多政策具有普遍意義。故1948年8月7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登了陳雲為東北局起草的這份《決定》,對全國解放區敵偽企業的接收與管理產生廣泛影響。

2、穩定物價。當時東北物價波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部隊人數增加,軍費擴大,貨幣發行量增加。二是1947年南、北滿糧食歉收,供不應求﹔公家存糧有限,調劑能力弱﹔南滿歷來缺糧,北糧又無法大量南運,糧食南貴北賤,最高時相差七倍,影響北滿糧價﹔加上公家限制商販攜帶25公斤以上的糧食政策,縮小了社會調劑力量。前一項原因,當時難以避免。為穩定市場,陳雲謀劃的基本措施是控制主要物資,增強公家對市場供需的調劑能力。掌控的首要物資是糧食,其次是布和鹽。同時努力吸收社會調劑力量,放開糧禁,開放流通,使各地糧價平衡合理,以杜絕糧食的囤積居奇。在陳雲領導下,1948年7月10日,東財委發布指令:解放區境內,一切糧食,不分品種與數量,加工未加工,不分省、縣、區、村,皆得自由流通,任何機關、部隊、團體或個人,不得加以封鎖或干涉。在鐵路運輸上,取消運輸証制度。如有故意封鎖或干涉,當事人可以向各級政府控告,各級政府即依侵犯人民財產論處。這個命令發出后,東北缺糧區的糧價迅速下跌或趨向平穩,余糧區的糧價則有所上升,形成了糧食市場比較合理的價格。公家注意控制主要物資,以貯備力量調劑市場﹔民間解除糧禁,暢通市場,在流通中自然形成合理價格﹔兩項措施結合發力,抑制住了囤積居奇、投機倒把、攪亂市場的亂象,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物價穩定積累了經驗。

3、為東北解放區財經統一管理奠定基礎。1948年東北戰場敵強我弱的態勢已根本扭轉,解放區有很大發展,財經工作的重要性與統一管理的必要性日益突顯,而東北的財經工作仍存在“濃厚的盲目狀態”。這是因為東北解放戰爭兩年來,黨集中力量於戰爭和土改,財經問題還沒有深入探索,已有的財經管理經驗明顯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陳雲審時度勢,1948年8月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我們已覺悟到,在目前情況下,需要把財經工作放在不次於軍事或僅次於軍事的重要位置上。”這一認識成為東財委及整個東北局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在落實過程中,陳雲從三個方面入手,著力探索財經統一管理途徑,初步奠定了東北解放區財經統一的基礎。

第一,加強生產的計劃性。當時東北情況是,工業恢復范圍日益擴大,工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日益提高,國營企業之間,國營與各省、市、縣公營企業之間,公營與私營企業之間,都有加工訂貨關系。但從整體上說,工業缺乏計劃性,原料、機器、人員、產銷等缺乏調劑和銜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且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金融、貿易都需要相互配合,統一管理。陳雲主持東財委后即提出,經濟部門要有計劃局,每個業務部門要設立計劃機構。8月,陳雲在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報告中,把“加強工業的計劃性”,提到解放區工作中的“第一位”﹔指出:“要使一切國營、公營企業,都能經過調查研究和全盤籌劃,在統一領導、統一計劃之下進行生產”﹔“沒有計劃就會造成浪費,按計劃辦事就可以提高生產,也可以為將來搞全國計劃打下基礎”。同月,陳雲向中央報告:東北局決定,1948年“必須制訂一九四九年工業生產計劃,如果可能則進一步擬定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年兩年的生產計劃,以便我們學習並走向計劃生產”。實施計劃生產,首要步驟是了解清楚東北解放區各類企業的情況。9月1日,陳雲起草同李富春聯名給東北各省、市、縣負責人的信,對調查國營、公營、公私合營及私營企業的生產情況,做出統一部署。可以說,東北解放區計劃經濟的基礎,是陳雲領導東財委建立的。

