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理論價值的當代意義

作者:李愛華    發布時間:2023-03-23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共產黨宣言》已發表175周年,至今仍煥發著極大的理論價值。它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演化規律,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確定了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闡發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價值是由其主要觀點來體現的,正確理解它的主要觀點是科學認識其理論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對《共產黨宣言》中的一些主要觀點,如“兩個必然”的結論、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社會革命的方式問題、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問題等,要根據《共產黨宣言》的論述並結合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情況予以正確認識和踐行,這樣才能使《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價值得以真正體現。我們要繼續以《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價值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不渝堅持共產黨的政治品質,毫不動搖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持之以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 無產階級 共產黨 共產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句話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價值。《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正式創立的代表作,蘊含著極大的理論價值。在紀念《宣言》發表175周年之際,深刻認識其理論價值,用之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於我們行穩致遠、不斷取得更大勝利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價值

理論價值就是指某些理論觀點在正確揭示自然現象或社會問題的本質特性及演化規律方面,以及在科學預見新生事物和探索未知奧秘方面,所體現出的認識功用及指導效能。科學認識《宣言》的理論觀點所具有的理論價值,才能更深入地領悟這一偉大著作的思想真諦。

(一)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演化規律

《宣言》的立論基礎是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用一段精辟的話概括了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社會發展各個階段上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被統治階級和統治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而這個斗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這段話既闡明了經濟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歷史的基礎,又指出了被剝削被統治的階級反對剝削和統治階級的斗爭是人類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方式,還揭示了人類社會演化的現實進程及未來趨向:無產階級要從資產階級的剝削與壓迫下解放出來,必須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一切剝削、壓迫和階級斗爭。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重申了這一基本思想。這是認清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演化規律的理論基礎。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著作中,雖然也有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剝削性質的剖析和抨擊,但是在《宣言》中才第一次對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作了系統而深入的闡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宣言》首先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階級分析,又將這種階級分析置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來闡發。一方面,《宣言》肯定了資產階級在經濟、政治、思想觀念、社會結構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所起的社會革命作用,並指出這些革命作用的發揮最根本地取決於它創造了大工業和開拓了世界市場,由此使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和發展。“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是資產階級能夠戰勝封建地主階級的根本原因。因為封建的所有制關系已經變成了束縛生產力的桎梏,所以這種所有制關系及以此為基礎而建立的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必然會被摧毀,代之以資產階級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這是人類社會演化規律的體現。另一方面,《宣言》又明確指出這一人類社會演化規律同樣也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由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也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了,其表現就是它不斷造成周期性經濟危機,使生產力遭到毀滅性破壞。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無法克服的矛盾。生產力一旦克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這表明,變革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建立更適合於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要求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人類社會演化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大工業發展還造就了肩負新的社會變革任務的現代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必將在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激烈斗爭中,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宣言》對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演化規律的揭示,是其理論價值的根本體現。

(二)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人類社會的演化規律具有客觀性,但基於客觀規律而產生的社會演化進程卻不是自發實現的,必須要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會有推進社會變革發展的主體力量。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使私有制和階級剝削被永遠消滅的主體力量就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受剝削和壓迫最為深重。資產階級靠剝削無產階級積累起巨額財富,卻把無產階級誣蔑為由他們來養活的社會“贅疣”。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雖然把無產階級看做受苦最深、值得同情的階級,但卻看不到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則深入工人運動中進行調查研究,形成了對無產階級的正確認識。《宣言》不僅全面而深刻地闡釋了無產階級的階級特性和歷史使命,還指明了無產階級完成歷史使命的條件和途徑。

