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中要重點把握的幾個問題

作者:何偉志    發布時間:2023-05-08    來源:奮斗理論圈
分享到 :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有效發揮調查研究在主題教育中的應有作用,調查研究中要重點把握好如下幾個問題。

一、堅持登高望遠,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調查研究工作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看家本領”,樹牢用好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進一步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加強黨的理論武裝,在主題教育中卓有成效地開展調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登高望遠,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調查研究工作。一是站在時代的高度思考問題,通過調查研究深化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應運而生的,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隻有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使調研的過程成為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為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才能全面系統、科學准確地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二是站在歷史的高度總結經驗,通過調查研究推動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實踐與應用。堅持在調查研究中總結歷史經驗,是黨的基本工作方法。調查研究是總結經驗的先決條件,沒有通過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脫離歷史和實際的。歷史經驗充分証明,什麼時候我們重視調查研究,黨和人民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輕視或忽視調查研究,黨和人民事業就會遭到挫折、遭受損失。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都是我們黨創造偉大成就的重要法寶。三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謀劃,通過調查研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兼顧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科學方法論。它的哲學內涵就是馬克思主義辯証法。”大興調查研究,是應對新時代新征程上風浪考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舉措。在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要善於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謀劃和處理問題,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視野開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准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各種重大關系和復雜矛盾。四是站在創新的高度探尋對策,在調查研究中為系統推進工作提供科學的思想方法。系統觀念是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它要求我們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現象、發現問題、思考對策。《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了解情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明確要求我們在調查研究中要有總體觀、系統觀、全局觀,提高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能力,為系統推進各項工作提供科學的思想方法。

二、堅持人民至上,在調查研究中彰顯為民情懷

毛澤東同志在談到調查研究工作時曾指出:“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調查研究就是走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大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充分彰顯為民情懷。一是體現以民為先,在調查研究中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造福祉。“萬事民為先”,這是歷史經驗的重要啟示。堅持以民為先,就要在調查研究中牢固樹立“人民的利益重於泰山”的思想,心裡時刻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造福祉。要在思想上重視群眾,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追求,通過調查研究助推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在行動上深入群眾,把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作為第一責任,通過調查研究使各階層、各界別的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各種利益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疏通和調節﹔要在建議上惠及群眾,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在調查研究中想群眾關心之事,謀群眾利益之事,干群眾擁護之事,成群眾滿意之事。二是體現以民為師,在調查研究中向人民群眾問計謀、求良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思想之樹植根於實踐沃土,力量源泉來自於群眾智慧。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隻有老老實實地拜群眾為師,甘當小學生,才能汲取豐富的思想營養,找到破解難題的“靈丹妙藥”,獲得力量源泉。以民為師,就要在調查研究中有真誠的態度,像尊重師長一樣尊重廣大人民群眾,從基層和老百姓那裡取得“真經”,增長智慧,找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鑰匙﹔以民為師,就要在調查研究中有負責的精神,把群眾的好思想、好意見、好做法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注意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鮮活經驗﹔以民為師,就要在調查研究中有准確的定位,謙虛謹慎,增強自知之明,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以人之厚補己之薄,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三是體現以民為親,在調查研究中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解難事。在調查研究中把群眾當親人,折射的是一種親民、愛民、為民的情懷。以民為親,就要在調查研究中深懷愛民之心,做群眾可以信賴的朋友,對群眾講真情實感,說實話,辦實事,用行動來說話,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心悅誠服﹔以民為親,就要在調查研究中恪守為民之責,在更深程度上關注民生,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作為一條紅線貫穿於調查研究的全過程,及時了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情況及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實及時地反映群眾的意願和要求,滿含深情對待群眾,帶著責任服務百姓﹔以民為親,就要在調查研究中多辦利民之事,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細心體察群眾願望和利益要求的變化,從群眾“最盼”處辦實事,從群眾“最急”處解難題,解決好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四是體現以民為鏡,在調查研究中把人民群眾當標杆、作尺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三鏡自照”是古人注重鏡鑒、躬身自省的形象比喻,也為我們做好新時代調查研究工作留下了深刻啟迪。一方面,要以群眾的情緒為鏡子,通過調查研究找到改進工作的有效辦法,助力各級黨委、政府採取切實措施進行“活血化瘀”,實現群眾情緒的穩定,社會的和諧﹔另一方面,要以群眾的批評為鏡子,通過調查研究塑造黨員干部良好形象,既要聽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見,又要聽取批評的、不同的聲音,廣開言路,求同存異,及時把群眾企盼解決的問題納入視野,當好推動發展的“參謀部”,社情民意“中間站”,上下聯通的“二傳手”。