第二,改善國營、公營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東北特別是哈爾濱與上海不同,這裡公營企業比較集中,到1948年大的企業均被我方接管。這是東北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特點。陳雲高度重視公營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完善,多次在東北局會議上提出,現在最重要的是把公營企業搞好﹔並有針對性、有重點地提出完善經營管理的指導性意見。一是工廠的管理和經營要企業化。工廠要有經濟核算,考核成本,要計算原料和機器消耗,學會算賬。用人要有制度,按能力按技術,合理安排,解放區的同志是政治家、軍事家,但還不是企業家,要向一切內行的人學習﹔管理和經營工廠要有章程、廠規和個人負責制度,要建立生產檢查制度,嚴格執行,賞罰分明。二是企業管理要民主化。要成立工廠管理委員會,組織工廠職工代表大會,及時傳達工廠的決定,討論生產計劃,總結生產經驗,對干部實行監督,討論職工在生產和生活中關心的問題。還要發揮生產小組會的作用。“要實行集中領導下的民主,有組織的民主,目的是把工廠管好。”三是要重視和培養技術干部和管理干部。當時突出問題是“懂技術的干部很少,能管理工廠的干部更少,這是一個大問題。”要注意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彌補這個不足。首先靠現在工作崗位上的技術干部和管理干部,同時要從有經驗有技術的工人和職員中提拔,這是我們干部最主要的來源。另外,要開辦職工學校和職工訓練班,有條件的地方要開辦工業大學或工業專門學校。還可以從別的崗位調配做過工廠工作或學過工業的人來。原有的舊工程師和職員隻要不是反革命,並願意留在工廠,一律歡迎,並積極幫助他們進行思想改造。總的“司令機關”財經委員會,也要聘請專家做顧問,以便統一調度、集中合理使用機器和技術人員。四是勞動報酬和工時制度。工人的工資“要堅持一個原則,即反對平均主義,實行交叉累進工資制。評定工資的標准,主要是按照職務、能力、技術和勞動強度,不得根據其他條件”。要認真辦理職工勞動保護和福利事業。在目前大規模的戰爭環境下,解放區工廠工人一般應實行8至10小時工作制,除戰爭緊急需要外,每日勞動時間連加班在內,不得超過12小時。國營和公營企業中的勞動競賽和勞動英雄運動,對發展生產起過積極作用,今后仍要提倡,但必須反對形式主義和個人錦標主義的傾向等。陳雲提出的這些原則,不僅為東北解放區,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企業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

第三,在財政金融方面做出統一部署。當時東北局在財政開支方面,軍費佔66%至70%,經濟、文化建設隻佔10%。根據東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陳雲在東北局例會上提出,要把經濟、文化投資擺在重要位置,要看得長遠,打大算盤﹔並提出投資要排序:首先是國營經濟,其次是合作經濟,再次是私營經濟。在金融方面,陳雲領導東財委,努力促進東北解放區的貨幣統一﹔同時在收復區對蔣偽票採取統一的排斥政策,將其向蔣管區擠,以促蔣管區金融物價更加波動,並減少解放區蔣偽票帶來的負擔,擴大我方貨幣市場,以益於市場物價的穩定。中央十分重視東財委採取的措施,並進一步指示,要採取有步驟的排擠、收兌、禁用方針,對東北偽省流通券與金圓券要分別處理。

在陳雲領導下,東北接收企業內部的矛盾得到妥善解決,管理得以逐步加強﹔市場物價基本可控﹔為實現東北財經統一作了重要准備,使困擾當時東北社會經濟的三大問題大大緩解,從而為東北財經有力量支撐戰略大決戰的供需至勝利,有力量支撐東北全境解放后經濟的迅速恢復,奠定重要基礎。

