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聽“沒有准備的匯報”

作者:徐文秀    發布時間:2023-03-28   
分享到 :

1952年10月28日,毛澤東出京視察途經徐州,剛下火車就提出聽匯報。徐州市負責人表示,事先不知道毛主席要來,沒做准備。毛澤東說,我就喜歡聽沒有准備的匯報。針對照本宣科式的匯報,他甚至明確表態:“誰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對。”毛澤東喜歡聽沒有准備的匯報,耐人尋味,給人頗多啟發。

聽匯報,是上級機關和領導干部常見的一種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也是開展調查研究的重要內容。聽匯報,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是聽什麼、怎麼聽,卻頗有講究。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匯報場面:人人桌面上一疊打印工整、裝訂整齊的材料,然后匯報者逐字逐句照本宣科,而聽者則煞有其事地看著稿子,例行公事地洗耳恭聽,有時聽得昏昏欲睡、雲裡霧裡。這種簡單的我念你聽的匯報架勢,人們似乎早已經見怪不怪、熟視無睹。然而,效果怎麼樣?不由得讓人疑惑滿腹,大大地打個問號。

匯報前先有個准備,當然是可以和可行的,它有利於打有准備之戰,並且讓匯報時話題更集中、更緊湊和更充分。但也有一些人往往會用力過猛或准備過度,變成了盡說那些經過一再打磨的“正確的廢話”,滿口標准的“普通話”,沒有個性,更沒有棱角﹔有的還常常說那些虛與委蛇或順杆爬的場面上的話,說些應景式的套話、空話、拜年話,既沒有信息量,更談不上含金量﹔還有的盡說那些空洞無物、毫無用處的官話、假話、忽悠人的話等等,這樣的匯報實質上已經淪為心照不宣的走形式,變得毫無意義了。聽沒有准備的匯報,會因為沒准備而不刻意去雕琢、去粉飾、去加工,更原汁原味。這樣的匯報更有內涵和質量,更顯難能可貴。

多聽沒有准備的匯報,往往是一種考試,考平時的積累和儲存,考臨場發揮和反應能力,更考心態。沒有准備的匯報,並非真的毫無准備,它是准備在“平時”而不是“臨時”,是平時功課做得足、功夫下得深而不是臨時抱佛腳、臨門射一腳。這種考試往往是突然的、即興的,有時抑或是隨意的,但都是有指向、有目標的。這種考試往往考你平時是否做到心中有數、腦中有事、肚裡有貨、手裡有牌﹔考你能否做到信手拈來、張口就來,所以它標准更高、要求更嚴。現實中,不乏有的人平時工作不用心,整天蜻蜓點水、輕飄飄,不調查研究、不思考問題,經常情況不明、毫無頭緒,結果一問三不知、一考便露餡。多聽沒有准備的匯報,恰好是試金石,甚至是測謊儀,讓匯報者水平高低、工作好壞一覽無余、一目了然。

多聽沒有准備的匯報,說到底也是對會風、文風和領導作風、工作作風的有益改進。我們的實際生活、實踐活動是生動的豐富的,我們的會風、文風也應該生動豐富起來,生硬、僵化、死板和呆滯不應該是匯報者固化了的一副面孔。匯報會從來不應該只是一種樣子,要有套路但別掉進套子,多聽沒有准備的匯報就是擺脫“套子”限制的一種努力和嘗試。讓匯報會開成聽真話、取真經、摸真情、求真知的會,開成解決問題、務求實效的會,讓匯報者既有壓力、更有動力,既受激勵、又受鞭策。

多聽沒有准備的匯報,不容易做到,但既然有諸多好處,就應該下決心去做。隻要下決心、用真心,有時甚至用“打瞌睡,以示反對”,或敲桌板,以示拒絕,就一定能夠實現和做到,達到預期目的。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3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