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走進黨章守護者張人亞故居

作者:陳光    發布時間:2023-03-31   
分享到 :

在草長鶯飛、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從寧波市區坐地鐵1號線到北侖霞浦站出口,坐車不到10分鐘路程來到黨章守護者張人亞的故鄉。

路經在馬路草坪上“中共第一部黨章守護地”的標識牌,它在告知人們:這裡是黨章守護者張人亞的故居﹔這裡是“張人亞黨章學堂”﹔這裡是紅色的土地。

張人亞是1922年入黨的早期黨員,是上海金銀業工人運動領袖、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出版局局長兼印刷局局長,是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的守護者,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我來張人亞故居瞻仰,是源於一篇報道: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在參觀過程中,他仔細端詳著一本《共產黨宣言》,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譯本之一。得知這一珍貴的革命文物是由一位共產黨員的父親藏在兒子的衣冠塚裡保存下來的,習近平總書記連稱很珍貴,說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証,要保存好、利用好,還關切地問起那位共產黨員。由此,張人亞的事跡引發社會關注,也觸發了我來這裡瞻仰張人亞故居的想法。

張人亞故居位於寧波北侖霞浦街道的霞南村,隱藏在村中的小巷中,是一座很不起眼的三合院式的建筑,屋頂是瓦片,窗門已陳舊,張人亞所住的是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舊屋。張人亞的人生起步是從這裡開始的。受到與同住院子的晚清秀才張晚荷老先生的啟蒙教育影響,張人亞很早就會背誦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人亞16歲離開家鄉到上海當學徒,在讀夜校中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白色恐怖下,黨的組織活動遭受嚴重破壞,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此時的張人亞已經歷多崗位的斗爭歷練,對敵斗爭經驗豐富。面對這嚴峻險惡的形勢,張人亞精心謀劃,把自己珍藏的第一部黨章、《共產黨宣言》等一批珍貴文獻秘密帶到了寧波霞浦老家,托付給了父親張爵謙保管,並囑咐父親:“這些東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把這東西收好了,找個地方藏起來。這件事,不能讓任何人知道”“相信我,紅色的中國一定會出現,我們的理想也一定會實現。”

在那個年代藏有黨的文獻和進步書籍是有殺頭風險的。但張人亞心系黨的文獻的安危,一點都不曾考慮個人和家庭的安危,為了心中的革命信仰,自覺地、主動地、勇敢地守藏黨的文獻。如今張人亞故居的院子門口立有浙江省人民政府頒布的“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與故居一條馬路之隔的長山崗上,是張人亞衣冠塚的地方。我們一行拾級而上,在小路的轉彎處找到張人亞的衣冠塚,這裡是守藏黨的文獻之地。

張人亞的父親張爵謙為了把黨的珍貴文獻守藏好,不使它丟失、毀損和“遭殃”,作了精心思考,感到藏在地底下、牆磚內、爐膛中、樹洞裡等都不是好辦法,最終巧用衣冠塚,把黨的珍貴的文獻用油紙包好、包密,藏進空棺,為張人亞建起了一座墓,與他早逝的妻子合葬在一起,中間寫成“泉張公墓”,故意少刻了“靜”字。張人亞原名張靜泉,在上海因革命工作需要而改名為張人亞。對外還編了一個“不孝兒在外亡故”的故事用以遮眼。

張爵謙巧用衣冠塚的做法是一種“苦肉計”,明明兒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人,卻寧願頂著“不孝兒在外亡故”的污名。在保護黨的文獻面前,父子倆都彰顯了獨特思路和行事方式。張人亞父子兩代人用心、用情、用命完好地守護了黨的珍貴文獻,這是兩代人的智慧結晶,是兩代人的接力奉獻,更是兩代人的無限榮光。他們守藏的既是革命的文物,也是革命的火種,更是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新中國成立后,因張人亞杳無音信,年過八旬的張爵謙自感時日無多,於1951年挖開墓穴,取出深埋地下20多年的珍貴文獻,最終由三兒子張靜茂把珍貴文獻全部交給了上海的黨組織,實現了張爵謙心願:“共產黨托我收藏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共產黨”。張家人多年來一直苦苦尋找張人亞,卻不知在1932年12月23日,張人亞帶病從江西瑞金赴福建長汀檢查工作,途中因病殉職,生命定格在了34歲。黨組織高度評價了張人亞的一生,稱贊他是“一個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離故居不遠處,位於霞浦中路210號的張人亞黨章學堂是一座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建筑,佔地5200平方米,是為講好張人亞故事而建立的黨員干部培訓基地。這裡完整展示了張人亞的革命歷程和張人亞家族共同守護黨的珍貴文獻的感人事跡。

我看著張人亞用生命守護的這本泛黃的黨章,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在這裡,我還找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張人亞保存的那本《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封面上的字是從左到右而寫,在醒目的書名《共產黨宣言》的下行標有陳望道譯的字,中間是馬克思的像。

宛若一個個炫目的紅色元素,串聯成一道紅色風景,聚焦張人亞用生命守護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其功績和價值可謂大矣:一是文獻價值。截至2022年7月,發現張人亞珍藏的文物共有64件,其中《共產黨宣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譯本之一﹔《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決議案》(含首部《中國共產黨章程》)是無比珍貴的孤本文獻。這些文物被保管在國家博物館、中央檔案館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這些文獻對我們今天全面了解黨的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二是精神價值。張人亞守藏黨的文獻,展現出了他的夢想與追求、情懷與擔當、犧牲與奉獻,彰顯的是一個紅色故事、一段濃縮歷史、一份精神傳承。張人亞34歲的人生長度的背后是讓人仰望的精神高度。三是生命價值。人的生命價值不是以生命時間的長短來衡量,而是取決於生命的貢獻。張人亞這個與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名字,在黨的歷史上熠熠生輝、光耀人間。

告別張人亞故鄉時已近黃昏,我還看見絡繹不絕的人來這裡瞻仰,頓時感到張人亞用生命守護黨章的事跡具有穿透時空的生命力。今天,千百萬人正在張人亞身上汲取前行的豐沛力量,他的生命和事業還在延續。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3月3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