《宣言》認為,無產階級絕不是無用的任人宰割的階級,其身上蘊聚著巨大的革命能量,不僅能夠自己解放自己,還肩負著消滅一切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最終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使命。無產階級一開始就是具有斗爭精神的階級,“它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和它的存在同時開始的”。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無產階級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其階級意識、政治覺悟、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水平、自身的聯合與組織程度都在提高,逐步成長為一個真正革命的階級。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發展的產物,代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並能依據這種發展要求進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的革命。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徹底的革命。以往的階級革命都是以新的私有制代替舊的私有制,以新的階級統治代替舊的階級統治,所以“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而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因此“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既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又是共產主義新社會的創造者。列寧曾指出:“馬克思學說中的主要的一點,就是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創造者的世界歷史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於1848年問世的《共產黨宣言》,已對這個學說作了完整的、系統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闡述。”

(三)確定了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

無產階級要完成自身所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必須要建立本階級的先進政黨,在先進政黨的領導下開展社會變革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活動。那麼,無產階級應當怎樣建立自己的先進政黨呢?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共產黨即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綱領文件,《宣言》對此作出了明確回答,為共產黨確立了基本的理論原理。

其一,闡明了共產黨的階級性質。《宣言》首先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在共產主義者同盟成立之前,歐美國家已建立了一些工人政黨。盡管這些工人政黨還很不成熟,但它們都致力於為無產階級爭取利益。共產黨與這些工人政黨在階級性質上是相同的,也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而奮斗的黨。其次,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沒有自己的特殊私利,也不會提出任何特殊原則強加於無產階級。共產黨的所有活動原則,都是基於無產階級的利益需要,為更好地推動無產階級解放運動而提出來的。

其二,闡明了共產黨的優秀品質。第一,各國的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會因各國國情有別而不盡相同。共產黨不只是為某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利益而斗爭,它同時“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說,共產黨所代表的無產階級利益具有國際性。其他工人政黨則因自身組織上的宗派性而不具備這種廣泛的代表性。第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一個長期的奮斗歷程,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直至徹底消滅一切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使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其他工人政黨通常受制於爭取某個階段的利益而缺乏長期的代表性。第三,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但並不是說無產階級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入黨。共產黨是由無產階級中最先進的分子所組成的先鋒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第四,無產階級解放運動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普通無產階級群眾不會自發地擁有這種科學理論的指導,往往在行動上具有局限性或盲動性。而共產黨是由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黨,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由此能夠領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不斷前進,並獲得最終的勝利。

其三,闡明了共產黨的奮斗目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無產階級隻有成為階級,才能成為爭取自身解放、消滅一切階級壓迫制度的主體力量。無產階級要成為階級,就必須接受共產黨的教育、組織和領導。無產階級的首要革命任務就是要奪取政權,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這是它獲得解放的必要條件和根本保障。然而,任何政權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還必須利用政權的力量變革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資產階級所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階級剝削上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私有制形式,隨著資產階級所有制的消滅,一切私有制都將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進而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最終奮斗目標。

(四)闡發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作為共產黨人最終奮斗目標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什麼樣的呢?《宣言》對此也作了預見性描述。這種描述絕不是憑主觀願望所做的想象,而是在對人類社會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基礎上進行的推論。基於此,《宣言》為人們勾畫了一幅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

《宣言》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有:第一,從經濟上來說,隨著階級差別的完全消失,“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裡”。這就意味著,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已徹底消失,全部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所有財富也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第二,從政治上來說,“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也就是說,公共權力還會存在,但已不再是原來那種“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因為已經“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也會歸於消亡。這樣,公共權力便成為人們完全平等地、民主地進行社會管理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公共機構。第三,從社會組織形式來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也是對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相互關系的闡發。一方面,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不僅擺脫了舊的私有制關系和階級關系的束縛,而且突破了自然界和舊的社會分工強加於人們的特殊、有限的活動范圍,克服了由此給每個人所造成的活動能力的片面性。每個人都有條件、有能力去選擇並從事自己所熱愛的任何職業,各方面的智能將得到全面發展和展現。另一方面,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都在為其他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人們將徹底摒棄狹隘的私利和鄙俗的貪欲,在思想意識、道德品質、交往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極大提升。每個人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滿足自身需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為其他所有人的行為與生活提供了便利和福利,為全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是人與人之間構建了完全自由、和諧、共榮關系的美好社會。

