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間·黃一兵︱踐行“三個務必”,賡續紅色血脈

作者 : 本報記者 邢婷婷 蔡藝芃   發布時間: 2023-05-08   
分享到 :

學習時間丨踐行“三個務必”,賡續紅色血脈(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務必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為何要向全黨發出“三個務必”的偉大號召?如何理解“三個務必”的豐富內涵和深層邏輯?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就此專訪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黃一兵。

記者: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三個務必”的提出?

黃一兵:“三個務必”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發出的偉大號召,是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催征號角,對我們黨持之以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永葆黨的生機活力,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記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是貫穿我們黨百年奮斗史的一條紅線”。在“三個務必”中,“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是擺在第一位的。對此,該如何理解?

黃一兵: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來,我們黨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是什麼,要干什麼”的生動回答。“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在為理想而奮斗的光榮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匯聚在信仰的旗幟下,不求顯達於世、不求暫得於己,為了理想信念前仆后繼、舍生取義,成為主義的獻身者、光明的追尋者,用生命和熱血熔鑄了理想信念的豐碑,鋪就了中華民族不斷向上登攀的階梯。

《共產黨宣言》鄭重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公開宣誓,除了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外,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戰爭時期,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抗日寇、反侵略,爭民主、謀解放,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一個自由平等的新國家、新社會。和平年代,黨領導人民重整山河、奠基立業,解放思想、改革進取,攻堅拔寨、砥礪奮進,目的就是不斷夯實社會主義中國的基礎,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個多世紀的奮斗和汗水,今天的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中國共產黨要干的事業,就是把發展和進步寫在物阜民豐的中華大地上,寫在萬家燈火的幸福日子裡,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頑強奮斗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深刻詮釋。知所從來,明之所往,是一個鄭重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標志。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百年黨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形成了血肉聯系、魚水深情。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這種天然聯系,人民群眾才成為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才具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慎初才能及遠,這是經歷了歲月淘洗的一條箴言。從誕生之日起,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浴血奮戰、百折不撓,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無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正是由於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我們黨才能在極端困境中發展壯大,才能在瀕臨絕境中突出重圍,才能在困頓逆境中毅然奮起。在百年奮斗中,我們黨對矢志不渝踐行初心使命的認識日益全面深刻、行動日益執著堅定。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就在於我們黨踐行初心更加篤定、擔當使命更加自覺。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表明,越是接近宏偉目標,越要保持冷靜清醒,越要增強踐行初心使命的自覺性,牢記我們為什麼出發、向哪裡進發,為什麼奮斗、為誰奮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永不懈怠的動力源泉。堅守初心使命才能在輝煌成就面前保持清醒頭腦。“不私,而天下自公”。正因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黨才能堅持人民至上,做到“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才能本著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經常檢視自身、常思己過﹔才能擺脫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無私無畏、敢作敢為。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沒有比忘記初心使命、脫離群眾更大的危險”的道理所在。“不誘於譽,不恐於誹”。面對新征程上的新挑戰,面對大黨獨有難題的新考驗,我們要高度警省、居安思危,時刻警惕我們這個百年大黨會不會變得老態龍鐘、疾病纏身。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保持趕考的清醒和謹慎,馳而不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使百年大黨在自我革命中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始終成為中國人民最可靠、最堅強的主心骨。

堅守初心使命才能在前行的路上擁有永續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一個接一個的“趕考”過程。時代的“考卷”常出常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前進道路上,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高歌行進還是風高浪急,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能夠結合時代的變化、實踐的發展,結合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更好把對初心使命的堅守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學習時間丨踐行“三個務必”,賡續紅色血脈(中)  

記者: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該如何理解和把握“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這一要求?