四、謀略東財委應對遼沈大決戰的財經工作,成功領導沈陽接收

1948年9月8日—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提出建軍500萬,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各戰略區要在戰爭的第三年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人民解放軍仍然全部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作戰,求殲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至此解放戰爭進入與國民黨戰略決戰的關鍵時期。為應對大決戰帶來的財政壓力,會議要求,必須大量地從國民黨方面和國民黨區域取給戰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資源,同時用一切努力恢復和發展老解放區的工農業生產。

1948年9月12日,遼沈決戰拉開序幕。東財委的工作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陳雲根據中央及東北局統一部署,在9月9日和12日,接連主持東財委會議,研究東北財經工作,以配合戰略大決戰財政、軍需及后方生產等問題。10月8日和11日,陳雲在東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連續做東北財經問題報告。針對當時東北財經在財政開支、工業投資與購糧、物價波動三個方面存在的困難,陳雲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戰略決戰態勢下,應對東北財政重負的政策與措施。

財政金融方面。全力保障戰略大決戰的勝利,是財經工作總的指導思想。為此陳雲提出,解決財政開支的“辦法不是裁兵,而是減后充前、苦后充前,即:減少后方,充實前方﹔后方苦一點,前方好一點。再苦幾年。”穩定物價不能簡單放在經濟范圍內看,“因為現在是軍事第一”。但在經濟工作上,要為保障財政收支目標創造條件。一是要避免以往的錯誤。開放糧禁,對東北地區糧價要做統一規定。二是必須做到每月貨幣收支接近平衡,鈔票盡量少發。“多採取物資交換,增加實物供給,減少貨幣支付。要使銀行成為國營企業名副其實的總會計,各企業會計必須與它聯系。訂出財政紀律,買東西時首先要向公家企業購買,不能光圖便宜到市場上買”,以保障貨幣回籠。作財經工作的同志要“精於業務,提倡節約。”“最大的浪費是在財經工作中、工業管理中。”講節約,首先財政部門用錢要有預算。這方面過去較差,此是財政要逐步走出供給制。銀行要在全部經濟中起調劑作用。運輸、保管、生活都要避免浪費。比如:糧食是財政收入最大的一項,要提高管理質量,保証不霉爛,加工達到必需程度,以減少虧蝕﹔挖煤礦不能隻顧現在不顧將來,以避免將來出現更大的損失﹔要提高火車運轉裡程﹔在人員安置上“必要者設,可去者去”﹔后方生活標准要節省和降低﹔要提倡機關搞農工生產,但不准做生意﹔學校及社會事業採取民辦公助或公私合辦,水利等其他社會事業也要如此。地方財政在計劃上、編制上、支付上都要統一到省。三是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物資。處在戰時,除各種開支與出口外,要經常保持40萬噸至50萬噸糧食,這是最基本的﹔還要掌握100萬匹布。物資足,能保障供需,還利於控制物價。陳雲嚴肅指出:“現在處於戰爭環境,不可能把全黨的力量都集中到經濟工作上面,經濟工作隻能集中在現有的做經濟工作同志的身上”﹔“ 碰到的都是新問題,舊的經驗不能應付”,“現有的知識遠遠差於新的情況”。因此,做財經工作的同志要有高度的自覺性,不能自滿,要精於業務,擔起責任,同心合力,搞好財經工作。

