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價值新蘊和理論邏輯

作者:胡銳軍    發布時間:2023-02-21   
分享到 :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黨的二十大就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和科學規劃,是國家執政方略和理論體系建設史上新的裡程碑。中國式現代化從黨和國家全局出發,對新時代新征程中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什麼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科學回答,是對正在推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方略的結構性再加力、系統性再提升和科學性再豐富,既包含了科學的實踐方略建構,也蘊含著豐富的價值新蘊、理論創新和理論建樹,深刻把握其意涵是我們在當前和未來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原點。

進一步明確現代化的核心價值范疇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關鍵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了現代化從“重物化”到“重文化”的重大轉型,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宏觀框架內,防止和避免“純物質”驅動和追求單一性現代化指向,把關心人、為了人作為國家治理的根本目標,充分利用現有制度環境和技術條件,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各類治理實踐之中,把尊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維護人的權利、實現人的理想,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科學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治理措施實現這些戰略安排。

二是以活力為表征的治理效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治理效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也是現代化程度的直接表征。提升治理效能,本質上就是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能動性,增強社會活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主體的自由和創造空間,激發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巨大潛能,使人民群眾的磅礡力量成為國家治理的動力源泉。

三是以共享為原則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也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制度設計,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既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又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理念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論意蘊和實踐內涵,既共享當下又共享未來,既共享發展又共享成果,既共享機遇又共享資源,既內部共享又外部共享,既要造福於民又要胸懷天下。總體來看,共享既是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和動力,又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和追求,承擔著重要的分配職能,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內在統一、普惠與普世的內在統一,共享范疇的確立並由此延展開來的共建、共治理念,充分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目標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作貢獻的初心。

四是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核心的治理主體。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顯著優勢,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根本組織保障。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黨的領導,必將使人民的主體地位更加彰顯,權益得到更充分保障,國家治理根基更加牢靠。

系統建構現代化的制度重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宗明義闡明了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把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根本領導制度作為根本遵循,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最終目標,進一步彰顯了制度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首要地位和關鍵作用。

實踐和理論証明,制度建設是治國安邦之根本。自有社會組織以來,制度建設就成了人類社會一切時代、一切國家的首要課題,也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制度建設,一直在不斷探索如何把國家“管得了”“管得好”的問題,把制度建設擺在國家建設突出的位置,在認識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探索實踐、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充分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証。同時,我們黨也深刻認識到,進入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仍然面臨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要順應時代潮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實現人民幸福,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要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磅礡動力。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一次系統地以中國式現代化來統領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圖譜,明確提出要在如何“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方面形成制度群,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治理體系,而最終的目的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切實完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揭示,無產階級政權的國家職能和政黨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可以分為政治職能、社會職能、對內職能、對外職能等不同職能。這些職能的治理效能如何、彼此之間能否形成良性的關系,完全取決於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水平,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產力水平,並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迭代更新。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矛盾基本理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經濟基礎,並在不同時代體現為不同內容。在生產力落后時代,我們的上層建筑完善程度較低,反作用的形式和力量也比較單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化的推進,上層建筑的內容也隨之豐富完善,並慢慢轉向以制度為中心的“制度之治”“法制之治”“文化之治”和開放共享的“全球之治”,由物質導向轉到人文導向、由封閉發展轉到全球互聯互通。實踐証明,越是進入科學和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新時代,國家職能的實現越是需要系統而多樣,對外交往的職能也就越迫切。

如今,我們進入了一個以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重要支撐和依托的全新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推進,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全球互聯互通勢不可當,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轉變,需要更加多樣、協同、開放、共享、統一的協作體系來統合國家各項職能,提升治理效能。黨的二十大作出的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決定,就是順應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著力解決國家政治職能與社會職能、對內職能與對外職能之間的有效聯系,發揮現代化的整體推進作用的科學決策。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必將更加有效釋放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的制度優勢和各項國家職能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証。

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就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辯証和平衡發展的現代化,是共性和個性相結合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全面推進、全方位發展的現代化。

這一論斷充分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普遍聯系觀點和系統論等唯物論、辯証法和認識論的光輝。這一論斷充分確認,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中國式現代化不會也不可能是封閉的、僵化的,更不可能是復古的、守舊的,而是系統的、全面的、平衡的、發展的。

有力創新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馬克思考察社會發展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尺。馬克思認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既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也是社會發展成果的享有者,人隻有全面發展,才能“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我們黨結合中國國情,使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先后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培育四有新人”“全面科學發展”等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進一步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到推進現代化戰略和實現現代化終極目標的高度來實現,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的如磐初心,是對人的發展路徑和目標的又一次理論新飛躍,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作者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育風險治理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