三、堅持求真務實,謹防調查研究中的誤區和陷阱

調查研究是一項涉及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現實和未來、宏觀和微觀的多維性復雜的社會活動。調查研究的主體和客體、認識和實踐的矛盾貫穿於調查研究活動的全過程。在調查研究中,各種主觀驅動和客觀制約,都可能影響和妨礙調查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有時會使調查研究“變形走樣”,失去了調查研究應有的意義。因此,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努力克服不良傾向,謹防誤區和陷阱,堅持求真務實,搞清客觀存在的事實,揭示其運動的規律性,尋求正確的工作對策和工作方法。一是走出主觀主義的誤區,謹防掉進先入為主的“偏見陷阱”。任何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一些調研者卻在實踐中把調查研究變成主觀臆想的事情。在調查研究過程中,他們不是為了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而是要客觀存在符合主觀意識。他們喜歡帶著“框框”下基層,預設結論、按需求証﹔不尊重調查研究實情,帶著主觀意識搞“超前”結論。有的調查還未開始,就受到某些印象、某些經驗、某些評價的影響,開始定調子,使調查研究工作本身受到“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效應”的干擾,掉進了先入為主的“偏見陷阱”。有的好大喜功,專搞“政績”調研,不作問題分析。還有的調研方法簡單,喜歡道聽途說,亂作評價,抓住一鱗半爪,就輕易下結論。有的偏聽偏信,主觀武斷。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陷阱”,已經成為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絆腳石”和“攔路虎”,必須在調研工作中認真加以克服。二是走出形式主義的誤區,謹防掉進“化丑為美”的“畫師陷阱”。在現實中有一種不良傾向,就是違背求真務實的作風,調研不深入、走過場,“吃別人嚼過的饃”。在實踐中,有的表現為“淺調研”,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有的表現為“被調研”,走規定線路,看“盆景”典型,導致“大畫面”多“長鏡頭”少,“朦朧畫”多“工筆畫”少,非但不解決問題,還下錯了結論,提偏了建議,帶壞了作風。一些領導干部和調研者下基層調研和指導工作,看到的往往是經過精心修飾的“好典型”“閃光點”,調研者就難免“中套”,結果真話聽不到、實情察不出、毛病找不著,反倒助長了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歪風。這就提醒和告誡我們,搞調查研究,就要從文山會海中走出來,出深院、下高樓、接地氣,身入又心至。提前定好目標任務,對解決什麼問題、覆蓋哪些對象、確定哪些重點、採取什麼方式,做好統籌謀劃,切實以目標導向指引調研方向,多一些現場看、隨機點、當面聽、直接問,真正摸清群眾的急難愁盼、工作落實的堵點淤點。三是走出功利主義的誤區,謹防掉進盲目從眾的“群思陷阱”。搞調查研究就要追求真相,找尋本質,不斷地探索發現真理,不隨人俯仰,不任人方圓。在現實中,有一種盲目從眾的“群思陷阱”,很值得我們警惕。“群思陷阱”是指群體成員共同追求“和諧一致”的願望,卻導致了一個非理性的決策。為了和諧一致,人們忘記了群體本來的目標,甚至忘記了初心。在調查研究中,對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在實際調研工作中,受利害關系、習慣勢力或從眾心理的影響,有的個體希望被調研群體所接受,不想成為“另類”,不想成為和諧的“破壞者”,在面對真理、原則與利益關系時,有時會選擇放棄自己正確的想法,喪失了堅持真理的勇氣,經不住檢驗而隨波逐流,隨風轉向,於是不從客觀實際出發,調查材料真假虛實難分,調研失真甚至失效。態度和方法直接決定了調查研究的成效。開展調查研究的正確態度,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實事求是,二是“眼睛向下”。《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大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堅守黨性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聽真話、察實情,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我們必須高度警惕,謹防在調查研究中掉進盲目從眾的“群思陷阱”,始終保持客觀、冷靜的頭腦,不被世俗流行的觀點和自己的先天之見所蔽,敢於和善於堅持真理,注重從定性和定量、宏觀和微觀、靜態和動態、縱向和橫向等方面的結合上得出對調研對象的科學認識,為正確決策提供全面、翔實、可靠的信息和數據。

(作者系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原載《奮斗》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