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看到”,更是一種“抉擇”——

何為“大歷史觀”

作者:李蕉    發布時間:2023-03-13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在歷史的時間長軸上,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持大歷史觀,這賦予了黨審視自我革命的特殊視角。何為“大歷史觀”?慣常的解釋是“著眼於中國歷史的長時段,定位於世界歷史的寬視野”。大歷史觀不僅是“看到”,更是一種“抉擇”,它是在審時度勢之后辨明主次、舍小取大、舍生取義。

其一,不短視。多久才可算“長期”?五年、十年還是一百年?時間的刻度不足以衡量歷史哲學意義的“長短”。從本質上講,大歷史觀的“長期”不是指具體的時段,而是事物發展的周期,是由諸多事物發展的小周期所組成的歷史演進的大周期。堅持大歷史觀,就是要超越眼前的變化看到事物中那些不變的本質,把握歷史規律。當年毛澤東提出“讓人民來監督政府”以“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方案,就是跳出了“人亡政息”的小周期視角,看到了歷史規律中的“不變”,並通過構建新型的黨群關系贏得更重要的大周期。不短視,是前瞻,更是取舍。它讓我們發現事物真正的價值,而那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價值,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不斷奮進的持久動力。

其二,不偏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犯的錯誤,它在短期中、在局部中更容易被標識為“成功”,但從大歷史觀的視角來看,它是否“成功”要由大局來定義。在百年奮斗中,我們黨始終強調正確把握全局與局部、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強調“十根手指彈鋼琴”、全國上下一盤棋,這使我們能夠避免因一隅之得而致全局之失,在統籌大局中實現各得其所。因此,不偏視,是視野,更是格局。我們所熟悉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便集中體現了這一系統性的戰略思維,它已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並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其三,不淺視。越是復雜、長期、系統的工程,越需要通過一系列可觀測的量化指標來把握發展階段。但在大歷史觀的視野中,定量指標只是衡量手段之一,不能用之替代價值和意義本身。因此,面對好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人仍懷有極強的憂患意識,不因勝利而驕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因困難而退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我們自豪而不自滿,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要牢記“決不當李自成”的歷史警示。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並沒有止步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顯赫數據,始終將“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放在心上,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淺視,是責任,更是擔當。它讓我們始終保持未雨綢繆的清醒,勇敢面對新的風險和挑戰,不斷增強抗御風險的能力和本領。

(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2023年3月13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