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是這樣建成的

作者:安 莉    發布時間:2023-01-28   
分享到 :

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戰,在攻克許多罕見的科技難題之后,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從此,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條舉世矚目的鋼鐵巨龍蜿蜒前行,它突破生命禁區,穿越戈壁昆侖,飛架裂谷天塹……

西藏自治區地處祖國西南邊睡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1950年,人民解放軍遵照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和漢藏人民一起艱苦奮斗,在高原上修筑了4360公裡的川藏和青藏公路。

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運往西藏的物資大幅度增加,原有的以公路為主體的運輸通道無論從運能、運量上,還是從運輸的快捷、方便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修建青藏鐵路已是勢在必行。在新世紀之初,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建設青藏鐵路的戰略決策,它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克服交通“瓶頸”,加快青海、西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由於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鐵路被人們贊嘆為“天路”。這條“天路”的起點在青海省西寧市,終點是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裡。早在20世紀50年代,黨和國家就著力研究解決進藏鐵路建設問題。在經過1958年動工修建、1960年停工緩建、1974年揮師復建之后,1979年,青藏鐵路一期青海省西寧至格爾木段814公裡建成,1984年通車運營。青藏鐵路二期格爾木至拉薩段自格爾木市沿青藏公路南行,途經納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經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進入拉薩市。全長1142公裡(含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裡)。新線於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5年鋪軌通過唐古拉山,並提前實現全線鋪通。

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以海拔高,空氣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線強烈,常年積雪,氣候復雜而著稱於世。青藏鐵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永久性凍土地帶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常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一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公裡,多年凍土地段550公裡,翻越唐古拉山的鐵路最高點海拔達5072米。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等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的嚴峻挑戰。當年鐵道兵第十師(中鐵二十局的前身)在修建青藏鐵路一期工程時,曾先后有201名戰士長眠雪域。整個青藏鐵路共建有85個車站,全部建在高原上。其中安多火車站位於海拔4700米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安多縣城南站,長1601米,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是青藏鐵路進入西藏的第一大客貨兩用車站,有14列旅客列車經過此站,包括4列停靠此站。

在安多火車站的建設中,建設者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問題,由於海拔高,用普通的鍋燒水,根本燒不開,這樣,大家的吃飯喝水都成了問題。為了解決職工的生活難題,他們採購了一口特制高壓鍋,用於燒水、做飯。高壓鍋為鋁合金質地,高61厘米、直徑60厘米,為普通高壓鍋的二三倍﹔重達20多千克,比普通高壓鍋重了好幾倍。這口巨大而沉重的高壓鍋底部被燒漏,已經光榮退役。

(來源:2023年1月4日《黨史信息報》第8版,文章摘編自《復興之路展品100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