工業與經濟計劃方面。陳雲分國營與省營企業兩個方面,對東北工業的發展與計劃性,提出較為全面的要求。

國營工業在東北經濟中居首位。最大最完整的是鐵路,全長10000公裡,而同時期華北隻有4900公裡,東北發展工業,鐵路運輸必須統一。當時辦工業的方針是:提高輕工業的質量與數量﹔重點是恢復重工業與軍工業,軍火生產是中心﹔鋼鐵、銅、化學工業、汽車零件制造、電器材料要搞起來﹔汽車搞蘇聯型的。東北最缺的是電器和油類,困難在於缺少技術專家和資本,這兩個問題必須解決。工業管理中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計劃性。計劃必須是全局性的,上下要統一,要有工農業生產、財政、貿易、運輸、金融的整套計劃。完成計劃,必須具備原料和材料、技術、資金、運輸四個方面的條件。在企業內,過去強調發動工人,改造職員是必要的﹔之后還要強調科學技術。資本主義靠技術駕馭工人,社會主義靠職工駕馭技術。當時工業部門中管理生產的同志是無產階級政治家,還不熟悉生產過程,忽視業務管理,常出事故﹔要減少事故,提高質量,避免浪費,降低成本。在工業管理業務和技術上,我們不走彎路,就要學習蘇聯。在工業建設中,我們技術干部的真正來源是現在產業界的職工,舊的技術與管理人員全國有幾十萬,經過思想改造可以成為我們的干部﹔我們還要聘請專家,並培養自己的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要辦好,保証學生7年畢業。要注意在工人中發展黨員。

東北八省共有1409個廠,32300工人,生產量約值40萬噸糧食,約佔國營的1/10,與私營的比重差不多﹔主要作用是供給財政(菜金、辦公、雜支)﹔主要任務是“保持供給,擴大民需、公需,提高指導管理上的助手作用”。省營經濟要注意避免盲目性,提高計劃性。要組織幾個管理委員會研究計劃生產,“承認過渡性,力爭比較長期性。避免不合理的拆大補小、拆東補西。這種現象應該基本結束”。目前省營經濟的統一管理採取兩種形式:一是拿過來﹔一是訂貨,讓地方放心經營﹔要避免分散和統過了,影響地方積極性。上面對下面的協助主要是生產計劃上的協助,資金隻能依下不依上,依下少依上﹔原料和推銷應按經濟原則辦理。各省在管理工廠方面的經驗主要是四點:縮小單位,節省人員和開支﹔經濟核算要清理家務,支付要有經濟手續﹔要加強干部教育﹔要關心工人,“人的思想不改變,就會浪費機器、原料,如改變就能夠合理地使用。人在工業中起決定作用”。

陳雲在遼沈戰役進行中,給東北局高級干部作的財經工作報告,透徹分析了東北財經情況,明確了戰時財經工作配合軍事斗爭的方針及政策,也明確了東北全境解放后,在財經特別是工業經濟恢復與發展方面的工作重點及基本思路,對東北財經工作有著全局指導意義。按照陳雲總的部署,東財委不僅從容應對了遼沈決戰的財政壓力,並為東北全境解放后的工業建設准備了條件。

1948年10月下旬,遼沈決戰臨近勝利,沈陽接收已成定局。黨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一次由城市到鄉村的轉變,開辟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由農村邁向城市工作重心的再次轉移提上日程。沈陽將是中國共產黨接收的首個特大城市,是工作重心轉移的開局,也是中國對共產黨有無治理國家能力的重大考量。至關緊要!

東北局高度重視。10月26日攻克錦州的當晚,東北局召集緊急會議,研究確定了陳雲提出的接管方針:先穩下來,一切舊機構、財產、人員、檔案原封不動,待情況弄清后,在軍事管制委員會統一指揮下,按系統對口接收。會議決定,各部門派得力干部參加接管,並立即集中。次日東北局常委會議決定,委派陳雲作為東北局全權代表,負責接管沈陽的工作﹔組成以陳雲為主任,伍修權、陶鑄為副主任的沈陽軍事管制委員會。

陳雲深知此項任務的重大。沈陽是東北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把沈陽的接管工作做好,使城市不受破壞,迅速恢復生產,可以有力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並可為接管關內即將解放的各大城市提供經驗。接好管好沈陽,對建設東北、支援全國,都具有重要意義。陳雲從接受任務,組織隊伍,到率隊進入沈陽,其間五六天時間內,召開一次接收沈陽的干部大會並講話﹔主持五次沈陽軍管會會議,對軍管的組織機構、接收方法、組織紀律、工作注意事項等,做出周密安排,並對可能發生的棘手的問題,請示了東北局及黨中央。

