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擔當新作為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作者:趙晨光    發布時間:2023-02-24   
分享到 :

內容摘要:“兩個結合”是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面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必須始終堅持以中國為中心、以時代為關照,把理論創新創造與人民至上理念深相結合起來,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更好融通集成,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豐厚的時代價值﹔著眼新形勢新任務,厚植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開放特質和明理啟智的育人效用,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與人民互促共通。新時代新征程,要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增強人民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動和思想自覺,激發團結奮斗、接續奮斗的精神意志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守正創新﹔人民至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就要堅持以中國為中心、以時代為觀照,堅持人民至上、吸收文化歷史養分,在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善作善成,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實踐中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一、以中國為中心,領會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體現在黨和國家的歷史性變革中,馬克思主義的能動性反映在當代中國精神力量的厚植塑造中。回顧和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可以深刻認識到:強大精神的塑造、堅定信念的厚植,根源於科學理論的堅定和拓新﹔信仰信念是支撐和引領中華民族砥礪奮進、勇毅前行的基石,其中強大思想的正確指向不可或缺。

注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的鮮明特色,是新形勢下應對變局挑戰、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現實啟示。歷史燭照當下,真理探尋沒有窮期。一百多年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黨團結帶領人民始終堅持以中國為中心,有的放矢做好自己的事情,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具體實踐的緊密結合中更加彰顯真理偉力,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結合中更加展現旺盛活力,在與中國歷史具體生動的開放結合中更加富有思想張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協同推進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更好結合起來,既立足中國新的歷史方位發展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形成具有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又著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建形成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敘事互動聯結的自主知識體系。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持把學思踐悟黨的創新理論同厚植中國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等結合起來,更好發揮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動作用,使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成為引領中華民族自信自立、奮進擔當的重要特質。

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是要在回應具體課題的過程中展現思想光芒和真理魅力。奮進新的征程,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讀懂中國實踐,把握時代主題,堅定歷史自信,深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認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強大的思想指引和精神動力。

二、以時代為觀照,堅持守正創新、讀懂“國之大者”

時代是出卷人。面對變局與新局交織、危機與新機並存的復雜形勢,隻有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足新的時代特征提出符合發展需要的新理念新論斷,著眼國際國內形勢作出彰顯時代特質的新戰略新舉措,才能更好把握時代、適應時代、引領時代。這都需要科學把握守正與創新的辯証關系,從時代之變中讀懂“國之大者”。

堅持守正創新,既是從新時代理論創新實踐中得來的寶貴啟示,更是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應對改革發展的風險挑戰,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既堅守馬克思主義之“正”又拓展馬克思主義之“新”,特別是立足新的時代特征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中心任務,立足新形勢深化對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學思踐悟,在自信自立、守正創新中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堅持守正創新與讀懂“國之大者”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理論上的守正和創新,有利於從實踐層面更好讀懂“國之大者”的內涵﹔從實踐和行動上把握“國之大者”,有助於站在理論高處領會守正和創新的關系。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會往前走,還會有很多新的理論、新的發展。而一旦凝固了、僵化了,它就要衰落了。這就是我們得出的深刻道理。”歷史和實踐一再啟示我們:隻有堅持守正創新,馬克思主義才能在與時代同向並行中展現思想偉力﹔隻有讀懂“國之大者”,馬克思主義才能在與形勢、任務、目標的緊密聯結中詮釋科學精神。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對堅持守正創新的領悟,著眼新形勢理解“國之大者”的時代意蘊。

三、堅持人民至上,堅定人民立場、守護人民的心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緊緊依靠人民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普及並提高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的要求。這既體現新時代以來黨的創新理論成果不斷貼近大眾、凝聚民心、服務人民的凝練總結,更把發展黨的創新理論建立在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價值依歸上。可以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同美好生活需要相結合的共向特征,新時代取得一切偉大成就離不開黨和人民的同心共向齊行。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作為世界上最具科學性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十分注重從群眾思想和大眾生活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想問題、解難題,鮮明提出探求人的自由解放的使命任務。依循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把堅持人民至上鮮明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立足不同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著眼民眾生活實際需要,貼近民心民意作出一系列戰略舉措,真正把為人民做好事、謀福祉寫在以百姓心為心的接續奮斗中。正所謂,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回顧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黨團結帶領人民踔厲奮發、克難攻堅,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疫情防控到兜底保障,從養老安居到就業教育,人民的點滴生活都發生許多欣喜變化,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這生動彰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新時代民生建設中展現的強大思想偉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新時代新階段,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黨的創新理論,就要端端地把理論寫在人民心間,促使黨的創新理論和美好生活需要相融通、同人民群眾日用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相銜接,不斷夯實和鞏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基礎,特別是立足現在的中心任務梳理講透黨的創新理論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好貼近大眾、服務生活、指導實踐。

四、吸收文化歷史養分,讓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更好結合

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是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深刻啟示,更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賡續發展的內在原因。扎根中國大地,學習中華歷史,從中找尋更多發展自我、強大自我的能量和智慧。歷史是古老的,更是常新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走上這條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去挖掘、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以文化人、以史鑒今,是增強主觀能動、提升精神聚合的基礎環節。歷經數千年發展,中華文明蘊含有豐富的智慧養分,中國歷史留存有厚重的歷史記憶。新時代以來,我們著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融通,把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傳承中華文化根脈同培塑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更好串聯起來,在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團結奮斗中,在克難攻堅、穩中求進的探索努力下,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精神樣貌煥然一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鮮明強調的,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堅持把以文化人和培養時代新人、以史為鑒和開創美好未來結合起來,更加注重挖掘中華歷史文化中蘊含的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功能,全民族一起向未來的精神主動更加堅實、文化自信自強更加鮮明,形成更加具有時代亮色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名片。

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從文化歷史中找尋內在密碼,用心用情傳承好中華文化、學習好中國歷史,將馬克思主義之“矢”更好作用於中國文化歷史之中,筑牢同心逐夢前行的共同記憶,以奮進奮發狀態強固中國精神大廈。 

(作者單位:“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來源:中國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