實現共產主義雖然還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宣言》關於共產主義的理想描述沒有現實的理論價值,這種現實理論價值就在於為共產黨人確立了前進方向,注入了不斷奮斗的精神力量。

二、正確認識體現《共產黨宣言》理論價值的主要觀點

《宣言》的理論價值是由其主要觀點來體現的,正確認識《宣言》的主要觀點是科學理解其理論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宣言》是19世紀40年代的產物,主要是基於對那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等發展狀況的考察而進行的思想闡發。在此后的170多年裡,人類社會經歷了復雜而深刻的變革,與《宣言》問世時已有了很大不同。人們立足現實,對《宣言》的某些主要觀點作了反思,這是歷史演進的必然反映。但對《宣言》主要觀點如何進行再認識,直接影響著對其理論價值的評價,因而對此必須進行正確的辨析。

(一)關於“兩個必然”的結論

《宣言》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的考察分析得出一個重要結論:“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觀點通常被稱為“兩個必然”的結論,即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或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一結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整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圍繞這一原理而構建起來的。列寧曾說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成績,在於他們用科學的分析証明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資本主義必然過渡到不再有人剝削人現象的共產主義。”

然而,時至今日,“兩個必然”的結論不時受到這樣或那樣的非議。有人提出,《宣言》問世時便提出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資產階級將不能再做社會的統治階級。但現實是,資本主義不僅依然存在,而且還具有較強的發展活力,資產階級仍是當今世界主要的統治力量。也有人提出,現代工人階級也不像《宣言》所說的那樣“越來越降到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以下”,反而其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都有很大改善及提升,他們也沒有表現出要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烈革命性。還有人提出,后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發展中大都經歷了嚴重挫折,有的甚至發生了向資本主義制度轉化的劇變﹔現實中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比還處於弱勢地位,它能夠戰勝資本主義嗎?概言之,這些說法都對“兩個必然”的結論產生了質疑。那麼,如何看待這些質疑呢?

首先,就生產關系應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來說,《宣言》所考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其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主要是私人資本,這種所有制形式已成為束縛大工業發展的桎梏,如果資產階級死守不變,就會被生產力的發展所拋棄。當然,資產階級也看到了這一點,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他們也會依照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對私有制形式作出相應調整。私人資本—股份資本—壟斷資本—國家壟斷資本—國際壟斷資本,這種資本形態的變換的確更有利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然而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性質。不過,在資本每一次變形之后,它離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本質屬性就愈遠,而離社會所有制的形式則愈近,其自我調整余地也愈小。不管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作用還能延續多久,還能發揮多大作用,都改變不了它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其次,就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來說,當今的情況與《宣言》問世時相比的確有了很大不同:工人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參與政治活動和社會管理的權利也明顯擴升,其工作方式和階級隊伍構成也有了很大變化,但這些都沒有改變其所處社會地位的本質規定性——他們仍然是不佔有生產資料的雇佣勞動者。雖然有些工人也持有小額股票,但這不是他們擁有資本的表現,而是資本家利用股票吸納社會資金以壯大自己所控制的資本規模、從而攫取更多財富的方式。貧窮無疑是激發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根本的原因。無產階級革命性的本源並不是貧窮,而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注塑的階級稟賦,是其爭取翻身解放並徹底埋葬私有制和階級壓迫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階級品性。無產階級的革命性並不會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喪失。事實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性總是不斷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他們仍發揮著促使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變革的基本動力作用。

