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姓埋名的歲月

原標題:隱姓埋名的歲月
作者:    發布時間:2023-05-1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分享到 :

1961年1月的一天,於敏應邀冒雪來到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於敏,錢三強就直言不諱地對他說:“經所(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裡研究,請報上面批准,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樣?”

從錢三強極其嚴肅的神情裡,於敏立即明白,祖國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理論也要盡快進行。

在我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尚未成功時,有關部門就已做出部署,要求氫彈的理論探索先行一步。為什麼提前研究氫彈?原來,原子彈和氫彈有很大差別,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氘、氚等輕核的自持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巨大能量,又稱聚變彈或熱核彈。氫彈的威力要大得多。

接著,錢三強拍拍於敏肩膀,鄭重地對他說:“咱們一定要趕在法國之前把氫彈研制出來,我這樣調兵遣將,請你不要有什麼顧慮,相信你一定能干好!”片刻思考之后,於敏緊緊握著錢三強的手,點點頭:“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對於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於敏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從那一天起,於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晚年,於敏說:“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復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和於敏等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於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站上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於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於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拼命學習,拼命地汲取國外的信息。

一次核試驗前的討論會上,壓力、緊張充斥整個屋子。這時,隻聽到“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於敏和陳能寬兩位科學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將諸葛亮的《出師表》背誦到底。那一刻,在座所有人無不以淚洗面,所有人都真切地體會到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

當時,國內僅有一台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隻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窮人有窮辦法。於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一篇又一篇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的手裡,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被攻克。幾年裡,於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寫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嚴謹治學、一絲不苟是於敏最大的特點。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許多事他不親自去做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於敏對自己的要求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無論是作為理論部的副主任,還是作為副院長,他從來不滿足於聽匯報,凡事都要親自畫圖紙。

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兩年之后的12月28日,又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進行了首次氫彈原理試驗。

1965年1月,於敏率領“輕核理論組”攜帶所有資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帶領小分隊趕往華東計算機研究所,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做密集的報告,尋找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

一天,於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於敏使用的是隻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鬆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新奇地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裡去。”第二天,鄧稼先就趕到了上海。一到嘉定,就鑽進計算機房,聽取了於敏等人的匯報,並與他們討論分析,興奮得像個大孩子頭兒。

經過著名的“百日會戰”,於敏率領的團隊實現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並定型為中國第一代核武器。曾有核武器專家指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一種是美國的T-U構型,另一種就是於敏構型。而於敏構型比美國T-U構型設計得更加巧妙,首爆氫彈體積也比美國的要小。

1967年6月17日8時,羅布泊沙漠腹地。徐克江機組駕駛“轟-6”進入空投區。隨著指揮員“起爆!”的指令,機艙隨即打開,氫彈攜著降落傘從空中急速落下。彈體降到距地面2900多米的高度時,隻聽一聲巨響,碧藍的天空隨即翻騰起熊熊烈火,傳來滾滾的雷鳴聲……紅色煙塵向空中急劇翻卷,愈來愈大,火球也愈來愈紅。火球上方漸漸形成了草帽狀雲霧,與地面卷起的塵柱形成了巨大的蘑菇雲。

試驗場上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參試人員個個激動萬分。此刻,於敏並沒有在現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這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多年之后,於敏回憶說。

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新聞公報》,庄嚴宣告:“我國在兩年八個月時間內進行了5次核試驗之后,今天,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的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人隻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創造了研制氫彈的世界紀錄!

東方巨響,震驚世界。西方科學家評論道:中國閃電般的進步,神話般不可思議!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同於敏晤面,稱贊於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摘編自《大國功勛》 人民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