11月2日,沈陽解放,陳雲率領4000干部進入沈陽。次日,以陳雲任為主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告成立。隨后,成立了伍修權任司令員的沈陽衛戍區司令部,陶鑄任書記的中共沈陽特別市工作委員會,朱其文任市長的沈陽特別市政府。這些黨政軍機構,統歸陳雲主政的沈陽軍管會領導。

陳雲領導的沈陽接管,解決了兩大難點。一是怎樣能接收的快而完整。陳雲嚴格按照“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16字方針領導接收。權力集中軍管會,下轄經濟、財政、后勤、鐵道、政務五個處,以及市政府、公安局、辦公室、衛戍司令部等單位,各負其責,有條不紊地接收。11月5日,即順利接管敵方在沈陽的軍、政、警、財經、后勤、鐵路等系統﹔完成清查資財,保管檔案,職員復工,登記留用,保護工廠,恢復生產等事宜。事實証明,按16字方針接收:“既能防止亂,又能保証快(兩天都接上了頭)。如果不按系統,不分上下,亂接一通,必然損失很大,影響很壞。”二是接收后如何迅速恢復秩序。陳雲領導軍管會抓了五個關鍵問題:(1)迅速恢復電力供應,電燈亮,電話通,自來水有,電車火車照常運行。(2)迅速解決金融物價問題,穩定市場,正常開業。(3)收繳敵警察槍支,但留用大多數人,讓其徒手為民服務,以利社會穩定。(4)利用報紙,宣傳政策,安定人心。(5)妥善解決公教職工的工資,保障市民基本生活。另外,迅速處理俘虜和疏散彈藥,以消除城市安全隱患等。

陳雲11月28日電報東北局並中央,報告沈陽接收情況及軍管會接收工作中的具體經驗教訓。在電報中,陳雲還提出一項建議:“接收一個大城市,除方法對頭外,需要有充分准備和各方面能稱職的干部。”“中央和各戰略區野戰軍,均需准備有專門接收大城市的班子,待工作告一段落,即可移交給固定的市委等機關。這樣的接收班子,可以積累經驗,其中骨干可以暫成專職,依次接收各大城市。”

陳雲接收沈陽的經驗總結與建議受到中央高度重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圈閱了陳雲的電報﹔12月14日以中央名義向各中央局、前委轉發﹔12月15日又直電陳雲並告東北局:“你寫的關於接收沈陽經驗簡報及關於外交工作檢討兩電,均甚好,已轉發各局、各分局及各前委閱讀,你提議各區要有專門辦理接收大城市的班子,甚對,已告華北、華東、中原及西北在接收和准備接收大城市中即作此准備”。

中央對陳雲沈陽接收經驗的推廣,使“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16字方針,在黨的城市接收工作中產生廣泛影響。自沈陽接收后,共產黨陸續接管不少大城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創造許多接管城市的經驗,但無論哪種形式,都吸收了沈陽接管的基本經驗與方法。平津兩市的接管,採取了自上而下、全面系統、原封不動地接收與管制,然后有分別、有步驟、有計劃地加以處理和改造的方針。華東局部署江南城市接管“官僚資本企業與公共企業時,應採取自上而下、按照系統、原封不動、整套接收的辦法”﹔上海接收時,根據情況採取了“按照系統,整套接收,調查研究,逐漸改造”的方針等。當年跟隨陳雲一起參加接收沈陽工作的李稅回憶說:“北平解放后的第二天,我隨陳雲到北平,以及1949年夏南下到武漢、到湖南,所見所聞,以及自己親身經歷,確感到沈陽的接管經驗在起作用,且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沈陽接管經驗,為黨的城市工作提供重要參照。