最后,就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來說,前者自然還不能馬上戰勝和取代后者。《宣言》關於“兩個必然”的結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演化進程,而不是給出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實現的答案。現實資本主義還有較強的存在實力和發展活力,但這並不能說明它擺脫了走向滅亡的必然規律。馬克思說過:“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既不會創造出“建立新社會的物質資料”,也不會使無產階級“發展到真正有能力在舊社會中實行革命並使它自身革命化的程度”。因此,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它永世不滅的因由,而是為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創造條件的表現。現實社會主義雖然總體發展實力還弱於世界資本主義,但它體現了人類社會演進的光明前途,反映了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追求。隻要現實社會主義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保持住自己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優勢,並通過改革不斷創造新的生機與活力,就會大大提升綜合實力,發揮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引領力,逐漸實現全面超越資本主義,推動人類社會最終完成“兩個必然”的歷史進程。

(二)關於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

《宣言》在從多方面批駁了資產階級維護私有制及其思想意識的種種謬論后,堅定有力地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是對“兩個必然”結論的深化闡釋。關於兩個“最徹底的決裂”的內涵並不難理解。“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是指包括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內的一切私有制關系,要與之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予以代之。“傳統的觀念”,則是指所有反映和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以及其他一切愚昧、落后的觀念,要與這些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樹立共產主義的、科學的、進步的觀念。

對這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有人也提出了指摘,認為《宣言》的這種說法太簡單化、太絕對化了。難道對前人創造的社會文明成果不應批判地繼承嗎?共產主義革命能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和“傳統的觀念”斷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嗎?這樣說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辯証法和歷史演進的規律?這些指摘看似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想,並不完全妥當。我們應看到,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是著眼於共產主義革命的最終目的的,實現不了這兩個“最徹底的決裂”,就說明共產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徹底完成,人類就進入不了共產主義社會。所以,這一思想的內涵和要求是無可非議的。對此提出指摘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實現兩個“最徹底的決裂”的目的要求同如何實現這種決裂的途徑與方式混為一談了,是以后者來否定前者。《宣言》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的政治綱領,其主要任務是向全世界公開闡明自己的觀點、目的和意圖,因而在表達上力求簡明扼要,雖然對有些問題也作了必要的理論闡發和歷史論証,但不會像寫教科書那樣對每個問題都面面詳論。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就是宣布共產主義革命要完成的任務和實現的目的,至於其實現要經歷什麼樣的歷史進程和演化方式則沒必要展開。其實,如果聯系兩個“最徹底的決裂”這段話的前后論述,《宣言》對該問題也已經講明了。

依據《宣言》的論述,對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作深化的理解,我們應當認識到,這是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才能達到的目的。《宣言》在講消滅私有制和消除剝削階級思想意識時,都是將其置於社會歷史的運動進程中來談的,是將其與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聯系起來講的,從來沒有提出可以在某一時期憑人的主觀意志而畢其功於一役地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共產主義革命要實行的兩個“最徹底的決裂”,絕不是機械地與“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和“傳統的觀念”一刀兩斷,而是一個既有強制變革也有逐步揚棄的轉化過程。在過去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出現過不顧經濟文化的現實基礎和發展需要,簡單地套用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打算通過激烈的階級斗爭而急於求成地完成這種歷史任務的現象,但實踐証明這是不符合社會演進規律的,是行不通的。這是教條主義地對待《宣言》思想而導致的錯誤做法,不是《宣言》本身的思想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時又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不是對《宣言》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的違背,更不能由此反証《宣言》中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錯了。相反,這是對兩個“最徹底的決裂”思想在當代實事求是的踐行,是走向兩個“最徹底的決裂”偉大目標的必要路徑選擇。

(三)關於社會革命的方式問題

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社會形態的更替總是在階級革命的運動中實現的,而在歷次階級革命中,“暴力”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宣言》也著重強調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重要性,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治”,甚而還強調:共產黨人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這裡提出“隻有用暴力”的說法,是否說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把暴力革命看做無產階級解放的唯一方式,而否認通過和平斗爭達到目的的可能性呢?當然不是。不過,就這一問題的總體論述來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暴力革命比和平斗爭更具有客觀必然性,更具有取得最后勝利的決定意義。進入19世紀70年代后,根據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馬克思、恩格斯開始較多談到無產階級有運用和平斗爭方式取得政權的可能性,並對有的國家的無產階級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發揮的重要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與此同時,他們也對一味迷戀議會斗爭、鼓吹“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論調予以堅決批判,但他們從未否定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他們主張,無產階級應當主要以何種方式取得革命勝利,應由各國無產階級政黨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和國際局勢的變化自主選擇和靈活調整。