黃一兵:“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對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兩個務必”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的繼承與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強調全黨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展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政治清醒與歷史主動,體現了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憂患意識和政治本色,凝聚了奮進新征程的強大信心與堅定意志。

謙虛謹慎是行穩致遠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毛澤東同志強調,謙虛才能不驕,謹慎才能不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是全黨應取的態度。”中國共產黨長期在復雜艱苦的環境中奮斗,深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始終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清醒,努力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同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革命、建設、改革不可能是直線前進的,既有勝利,也會有挫折與失敗。挫折與失敗是壞事,但隻要善於總結經驗,失敗就會轉化為勝利。勝利是好事,值得高興和慶賀,但若驕傲了甚至忘乎所以,勝利就會轉化為失敗。因此,勝利與失敗對於一個政黨、一個團體、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值得每一名黨員驕傲自豪,但更值得驕傲自豪的還在后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中國共產黨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遇到了種種艱難險阻,我們的事業成功都是經過艱辛探索、艱苦奮斗取得的。”我們黨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品質,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基,也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的根基”。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也有他的作風,就是:艱苦奮斗!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的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創造了中國發展奇跡,“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

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展現了繼往開來、再續華章的歷史主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經過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取得了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但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新的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一切貪圖安逸、不願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願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的輝煌,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黨和人民矢志不渝、接續奮斗。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無論在何時,都要把這一優良傳統傳承好、發揚好。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學習時間丨踐行“三個務必”,賡續紅色血脈(下)  

記者: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跨越,還有雄關險隘需要征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還要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斗爭精神。請您談談應該如何理解“務必敢於斗爭、善於斗爭”。

黃一兵:“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是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凝結出的寶貴經驗,是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的根本政治要求和方法遵循。

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唯物辯証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就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會有斗爭,在矛盾雙方的相互斗爭中社會實現不斷發展進步。

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一出生就銘刻著斗爭的烙印,在斗爭中不斷走向成熟和強大。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斗爭取得的。毛澤東同志是我們黨內最早提出並倡導“斗爭精神”的人。他指出,“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就是在頑強斗爭中開創和發展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與偉大夢想、偉大事業、偉大工程,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祛疴治亂﹔組織打響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不斷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面對“台獨”和外部勢力嚴重挑舋,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進一步掌握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面對個別國家極限施壓,不畏強權,主動亮劍,在斗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歷史充分表明,敢於斗爭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奇跡的成功密碼,“中國共產黨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偉大政黨。”

牢牢把握和善於運用克敵制勝的法寶。敢於斗爭是戰勝風險挑戰的前提,善於斗爭是戰勝風險挑戰的保障。

善於斗爭,最根本的就是必須在紛繁復雜的斗爭形勢中認清方向,這是決定斗爭勝敗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隻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而且必須取得斗爭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頭腦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

任何斗爭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的,隨著斗爭的時機、地點、環境和態勢發生變化,斗爭策略也會發生變化。斗爭策略的精髓要義在於“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新時代的斗爭實踐也離不開既往斗爭經驗的總結。在各個歷史時期,由於革命的對象和任務不同,黨適時調整與不同階級的關系,形成了“團結”“斗爭”“又團結又斗爭”等策略,實現了“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實事求是,總結新時代斗爭經驗,進一步發展了我們黨的斗爭策略,強調“要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要用好統一戰線這個法寶,團結大多數,搞好大聯合,不要四面出擊,不搞關門主義”“善於利用多邊機制,更好利用國際體系的力量遏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等等。這一系列邏輯嚴密的斗爭策略,使我們開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最終奪取勝利由可能變成了現實。

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黨和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著更高目標攀登。事業越發展、目標越接近,就越是處於吃勁階段,越需要發揚頑強斗爭精神、付出更多艱苦努力。

必須清醒看到,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繞不過的門檻。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防患未然,未雨綢繆,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做好應對復雜局面的准備。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強責任感,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准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再出發。走過百年歷程、更加堅強有力的中國共產黨,必將團結帶領14億多中國人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銳意進取、勇毅前行,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與榮光。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年5月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