五、以戰略視野謀劃東北全境解放后的財經工作

東北全境解放后,陳雲及時立足新的歷史起點,整合思考全東北的城市及財經工作,明確提出財經工作新方針和重點任務。1948年11月23日,陳雲在東北局擴大會議上指出:“今后總的任務就是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這種提法對軍隊對地方都有好處。地方的具體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要把工業擺在第一位。同時,補充兵源,制造炮彈”。11月28日,陳雲在東北局、遼北省委、沈陽軍管會干部大會上再次明確:“全東北解放后,中心任務是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以此為目標,陳雲從城市工作角度,進一步完善和突出了他在遼沈戰役進行中所作的財經報告要點,指出:今后要把工業放在首位,尤其突出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搞工業機械化,比搞農業合作化復雜得多,需要社會化生產和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因此要有全局觀點,反對本位主義、小攤攤主義。工作重心要放在國營大企業,企業的行政領導要依靠地方黨委,做好黨群工作。原料、機器、勞動力三者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活人,廠長要把55%的精力用於做人的工作,對工人和技術人員都要進行思想教育。企業的黨群工作要歸市委管,市委的主要精力要從農村移到城市。農業仍很重要,特別要抓緊糧食生產。學校要正規化,大力培養技術人員,每年至少要培養出幾百名專家。進了大城市,要懂得節制約束自己,防止驕傲、鬆勁情緒和享樂腐化思想。

在陳雲領導下,東財委的工作很快步入東北全境解放后的軌道,任務加重,責任更大。要使東北成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后方基地,就要努力促進東北經濟迅速恢復,財經工作持續健康地發展,為此,陳雲集中精力抓了以下幾件大事。

1、促進和完善東北境內與關外財經管理的統一。東北解放戰爭進程中,在陳雲領導下,已基本實現鐵路、金融等方面的統一管理。東北全境解放后,與關外經濟聯系增多,任務加重,實現與關外首先是華北境內財經規制的銜接和統一,是全局財經工作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1949年1月4日,陳雲向中央提出:佔平津后,關外與華北的鐵路將通運,鐵路管理與調度要統一,以避免調度不統一,產生貽誤軍運和浪費運輸力的現象。對此平津佔領前,就要准備措施。1月19日,陳雲等又向中央財政經濟部(以下簡稱“中財部”)建議,用人民幣迅速替換收回關內的東北票和長城票。這兩種貨幣收回后,關內外貨幣停止兌換,物資交流由兩地貿易機關統一辦理,直接結算,不經過貨幣媒介。隨后,陳雲領導在山海關設立了人民銀行與東北銀行聯合兌換所。接著,陳雲又向中財部提出,華北與東北之間的貨物流通,一般應相互承認稅票,不再征稅﹔但對東北已實行的專賣煙、酒和禁止入口的美制奢侈品,要相互禁止輸入。還要求東北各部門出關,赴華北各大私營工廠,如啟新、永利、久大、北洋、恆源、華新等採購大批物品時,須經華北貿易總局統一辦理。與此同時,陳雲加強了對東北緊俏出口物資的統一管理,以利於公營外匯收入。豬鬃是東北海外貿易好的外匯之一,價昂易銷,港滬客商競相爭購,但境內缺貨。為防止搶購,陳雲等向中財部建議,禁止豬鬃、馬尾、毛皮自由出口,統交商業部外銷,內地仍准自由買賣﹔並責成各地公司、商店大量收購其產品,以保証集中出口換回所需物資。陳雲領導東財委向中財部的及時建議,以及在東北積極部署的財經統一管理的相應措施,使解放戰爭在迅速向全國推進的同時,財經工作能相繼跟進,逐步統一,走向全國,與全局工作相適應,從而加速了解放戰爭進程,促進了收復區社會經濟的恢復、穩定與發展。

2、為東北重工業建設恢復的起步提供基本方略。東北是中國重工業基地,如何迅速恢復東北的重工業並促其發展,不僅對東北,且對全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都將產生重要作用。陳雲主持東財委工作后,一直沒有中斷對東北工業發展的思謀。在東北全境解放、局勢穩定后,陳雲即把東北重工業建設提上日程。