然而,在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如何對待暴力革命卻成為出現錯誤傾向最多的問題。恩格斯去世后,否定暴力革命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潮在許多社會主義工人黨內泛濫起來,最終導致了第二國際的破產,給國際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帶來很大危害。列寧旗幟鮮明地同這種右傾機會主義作斗爭,堅持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的路線,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毅然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發動武裝起義,最終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此之后,俄國革命的經驗在國際上廣為傳播。歐亞一批國家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利用革命暴力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武裝革命,經過20多年的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還有許多殖民地人民也依靠武裝斗爭獲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可以說,這都是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思想的成功實踐。基於此,暴力革命越來越受到推崇,逐漸被認為是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並被視為區分真假革命的標准。對馬克思、恩格斯晚年關於重視和平斗爭方式的思想避而不談,甚至將其當做不正確的思想進行否定,這顯然是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也不符合社會變革發展實際的極左思想,用這種思想去指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便導致了嚴重的不良后果。

物極必反,在社會主義國家經歷嚴重挫折后,反思並糾正把暴力革命神聖化、絕對化的做法成為歷史必然。但是,隨著世界主題逐漸演化為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時代主潮流,合作共贏愈益成為各國關系發展的主旋律,人們對暴力革命的思想從一個極端又跳到另一個極端,轉而對此持完全否定的態度,提出要“告別革命”,不僅認為今后再也沒有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了,而且認為之前共產黨領導的暴力革命都是不應該的,甚至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思想也是不對的。有人還提出恩格斯晚年的《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否定了之前的《宣言》。顯然這樣的觀點是極為錯誤的。現在的國際局勢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態勢,不具有爆發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條件及可能,但絕不意味著人類社會就永遠不需要暴力革命了。雖然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越高,就會越少通過暴力來解決階級以及國家之間的矛盾與糾紛,但是隻要階級壓迫和階級對立還存在,就不能指望用和平方式能徹底解決由此而導致的所有矛盾與糾紛。俄烏沖突的爆發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這場沖突中的惡劣行徑,足以使一味否定暴力革命的人清醒頭腦。

(四)關於無產階級國際聯合的思想

無產階級隻有聯合起來,才能取得自身解放的勝利,這是貫穿《宣言》始終的一個重要思想。首先,每個國家的無產階級要實現聯合,這是大工業發展的客觀趨向,也是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必然要求。《宣言》指出:無產階級在斗爭中的真正成果不在於取得經濟條件的暫時改善,而在於“工人的越來越擴大的聯合”。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不僅需要實現國內聯合,更要實現國際聯合。《宣言》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分析指出,資本已越出國界,逐漸形成世界體系,資本的統治和壓迫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勢力,各國無產者都處於受資本剝削和統治的地位,他們的利益和命運也越來越聯結在一起,因而各國無產階級應當聯合起來共同消滅資本的國際統治。所以,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當然首先應該打倒本國的資產階級”,然而,“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宣言》最后庄重而響亮地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號召成為指引和激發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聯合奮斗的偉大精神力量。

