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鎳鈷工業基地的誕生

作者:陳吉俊 康 艷    發布時間:2023-02-03   
分享到 :

鎳、鈷金屬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不可缺少的金屬材料。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一直被視為“貧鎳國”,鎳成為我國唯一憑票供應的金屬產品,西方世界對此始終嚴密封鎖與禁運。

1958年,地質工作者在甘肅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中,發現了金川硫化銅鎳礦——迄今為止全國最大的一座鎳礦,一舉打破了西方國家的“鎳封鎖”,甩掉了中國“貧鎳國”的帽子。1959年6月國家冶金工業部決定成立永昌鎳礦﹔1961年1月更名為金川有色金屬公司(簡稱“金川公司”)。1963年採出了第一批礦石,1964年產出了第一批電解鎳,1965年鉑族金屬正式提煉成功,1966年建成了萬噸規模的一期工程,1978年被列為全國三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之一。

鎳都開拓者紀念碑

始於黑虎山上的一枚孔雀石

1958年的5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已是綠意融融,甚至有了幾分暑意,然而在西北的戈壁灘上,時光仿佛凍結了,還是荒草萋萋,異常寒冷。

此時,甘肅省煤炭工業局145煤田地質隊的地質員唐東福和郭春山正在永昌縣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山村——白家咀村附近的黑虎山上進行放射性普查。在一處無名山頭,他們發現了一堆露出地表、表層充滿綠色氧化物的石塊,兩人判斷這可能是含銅的孔雀石,就將採集到的標本小心翼翼地裝進了背包中。

回到駐地,他們馬上將這塊樣品送到永昌縣政府設在河西堡鐵廠的報礦點。他們沒有想到,這一塊地質學上稱之為孔雀石的小小石頭,不啻在中國工業史上投下了一枚“原子彈”。

1958年10月7日,是唐東福永遠也忘不了的一天。那天,他剛從野外收工回到駐地(寧遠堡鄉政府),已是下午5點多了,一輛吉普車停到他們駐地門口,車上下來五位年輕人,其中一個是祁連山地質隊一分隊隊長、技術負責人湯中立。一下車,湯中立便急切地問起唐東福、郭春山報送的孔雀石樣品的來歷及發現礦石的經過。

湯中立一行立即驅車趕到白家咀子黑虎山尋找並採集了樣品。天色漸黑,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希望,這裡可能是一處大型的銅礦床。

第二天一早,五位地質隊員立刻爬上黑虎山,在初秋的朝陽中仔細地追溯礦源。他們找到了三個礦石堆,發現了許多綠色氧化礦物。

隨后兩天,他們不斷地尋找礦石露頭、採集樣品、勾繪地質草圖,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他們也越來越興奮。

湯中立叮囑同事王全倉看住這條礦脈,他自己懷揣兩塊孔雀石標本,趕往遠在酒泉的隊部。在酒泉祁連山地質隊的隊部裡,時任祁連山地質隊工程師、技術負責人的陳鑫看到這塊礦石,立即作出指示:“要特別注意,化驗礦石中是否含有鎳元素。”

幾天后,化驗結果出來了:從白家咀黑虎山上採集到的礦石標本中含銅16.05%,含鎳0.9%,達到工業品質。

“若是搞上三五萬噸銅,那不算啥﹔若能搞上三五噸鎳,那可就不一樣了,在北京、在地質部都要挂上號。”看到化驗結果后,時任祁連山地質隊工程師的陳鑫興奮不已,帶著這份化驗單立即從酒泉夜行400多公裡,趕到了永昌縣白家咀子村。

這張不起眼的小紙片,陳鑫珍藏了40年,1999年捐獻給金川集團,並親筆寫了化驗單的來歷。正是這張小小的化驗單,從此揭開了金川鎳礦開發的序曲,它標志著中國缺鎳少鈷時代的終結。