謀劃聘請蘇聯專家。1949年1月10日,陳雲在給東北局副書記高崗的信中,初步談了恢復東北重工業,需聘請蘇聯專家,特別是鋼鐵、銅、鋁、鎂、鋅及機械制造方面的專家及中外技師、高級技工﹔需補充現有設備﹔需增加投資等。這些所需條件中,聘請蘇聯專家是最迫切的。鞍山、本溪需盡快在蘇聯專家協助下全面復工﹔如果專家不來,不僅鞍、本難於大復工,目前究竟缺少哪些機器也開不出清單﹔“無論東北局或財委工業部同志,都全是外行,關於投資及時間等都難於說得確切”。此前,陳雲已主持擬訂向蘇聯聘請328名專家清單,即工業212人,軍事工業64人,財政及工業大學38人,航空機械修理14人,鐵路工作的人員200名,並已得到蘇方同意。此議獲中央支持。

謀劃工作重點和思路。東北重工業盤子很大,恢復建設頭緒眾多,人力、資金、經驗都缺乏。怎麼辦?搞工業陳雲技術上完全是外行。但憑著多年革命歷練出的領導能力,以及積累起來的財經工作經驗,他可以在千頭萬緒、情況復雜、自己尚不完全清楚的情況下,領著大家蹚出一條路子來。他首先在東北局會議上提出:“東北局應當從現在起就有意識地把經濟工作作為自己工作的重心”,要加強領導力量。工作要從三個方面起步:要拿出必要的工業投資,每月不能少於3000億至3500億元﹔要拿出鐵路運輸的具體計劃﹔要拼命搞東北沒有的原材料,如硫黃、銅圈等。經濟計劃眼下不可能訂得很細,但1949年鋼產量大約7萬至10萬噸,木材產量300萬至350萬立方米的數字要確定。要建立東北的機器制造工業。要求工業部提出300台至350台機械制造廠所必需的各種機器名稱、數量、性能、尺寸等計劃的訂貨單,經審核后交由商業部向外訂貨﹔今后進口各種母機主要供給工業部建立機器制造廠用﹔過去軍工部所訂的一般機器不再撥給。陳雲還同李富春、張聞天、葉季壯共同敲定,支持東北工業部提出的,禁止自由到鞍山、本溪、撫順三地採購器材,購買器材事宜需三地市府會同當地企業管理機關成立五金材料處,提出統一辦理意見﹔頒布東北行政委員會擬訂的《限期清查國營企業財產令》和《機關及公管企業積金管理辦法》,以利工業資金的積累。陳雲之所以能夠領導東財委抓住上述工作重點及重大事宜,其重要原因是他赴實地,比較廣泛和深入地了解了東北企業及社會經濟情況。1949年第一個季度,陳雲先后赴沈陽視察了兵工廠、重型機械廠、有色金屬冶煉廠、鐵路機車廠、車輛廠、化工廠、橡膠廠、紡織廠、造紙廠、啤酒廠等﹔先后分三次赴鞍山、撫順、本溪、大連、瓦房店、普蘭店、安東(今丹東)、四平、磐石等地,視察工廠、礦山、發電站、商場、科研單位,了解當地社會經濟概況、工業發展前景和市場供應、交通運輸、職工工資、人民生活情況。這些實地調查研究,使陳雲獲得充分感性認識,號准了東北重工業的脈,確定症結所在,並初步開出醫治長年受戰爭重創、需要迅速恢復的東北重工業藥方。

