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新圖景

作者:齊衛平    發布時間:2023-05-30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歷史足跡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但近代中國先進人士進行的一切努力由於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而陷入歷史迷途。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扭轉了現代化探索的方向。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奮斗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心路歷程。黨的二十大初步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為世人認知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本,為世界共享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經驗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路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描繪了新圖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伴隨新時代新征程而鋪展,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將決定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任務的完成,使命艱巨,任重道遠。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 現代化建設歷程 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23年2月7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給中國人民帶來新憧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論述,突出了以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執政為歷史起點的實踐,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創新突破的發展軌跡。從歷史視野看,現代化的追求從近代中國爆發鴉片戰爭就已經開始,經歷19、20兩個世紀延伸到21世紀,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夙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緊相連。從橫跨三個世紀的時間維度考察中國社會的演進,黨的二十大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系統闡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展示了一幅宏偉壯觀的新圖景。

一、走出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歷史迷途

關於世界現代化進程起點的追溯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比較普遍的觀點以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開端,也有人認為18世紀60年代由英國開啟的產業革命是現代化的起點。作為人類社會的革命性變革,現代化具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成為世界歷史劃分的標識符號,現代化標志著人類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跨越。因此,在一段時間裡,“現代化”與“近代化”兩個概念往往等同使用。二是成為人類改變生活方式的依賴路徑,現代化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態。因此,歷史潮流的發展推動著世界各國把現代化作為普遍追求。

中國古代與近代的歷史分期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界限,中國進入近代社會有兩個基本特征:首先是卷入世界現代化大潮的形式被動性,其次是接觸和感知現代化的內容主導性。就形式而言,近代中國是在閉關鎖國大門被撞開后被迫去面對一個現實世界,無奈地接受曾經的“天朝帝國”已經幻滅的事實﹔就內容而言,鴉片戰爭后的中國人逐漸看到了與農業社會完全不同的工業文明,西方國家打敗中國的武器“長技”首先成為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的模板。

20世紀90年代中國研究現代化問題的著名學者羅榮渠指出:“中國走上通向現代化之路的大變革是由外力推動的”,他把外力推動的現代化置於中國社會自身運動的過程中加以認識,強調中國現代化是外因與內因緊密聯系而呈現“錯綜復雜的、多線性多方向的矛盾運動”。這個見解是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有力回應,對認識中國追求現代化的內生性動力富有深刻啟迪。經歷三個世紀的近現代中國社會,救亡圖存、鳳凰涅槃、民族復興、由弱變強、繁榮昌盛的目標追求,融入中國現代化探索的歷史全過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性動力,決定著中國現代化建設路徑的方向尋找和道路選擇。

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相符合,近代中國人認知現代化首先從感性層面開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從西方的“船堅炮利”認識到中國失敗的原因,雖然具有直觀感知的膚淺性,但卻把外國現代化的側面成果展示在中國人面前。睜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先是從仿造兵艦、槍炮、彈藥著手,接著引進鐵路、機械、電纜和創辦工廠企業、貿易機構、商業店鋪,然后傳播聲光化電自然科學知識、君主立憲思想、開辦新式學堂,直到移植總統制、議會制、多黨制,近代中國人幾乎嘗試了西方國家搞現代化的整套模式,結果都沒有成功。歷史實踐的一次次失敗並非偶然,近代中國先進人士孜孜不倦的現代化追求之所以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中國近代歷史文獻中,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堪稱中國現代化探索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被稱為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建國方略》由《心理建設(孫文學說)》《物質建設(實業計劃)》《社會建設(民權初步)》三篇長文構成,寫於1917—1919年。孫中山在自序中指出,此方略“規定之種種建設宏模,則必能乘時一躍而登中國於富強之域,躋斯民於安樂之天也”,“以我五千年文明優秀之民族,應世界之潮流,而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物質建設》提出六大實業計劃,包括海港、鐵路、礦產、商埠、漁業、船業、印刷業、制造業等,都有極其詳細的布局設計和建設謀劃。后人為孫中山這樣一個偉大革命家竟然創作出如此周詳細密、精致入微、面面俱到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圖景感到驚嘆。《建國方略》中的謀劃雖然在當時的中國沒有現實可行性,但絕不是空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孫中山當年描繪的圖景大多成為現實,當今中國工業化場景和現代化設施的先進水平,已經大大超越了《建國方略》的願景范圍、建設水平和發展程度。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從歷史迷途中擺脫出來,源於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件“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經歷了救亡圖存失敗的挫折后,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進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條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徹底結束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昂首邁進現代化建設的新歷程。