生產出首批電解鎳22.43噸

戈壁灘上發現孔雀石,蘊含著豐富的鎳元素。這一消息傳到北京,黨中央和國務院立刻責成冶金工業部組織精干力量加快開發鎳礦。

1959年6月,冶金工業部根據祁連山地質隊提供的第一份鎳儲量報告,抽調精兵強將匯聚金川,永昌鎳礦正式挂牌成立,開啟了我國鎳鈷工業發展史。

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1955年以來先后建立起來的馬宗山隊、花牛山隊、硫磺山隊等9支地質隊伍合並到了祁連山地質隊,使得祁連山地質隊迅速壯大起來。1959年,大學生、技術員、工人……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雲集到茫茫戈壁上,成為金川最早的創業者。

為了共和國早日甩掉“貧鎳”的帽子,一時間,龍首山下鑽機轟鳴、紅旗招展、人頭攢動、捷報頻傳。自行實驗、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設備的金川一期工程,在短期內打通了生產流程,奠定了中國鎳鈷生產工藝技術體系的基礎。

為了便於勘探,永昌鎳礦地勘組將整個龍首山劃分為4個礦區,發現孔雀石標本的一礦區實驗性鑽探初戰告捷。

1959年4月15日,為了加快鎳礦的勘探進程,祁連山地質隊隊部又從酒泉遷至永昌縣白家咀子。

建廠初期,為了早出礦、早產鎳,在設備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下,一線的開拓掘進就採用手工作業,用鋼钎、鐵錘打眼,耙子、簸箕手工選礦,抬筐、架子車運輸,沒經驗、沒技術……這,便是當時極其困難條件的真實寫照。

1961年,永昌鎳礦更名為金川有色金屬公司。1964年,第一條冶煉生產流程建成投產,並成功生產出高冰鎳2041噸、電解鎳22.43噸。

奠定中國鎳鈷工業的基石

金川第一代創業者們,在當時風吹石頭跑、背冰化雪、口糧嚴重不足、有可能被凍死餓死的條件下,揭開了中國鎳鈷工業的大幕,僅用5年時間就奠定了中國鎳鈷工業的基石,改變了我國鎳鈷及鉑族貴金屬長期依賴進口並受制於人的局面。當年,鄧小平同志視察金川時,贊譽金川的礦產資源是個不可多得的“金娃娃”、是我國的“聚寶盆”。

隨著1966年萬噸規模的金川一期工程建成,一座由我國自行勘探、設計、施工和全部利用國產設備的採、選、冶聯合企業,崛起在大西北的戈壁灘上,這是困難時期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新中國鎳鈷工業的開發建設,幾乎與礦山的勘探同步進行。

從1958年的秋天算起到1965年,祁連山地質隊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先后完成了一礦區、三礦區和四礦區的勘探,為國家探明鎳儲量112萬噸、銅55萬噸。相當於為國家找出了22個大型鎳礦,11個大型銅礦。

露天開採

1964年8月至1965年9月,在祁連山地質隊提供的翔實數據中,一礦區先后進行了三次露天礦岩石鬆動性大爆破,實現了井下和露天聯合開採,大大縮短了金川礦山建設的周期。而此時,祁連山地質隊的隊員們已經全部開拔到僅隔著一條山溝的三礦區和四礦區進行最后的地質編錄和銅鎳儲量計算。

1965年,第四礦區勘探結束,勘探証實是規模有限的貧礦后,地質工作者們將目光投向了二礦區。

其實,早在1959年至1960年間,地質工作者們就已經對二礦區進行過摸底探礦,但結果卻讓人失望。

礦區勘探地

整個二礦區地表無任何礦化顯示。打了19個普查鑽孔,除東部見到貧礦體外,大多數鑽孔落空,且西部的超基性岩體有封閉的趨勢。此時,一礦區、三礦區和四礦區已經探明,如果不進行深部找礦,意味著地質隊就要撤出金川。

形勢極為嚴峻!何去何從,年輕的中國地質勘探者們面臨抉擇。最初的勘探結果是令人失望的,現在又要回過頭來繼續勘探二礦區,祁連山地質隊內部產生了嚴重分歧。

是停鑽終孔還是繼續打下去?