3、指導確定1949年東北經濟計劃草案。東北的1949年經濟計劃草案是陳雲領導東財委擬訂的。這個計劃是東北經濟恢復與建設的開端,十分重要。陳雲自主持東財委工作后,就下力研究在東北國營和省營經濟中建立計劃經濟的問題,並向各省做了廣泛調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1949年4月,東財委將1949年經濟計劃草案提交東北局例會討論,陳雲向會議做了說明,著重講了六個問題。一是明確1949年東北經濟計劃,經過努力,克服困難,能夠實現。此計劃有較大可靠性。財政計劃收支相等,都是1000萬噸糧食。東北要負擔四野七個月的經費,故財政支出中軍費佔大部分﹔但國民經濟投資佔到42%,其中工業投資為26%,重點是恢復重工業,特別是鞍山、本溪的鋼廠,撫順、本溪、阜新的煤礦,小豐滿的水壩,所有水電廠,有色金屬和機械工業。二是爭取物價上漲幅度控制在60%至70%,不超過100%。達到這一目標要設三道防線:使財政開支不靠印票子﹔准備足夠的物資﹔收營業稅和賣公債。三是加強計劃經濟機構。東北要成立總會計局,作為政府的總賬房。工業部的產品由商業部購銷,商業部的收入歸總會計局,使現金集中在政府手中。將來經濟管理機構很可能是計劃委員會、總會計局和統計局。四是明確1950年的努力方向是為工業投資尋找來源,辦法是以猛烈方式刺激農副產品的生產。比如:出口3萬噸豬肉,等於增加20多萬噸糧食﹔生產3億個雞蛋,等於增加10萬噸糧食。對棉農不收公糧,糧棉比價定在1比15至17,以使棉農願意擴大棉田。五是要求國民經濟各部門抓住自己的要害問題。鐵路的要害是日裝車輛和車輛周轉率﹔工業部門的要害是產量、質量、成本的定額﹔商業部門的要害是對農副產品與工業原料的收購,以及對產品的推銷﹔銀行的要害是對資金的集中。六是繼續試驗用九種物價計算物價指數的辦法。因現處戰時,生活費指數與物價指數不相符合,隻能在不完全合理的辦法中找尋比較合理的辦法。

這是陳雲在東財委工作期間的最后奉獻。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陳雲赴北平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及專程趕來的董必武、薄一波等人,共商東北解放區對東北野戰軍的后勤供應問題、鐵路運輸及東北幣與人民幣的比價問題。其間,陳雲提出,貨幣發行方針應當首先保証解放戰爭的需要,其次才是穩定物價。周恩來同意陳雲的意見。隨后,陳雲同羅榮桓等又一起赴西柏坡,向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匯報東北的情況和東北局的工作,並參加了中央書記處的一次會議。經過此行與中央領導集體的接觸,周恩來正式通知陳雲,毛澤東及中央書記處已商定,調他回中央主持財經工作。當時全國臨近解放,黨的工作中心從鄉村轉到城市,經濟恢復和發展工作已置於全局重要位置,迫切需要一位主持中央財經工作的帥才,陳雲是書記處認可的人選。在陳雲領導謀劃和確定1949年東北經濟計劃草案期間,周恩來曾幾次電催陳雲赴北平任職。陳雲4月22日在東北局例會上對東北1949年經濟計劃草案做說明、5月3日和4日參與東北局例會對計劃草案的討論后,5月9日即赴北平,參與籌組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工作。同日,東北行政委員第57次常委會議免去陳雲東財委主任職務。

陳雲擔任東財委主任不足一年,無負黨的重托,在短短的時間內,以其敏銳的財經眼光及智慧,在東北歷史大變局中,抓住了當時社會經濟中突出的矛盾與問題,使東北經濟在社會變革的陣痛中,有條不紊地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陳雲對東北財經工作的領導實踐,與東北及全國解放戰爭的進程緊密結合,重點突出,政策措施有力,積極配合了黨面臨的解放全東北和解放全中國的斗爭形勢,也為新中國財經工作積累了政策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對陳雲來說,擔當東財委主任的近一年,是隨后出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及緊接著出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的預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將他推上國家財經工作指揮的第一線,成長成熟為中國共產黨內不可多得的財經工作領導人,為黨和人民做出重大貢獻。

(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此稿刊於中國經濟史學會會刊《中國經濟史評論》2022年第2輯(總第16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