二、社會主義道路選擇與現代化探索的方向轉變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是最根本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從近現代中國和中國人民前途命運發生根本扭轉的歷史事實看,找到正確方向和道路對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猶如胎兒從初生到學會走路必然有個過程那樣,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起步發生摔跤跌倒、致傷受痛的情況在歷史情理之中。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愛國仁人志士對現代化的探索的失敗,錯不在他們嘗試的方案本身,而是沒有找對方向,道路不適合中國。客觀地說,鴉片戰爭后中國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斷沉淪中不是一點沒有進步,洋務運動時期中國一些企業在當時的亞洲居於先進水平,近代中國現代化早期探索的成績不容抹煞。但是,中華民族始終擺脫不了遭受外國侵略的恥辱,中國人民長期掙扎於水深火熱的淒慘處境,使所有追求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喪失了實質性的意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來中國現代化探索的方向改變和道路轉換。如果我們把之前80余年追求現代化的早期探索視為一個試錯過程的話,那麼,中國共產黨領導現代化一步步前進的歷史過程就是一個撥正過程。這樣一個撥正過程雖然也難以避免在探索中遭遇一些挫折,但由於始終堅定不移堅持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就有了根本保証。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為自己確立的奮斗任務不是聚焦現代化,而是完成革命以破壞舊世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近代中國明確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綱領的是中國共產黨,這個革命綱領旨在從根本上祛除中國現代化建設最大的障礙。中共二大發表的宣言明確指出:“帝國主義的列強歷來侵略中國的進程,最足表現世界資本帝國主義的本相”,各個資本主義的列強對中國“垂涎不止:你爭我奪,都想奪得最優越的權利”,“帝國主義的列強既然在中國政治經濟上具有支配的實力,因此中國一切重要的政治經濟,沒有不是受他們操縱的”。1924年9月,中國共產黨發表對時局的宣言指出:“我們早已看透了中國的病根是由於帝國主義的列強之剝削操縱以及國內軍閥之擾亂,非人民起來以革命的手段,外而反抗列強,內而解除軍閥之政權及武裝,別的方法都是藥不對症,白費力氣。”這樣的認識表明,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是不想搞現代化建設,而是國情不具備條件。毛澤東深刻揭示了這個道理:“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之下,一切依賴外國,它的財政經濟政策是破壞人民的一切經濟生活的”,“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這些論述表達了非常明確的結論: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實踐中就有現代化的目標訴求,集中的表述就是將落后的農業國轉變成為先進的工業國。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作報告指出,我們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經濟建設工作,中國現代性的工業比重很低,“這是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在經濟上的表現,這也是在中國革命的時期內和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我們將通過努力奮斗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這樣論述近代中國歷史,既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追求現代化的志向,又展現了推動現代化的擔當。客觀事實是,新中國成立之前執掌全國政權的是國民黨政府,這個最后走向垮台的政府為維持自己的統治,一方面長期實行“剿共”政策,另一方面又受地方軍閥勢力割據的內部矛盾掣肘,再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等歷史因素使其根本無暇和無力顧及現代化建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中國社會中雖然不乏現代化的意願傾訴和志向表達,許多理論研究者關切中國現代化問題,於20世紀30年代初以上海《申報月刊》為主要陣地在思想界進行過一場關於現代化問題的討論,但也只是紙上談兵、畫梅止渴而已,沒有實際意義和現實價值。我們不妨把新中國成立前的階段視為現代化的“預熱”階段,這個階段裡最具實質性意義的事情,顯然不是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什麼成績,而是在中國現代化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建設條件問題上形成了清醒認識。從近代中國的發展進程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的深刻認識和所進行的努力,引領中國現代化建設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

習近平指出:“歷史發展、文明繁盛、人類進步,從來離不開思想引領。”思想指明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中國前進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與社會主義緊緊連在一起,這對中國現代化發展走向產生了決定性作用。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社會主義建設,到照搬蘇聯模式遭遇挫折,再到解放思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團結帶領人民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下探索現代化建設道路,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端正現代化建設方向,收獲了可喜成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得到人民群眾擁護支持的正確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今天,中國人民充滿高度自信,將堅定不移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証明,中國現代化道路在正確方向的引領下越走越亮堂,始終堅持正確方向才能不走老路、邪路,才能保証不走彎路、偏路。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化建設的前進軌跡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現代化建設循序發展的奮斗實踐,在各個歷史時期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展現了奮斗現代化的嶄新面貌。中共中央立志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盡快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追趕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提出:“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確立了“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這個歷史時期,推進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通過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其二,通過把國家建設引上有計劃發展的軌道,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變,推動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我國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為現代化建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在堅決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過程中,鄧小平從一開始就把實施改革開放與推進現代化建設緊密相聯,強調“決心把實現四個現代化,發展自己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了各領域形成歷史性的深刻轉變,闖出了現代化建設的一片新天地。“為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八大,現代化建設成就顯著,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開創、推進、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理論創新引領事業發展,在社會各種思潮交融沖撞博弈的復雜局面下,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方向,為解決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提供思想和行動遵循。其二,把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方案,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出台一系列步驟性的實踐舉措,保証現代化建設扎實推進。其三,在促進經濟騰飛中保持穩定、高速、持續發展,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深邃思考,作出科學判斷,提出創新理論,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十六個方面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作出的總結,呈現了一幅現代化建設全方位鋪開、各領域推進的創新實踐圖景。概括起來說,新時代的現代化建設創新發展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孕育誕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新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為推動現代化建設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強大思想武器。第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嶄新的發展格局。第三,堅定“四個自信”和歷史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政治定力。新時代十年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黨和人民深切感受到發展環境的極不尋常、極不平凡,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難度也歷史罕見。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黨領導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非凡成就。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堅定歷史自信,為新時代開創現代化建設嶄新局面提供了精神支持。第四,以大踏步趕上時代的前進步伐,為推動世界現代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第五,在全球政治動蕩、經濟不景氣、思想雜亂的歷史背景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時代十年偉大實踐中兩個五年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2012—2017年的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2.7萬億元,增長了28.7萬億元﹔2017—2022年的第二個五年,國民生產總值在2017年的基礎上預計達到超過120億萬元的水平,增長幅度超過38萬億元。中國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表現出強大的韌勁,新時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以上只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作一個粗線條的勾勒,難以反映全貌。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為認識中國現代化步步深入的發展軌跡提供了一部權威文獻。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証明了一個事實:中國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黨是中國現代化的核心領導力量﹔黨的百年奮斗發展歷程顯示了一個結論:“我們走過彎路,也遭遇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歷史,沒有辜負人民,交出了一份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出色答卷。