祁連山地質隊召開了緊急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結果暫不停鑽,向省地礦局匯報。

湯中立執拗而倔強地提出,鑽機向下再打200米。結果奇跡般地發現了深部大型富礦體,這便是后來的二礦區。金川一躍躋身世界超級硫化銅鎳礦床行列。

二礦區隱伏礦體富、大、深、碎,儲量豐富,佔據金川礦區儲量的65%,是金川公司的主力礦山,投產初期沒辦法實行機械化,隻能用氣腿子人工打眼爆破,電耙出礦。

從當初的手拉肩扛到現如今全部機械化作業,從最初的年產幾十萬噸到如今的幾百萬噸,二礦區已成為國內有色冶金行業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大型現代化礦山。

20世紀50年代,金川礦山的建設者們(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從1959年建廠到1978年改革開放,近20年的時間,是金川創業發展上波瀾壯闊、起伏曲折、艱苦卓絕的一個時期。正是在那個時代,老一代創業者以大無畏和自力更生的精神,頑強拼搏,打通了生產工藝流程,初步奠定了中國鎳鈷生產技術、工藝和裝備基礎,改變了我國鎳、鈷及鉑族貴金屬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為國家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74年,金川銅鎳礦的勘探全部結束,礦床不僅儲量巨大,而且含有銅、鉑、鈀、鋨、銥、釕、銠、金、銀、鈷、硒、硫、碲、鉻、鐵、鎵、鍺、錮、鉈、鎘等20余種伴生元素,地勘累計探明礦石儲量5.2億噸,鎳金屬量552萬噸,鎳金屬儲量在世界同類礦床中列第三位,銅金屬量341萬噸,鈷金屬16萬噸,鉑族金屬210噸,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聚寶盆”。

16年來,祁連山地質隊艱苦創業,累計鑽孔深度為18.3萬米,相當於鑽透了21.3座珠穆朗瑪峰,向國家提交了一個世界排名第三的特大型多金屬共生的硫化銅鎳礦床。

中國鎳都變化翻天覆地

金川的光榮與驕傲,來自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推進的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來自金川創業者“科技興企,開放搞活”的敢為人先和銳意進取。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金川公司被列為全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

“金川的發展離不開中央的支持。國務院分管領導八次到一家企業組織科技攻關,這在全國范圍內都很罕見。”金川集團原冶煉技術高級工程師劉安宇至今仍記得當年科技聯合攻關的盛況:全國50多家單位的數百名專家同金川科技人員一道,進行了跨系統、跨行業、多層次、多學科的聯合科技攻關,攻克了制約金川發展的礦山建設和生產進度緩慢、鎳銅金屬選冶回收率低、伴生金屬綜合回收和環境保護等諸多技術難題。

大規模科技聯合攻關徹底打通了金川採、選、冶、化全流程,使金川公司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將多種金屬在同一工廠內實現分離提純的企業之一,成為中國鎳鈷工業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

持續10多年的金川第一輪聯合科技攻關碩果累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4項,其中113項應用於生產實際並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項獲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獎,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技興企為金川公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1983年金川公司鎳產量首次突破萬噸大關,1984年突破1.5萬噸,1985年達到2萬噸,勝利實現“三年三大步”的奮斗目標。

金川公司的所在地——金昌,也由60年前在地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庄,發展成為一座新型的工業城市,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鎳都。2022年,金川集團躍居世界500強第339位,金昌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全省第一。

一塊無意中發現的孔雀石改變了這片土地的命運,金川鎳礦的發現催生了世界500強企業金川集團公司,也讓因企設市的金昌市崛起在祁連山下。金昌市沒有忘記鎳都建設和發展史上的功臣,矗立在金川公園內的鎳都開拓者紀念碑,陳鑫、湯中立的名字,作為鎳都開拓者的代表被鐫刻其上。直到今天,他們發現、勘探出的鎳礦,仍然在地下深處源源不斷地開採中,為共和國的工業振興和科技強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一座座入地的鑽機、一艘艘下海的潛艇,到遨游蒼穹的“神舟” 系列宇宙飛船,金昌人用自己的產品助推中國工業的騰飛﹔從鄧小平同志稱贊的祖國的“金娃娃”,到甩掉“貧鎳論”的“中國驕傲”,金昌人用奉獻書寫了工業文明的燦爛篇章!

(作者單位:中共金昌市委黨史研究室、金昌市融媒體中心)

來源:《甘肅日報》2023年2月2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