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銘章聯語
1937年秋,川軍抗日將領王銘章隨集團軍奉命出川抗日,轉戰晉魯及津浦線北段一帶。1938年初,王銘章奉命在山東滕縣布防,被任命為41軍前方總指揮。同年3月,日軍大舉南犯,為鞏固津浦線,王銘章率部死守滕縣達10天,最后彈盡援絕,壯烈殉國。5月9日,王將軍靈柩運抵武漢時,武漢人民舉行迎靈大會。中共中央代表吳玉章、董必武,八路軍代表羅炳輝等參加了公祭。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聯合題寫挽聯一副,聯曰:“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朱德題挽聯曰:“一旅守孤城,為民族解放事業犧牲,是真炎黃子孫,流芳青史﹔萬人興義憤,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將使淪亡大地,復興中華。”他們贊譽王銘章為中華民族爭光,不愧為炎黃子孫,英名將永留青史。
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指出:“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台兒庄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又說:“……滕縣一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達成戰斗任務,寫出了川軍抗戰史上最光榮之一頁。”其挽聯雲:“君真三峽豪,拼血肉作牆垣,頓使瓮城成鐵壁﹔我忝五區帥,率健兒驅巨虜,誓將凱奏慰忠魂。”
王銘章靈柩運抵成都后,成都各界於是年6月l3日在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舉行追悼大會,挽聯之多,難以勝計。四川學者耆老趙熙挽聯雲:“殺身成仁,效死勿去﹔時日曷喪,逆天者亡。”川軍127師師長陳離將軍,與王銘章既是軍官學堂的同學,又協助王銘章堅守滕縣,袍澤之誼特別濃厚,所以陳離將軍的挽聯格外沉痛感人,挽聯雲:“國之蒙難士之羞,相將並轡長征,為我蜀軍紓義憤﹔我也負傷君也死,亟應裹創再戰,擒他倭帥祭英靈。”成都學者耆老方旭、林思進挽聯雲:“早書遺命別家人,真所謂慷慨捐軀,從容就義﹔更有賢聲光國史,尤准得子遵葬禮,妻卻博金。”王銘章於1937年9月12日在四川德陽誓師后,辭別家鄉父老,並對家人預立遺囑,足見他英勇殉國的壯舉絕非出於一時義憤,實系高度的愛國思想與強烈的民族意識所激發。難能可貴的是王將軍的子女遵從國家規定的葬禮,夫人按照他生前關懷桑梓教育之遺願,將遺產獻出,在新都西門外創建銘章中學。成都群眾致送挽聯雲:“一死殉孤城,前有廣德,后有滕縣﹔千秋留正氣,生為人杰,死為鬼雄。”
(來源:2023年4月19日《黨史信息報》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