不過,隨著第二國際的破產,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遭到極大破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的民族利益越發上升,無產階級的國際聯合又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后來由於蘇共推行大黨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對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頤指氣使、橫加干涉,也引起了許多國家無產階級政黨的不滿和反對。因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更加強調獨立自主,這是對的,但由此也導致了相互聯合與團結削弱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宣言》關於“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也大受冷落,有人甚至認為這一號召只是一個理想化的口號,已不合時宜。蘇聯劇變及蘇共解散,也使其他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遭到嚴重沖擊,陷入極為艱難的處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希求聯合與協作的意識又增強起來,並就此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但總的來看,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在關於聯合與合作的指導思想、組織方式、活動原則以及目的要求上還不夠明確一致,因而實際成效還不夠理想。這種情況與《宣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是不相符的,對現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振興與發展也是不利的。決不能認為這一號召過時了,行不通了。隻要無產階級還未獲得徹底解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奮斗目標還未達成,這一號召的價值和威力就會常在。各國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要根據變化了的國際形勢,積極探索適當的實現國際聯合的新途徑和新形式,致力於實現“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要求,這仍是推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在現時代更好踐行和弘揚《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價值

習近平在《宣言》發表170周年之際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共產黨宣言》的真理力量是永恆的,已經並將繼續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始終以《宣言》的理論價值為指引,致力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取得社會革命、建設、改革的輝煌成就。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中,《宣言》的理論價值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宣言》揭示了人類社會變革的歷史規律和演化進程,闡明了資本主義將走向滅亡並最終為共產主義所代替的必然趨勢,這為各國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沖破種種艱難險阻、勇毅前行提供了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奮斗歷史就是踐行《宣言》理論價值的生動寫照。當今世界仍然處於《宣言》所指明的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演進的大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這個大時代開出的絢麗之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秉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把握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所作出的必然選擇。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正是在這條發展道路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和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有了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中國振興發展的物質基礎更為堅實,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証更為完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任何打算再走封閉僵化老路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任何企圖轉向改旗易幟邪路的鼓噪都是極為有害的。我們要力排各種干擾,更加堅定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拓前行。

(二)始終不渝堅持共產黨的政治品質

《宣言》通過闡述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奮斗目標,申明了共產黨的階級性、革命性和先進性,確定了共產黨的政治品質。這是共產黨的立世之根、制勝之本。共產黨無論在其政治品質的哪一點上出現了背離,都會給自己造成嚴重危害,甚至變質亡黨。“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始終為工人階級的解放事業、為維護和發展工人階級的利益而奮斗。中國的工人階級同全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中國共產黨要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質與《宣言》的建黨精神既是完全相符的,又是在現時代的最好傳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中國共產黨要發揮好領導作用,成為堅不可摧的執政黨,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始終把為人民造福作為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則。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中國共產黨要堅守好自己的政治品質,保持好先進性和純潔性,關鍵還在於搞好自身建設。必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根本要求,也是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由之路。

(三)毫不動搖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宣言》通篇都體現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貫穿著對無產階級特別是共產黨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原則要求。這是引導和激勵一代代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精神之本。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表明,隻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才能方向明、立場正、意志堅,才能克服重重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新勝利﹔如若喪失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隻會陷入失敗的迷途。中國共產黨正是始終心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才能力排萬難,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開創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飛躍,也引領和推動著世界社會主義振興發展的新征程。習近平一再強調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將之視為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政治靈魂”,是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黨的二十大報告又提出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全體黨員“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當然,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觀念,必須將其落實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以更加輝煌的發展成就彰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現實價值。

(四)持之以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宣言》把“自由人聯合體”作為對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的總構想。這是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和共產黨人奮斗目標的徹底完成,也是全人類解放的最終實現。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構想極為重視,曾多次對此進行闡發和強調。直到1894年,恩格斯還將《宣言》中關於“自由人聯合體”的那句經典話語作為對“未來新時代的精神”的最佳概括。當然,人類社會進入“自由人聯合體”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也是要靠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續奮斗才能實現的。每一代共產黨人都應根據時代特征提出最優的世界構想,以作為向著實現“自由人聯合體”邁進的具體目標。在當今時代,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本質的傳承和現實體現。它立足於還存在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民族國家的當今世界,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著眼於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追求,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走向“自由人聯合體”的必然歷史過渡和必要時代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我們要始終堅持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為最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