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台子:湖湘青年“建黨先聲”從這裡響起

作者:茅文婷    發布時間:2023-03-14    來源:黨建網微平台
分享到 :

從妙高峰下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往西,過湘江,再步行一段,就到了岳麓山腳下一個叫劉家台子的地方。這條路青年毛澤東常走,因為租住在劉家台子的是他在湖南一師的同窗蔡和森一家。在這裡,毛澤東、蔡和森等一群追求進步的青年成立了新民學會,並在新民學會的先進分子中秘密組建了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如中國婦女運動的領導者蔡暢所言:“新民學會建黨先聲,毛蔡寄廬流芳千載。”

新民學會舊址(劉家台子)。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20世紀初葉的中國,正處在令人倍感煎熬和困惑的沉悶歲月之中。皇朝變成了共和,中國卻並未由此獲得新生。外患內亂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風雲變幻。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湖湘新一代青年學生深受經世致用湘學士風的影響,心系國家,苦學礪志,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其他先進知識分子一道,努力探索著國家新的出路。

1915年9月,毛澤東化名“二十八畫生”,向長沙城內各學校學生發出一則《征友啟事》, “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提出要結交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准備為國捐軀的青年。以此為開端,毛澤東身邊逐漸聚集起一批進步青年,他們大多為湖南一師的學友,此外還有不少長沙各中等學校的學生。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均持有一種“奮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觀”,並充滿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1917年,蔡和森為了求學,從雙峰縣遷居到劉家台子,這裡西靠岳麓山,東瀕湘江,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很快便成為毛澤東等一群進步青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縱論天下大勢、暢談社會改造的場所。工人運動先驅張昆弟曾在日記中記載了1917年9月的一個普通周末:“下午與毛君潤芝游泳。游泳后至麓山蔡和森君居。時將黃昏,遂宿於此。夜談頗久。”這天夜裡,志同道合的他們就談到了“洗滌國民之舊思想,開發其新思想”的問題。1918年春,毛澤東、蔡和森兩人利用學校聽課的閑暇,一道從劉家台子出發,徒步在洞庭湖附近的村庄,作了一次為時半月的“游學”,了解社會風俗,特別是農民的思想、經濟狀況,以洞察風土民情,傳播進步思想。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劉家台子見証了這群年輕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步步追尋救國救民真理的過程,照亮了他們的革命初心,點燃了他們的奮斗之火。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就讀時期的學校大禮堂。邵偉 攝(來源:中國婦女網)

隨著認識的逐漸深入,毛澤東、蔡和森等人,開始商量組織一個團體,“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1918年4月14日,新民學會在劉家台子蔡和森家中宣告成立。當天,到會的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蕭三、張昆弟、陳書農、鄒鼎丞、羅章龍等13人,再加上未出席的李和笙(維漢)、周世釗等人,新民學會的初始會員即達20余人。經過討論,本次會議通過了會章,決定以“新民”為會名,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並明確要求會員在作風上不虛偽、不懶惰、不浪費、不賭博、不狎妓。1936年,毛澤東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起這段往事時曾說:“我逐漸地在自己周圍團結了一批學生,這批學生形成后來的一個學會的核心,這個學會往后對中國的事情和命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此“廣泛的影響”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其為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創立作了重要准備,提供了有利條件。

新民學會成立的這一年,從湖南一師畢業的毛澤東、蔡和森等人至京,為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奔走。此后,蔡和森等一批會員前往法國深造,而毛澤東則植根“本土”,思考和求索著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此后,毛澤東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並在北京、上海與建黨先驅李大釗、陳獨秀相繼晤談,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了愈發深刻的認識。1920年7月回到長沙后,毛澤東從傳播馬克思主義和尋找志同道合的“真同志”入手,先后成立文化書社、俄羅斯研究會等團體,並與新民學會的中堅力量討論建黨問題。

湖南第一師范城南書院。向一鵬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

遠在塞納河畔的蔡和森,則“猛看猛譯”了幾十種革命書刊,同樣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熏陶。1920年8月,蔡和森從法國來信,提出“我認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他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以中國現在的情形看來,須先組織他,然后工團、合作社,才能發生有力的組織。革命運動、勞動運動,才有神經中樞”。毛澤東在回信中說:我對“和森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同時通告說陳獨秀已在國內開始建黨活動。1920年秋,新民學會已擁有100多名會員,是一個有相當社會影響的進步團體。其中一些先進分子也已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主張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20年初冬,毛澤東收到了陳獨秀委托他“發動湖南的中共小組”的信件。經過慎重准備和積極活動,當年11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會員何叔衡、彭璜等6人在建黨文件上鄭重簽下名字,創建了長沙共產主義小組。由此,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便在新民學會的先進分子中秘密誕生。

劉家台子的原屋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被毀,1983年后按原貌修復。一方被菜地和水塘環繞的小院,幾株郁郁蔥蔥的香樟,五間青瓦白牆的房屋,靜靜矗立在繁華的鬧市中,感受著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毛澤東曾有詩雲:“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百余年前,這群從湘江之畔芙蓉國裡走來的進步青年,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火炬,如同朝暉一般,照亮了那個風雨如晦的中國。百余年后的今天,他們那胸懷天下的擔當,敢為人先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激情,積極作為的態度,仍在激勵著新時代的我們,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2023年第3期《黨建》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