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送子上“勞動大學”

作者:王 健    發布時間:2023-05-06   
分享到 :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隨同為毛澤東治病的阿洛夫和米爾尼克大夫回到延安。毛澤東見到了闊別19年的兒子,心情和身體一下子好了許多。兒子回到身邊,他雖然高興,但卻沒有讓兒子住在家裡,而是讓他住在中央機關,和同志們一起上大灶食堂吃飯。人們更沒有想到的是,毛澤東沒有讓自己的兒子一回國就在中央機關工作,而是把他送到農村。

一天下午,毛岸英來到王家坪,向父親匯報在國外學習的情況。毛澤東坐在對面仔細地聽著,不時點點頭,然后,望著兒子白中透紅的臉龐,想了一會兒說:“莫斯科大學畢了業,但學的都是書本知識,你還需要進另一所大學。這所大學,外國沒有,它叫“勞動大學”。在那裡能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這所大學畢了業,才算真有知識。”

毛澤東說的“勞動大學”就是到農村去,通過參加生產勞動,磨煉意志,了解中國實際。那麼送他去哪裡上這所“勞動大學”呢?他想到了吳家棗園。毛澤東對兒子說:“我已為你請好了一位老師。”這位“老師”叫吳滿有,是陝甘寧邊區有名的勞動英雄。

他對毛岸英說,延安雖“土”,但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到處都有“真人”,不要顯擺自己,要虛心向他們學習。現在驚蟄剛過,農民又要開始辛勤地耕耘了,正是你學習的好機會。種庄稼的學問很深,你就去吳滿有那裡好好學習吧!

清明節后,毛澤東再一次在王家坪與兒子進行了長談。囑咐了3件事情:你過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來要吃中國的小米,可養人嘍。你到了農村見了年紀大的,要叫爺爺奶奶,年紀輕點的,要叫叔叔嬸嬸,和你年紀一般大的,要叫同志哥,千萬不能喊別人的名字,別沒大沒小的。農村是有虱子的,見了也別怕,有水就多洗幾次,沒水就多捉幾次,慢慢就會適應。

毛澤東把兒子介紹給吳滿有,說:“我現在給你送來一個學生,他住過外國的大學,沒住過中國的大學。現在就去你那裡上‘勞動大學’,你就是他的老師!”

兒子臨行,毛澤東把自己穿了幾年的一套粗布衣服送給他,又叮嚀說:“什麼時候有了你自己勞動的果實,老師和鄉親們滿意了,你就可以畢業回來了。”

從王家坪到吳家棗園,足有30多裡路。到了“勞動大學”,毛岸英第二天就跟吳滿有“上課”了。第一課就是上山刨地,他學著老農的樣子,穿著單衣,打著赤腳,掄著老锨頭,使出全身的勁,追趕著老農干,兩隻手全打起了血泡。

在農村這所大學裡,毛岸英虛心拜老農為師,聽從他們的教導,堅持同吃同住同勞動。吳滿有對自己的這位學生特別喜愛,教得也十分認真,從送糞、耕地、點種、鋤草、分茁到收割、碾打一套活路,一件件地手把手教。開頭幾天,毛岸英真有些不習慣,晚上躺在炕上全身骨頭像散了架。但一想起爸爸的諄諄教導,毛岸英又渾身來了勁,他咬著牙堅持著,很快就適應了。

隨著季節的變化,毛岸英先后學會了吆喝毛驢送糞、犁地、播種等農活,他處處拜農民為師,和群眾打成一片。谷子熟了,玉米熟了,秋收完,種上小麥,一切農活停當后,陝北高原又進入隆冬季節,毛岸英回到了毛澤東身邊,向他匯報上“勞動大學”的情況。毛澤東聽后非常滿意,對他說:“噢,你學得還不錯,很有成績,白胖子變成了黑胖子。以后還要堅持勞動,堅持鍛煉啊!”

蔣介石攻打延安前,毛岸英“大學”也畢業了。他離開吳家棗園時,村干部和男女老少同來送行,他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和他朝夕相處的鄉親。通過上“勞動大學”,毛岸英不僅學到了農活技術,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農村,熟悉了農民,培養了同勞動人民的感情,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3年4月2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