四、黨的二十大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建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初步建構起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認知現代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豐富和創新發展的思想結晶,建立在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創造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為新時代新征程砥礪奮進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動綱領。

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含義,是構建理論體系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三句話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開來機械理解。第一句話構成前提,第二句話揭示普遍性,第三句話強調特色。用這三句話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含義,既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上既有現代化模式的屬性區別,又表明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世界現代化普遍規律的特征相通。強調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不等於排斥現代化的普遍性,堅持中國特色並不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違背客觀規律另搞一套。別中有同,同中有別,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辯証機理。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表明,現代化建設絕不可能走雷同的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現代化標准。”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壯舉,隻有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同時體現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才能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全新的選擇。

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是構建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構成。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人口規模巨大的第一個特色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性,表明“我國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它的重大意義在於將使全世界過上幸福生活的人數大幅度增長。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個特色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覆蓋性,表明現代化不是少數人或特定群體享有的專利品,它的重大意義在於使每個中國人都過上好日子,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第三個特色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性,表明現代化不限於物質的全面豐富,更表現人的全面發展,它的重大意義在於超越了長期以來把現代化局限於物質和技術層面的狹隘認知,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多面向的立體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第四個特色突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永續性,表明中國式現代化保護資源環境的友好態度,它的重大意義在於避免既有現代化模式出現的弊端,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第五個特色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共贏性,表明現代化不能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去實現,它的重大意義在於中國式現代化帶給全人類福祉,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促進全球公平正義。

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構建理論體系的指導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概括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個概括是黨深刻總結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我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如何加快實現現代化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論結晶。”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具有鮮明特征。首先,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含義的內在要求,把必須堅持的前提條件、各國現代化共同特征的普遍性、基於自己國情的特殊性辯証相統一,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其次,包含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色的綜合內容,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的使命任務。第三,表達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擔當,把發展中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有機相聯系,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作貢獻的行動准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大勢,切合世界期待,符合客觀規律,代表著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

習近平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深刻闡釋,包括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要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是基於中國國情、中國現實的重大理論創新,體現了我國現代化發展方向,是對全球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選擇”。黨的二十大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以完整的架構和豐富的內涵,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禮物,它不僅給中國擘畫了璀璨的前景,而且為世界點燃了希望的火光。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伴隨對現代化認知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單向思維拓展為多維考量,從平面發展到立體呈現,從局部建設延伸至全局鋪展,成為現代化知識體系豐富發展的趨勢。黨的二十大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闡述,為世人認知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本,為世界現代化理論提供了全新的財富,為世界共享人類文明創造性經驗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路徑。

五、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命運多舛,其歷史遭遇為世界各國其他民族所罕見。1840—1949年的百余年裡,中國人民是在令人窒息的環境下熬過來的,山河破碎,國無寧日,百姓流離失所,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列強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橫行霸道,中華民族被視為“東亞病夫”,受到歧視,尤其是“南京大屠殺”中侵華日軍殘暴殺戮30萬中國同胞的血案,中國人民對此刻骨銘記。在與悲慘命運的抗爭中,中國人民始終存有實現民族復興的心願和情結。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昭示的前景振奮黨心民心。

歷史表明,中國人民看到自己前途命運的光明,堅定不懈奮斗的自信,充滿勇往直前的底氣,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新時代偉大變革為歷史底蘊。鄧小平曾指出:“中國人臉上開始有光彩是什麼時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發揚革命傳統,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克服各種困難,頂住各種壓力,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在現代化建設道路上昂首邁進,中華大地發生滄海桑田般的巨變讓世界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刮目相看。經過長期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阻擋、擾亂、破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著勝利方向發展,都不可能得逞。

從思想發展邏輯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實踐中,許多先進人士事實上都把現代化追求與民族復興相聯系,但缺乏明確的思想表達。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歷史使命,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百年實踐的主題,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犧牲、創造都體現為現代化建設的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中國夢”的重大概念闡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長期夙願,揭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本內涵,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形象表達,成為凝聚起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斗磅礡力量的最大公約數。新時代十年裡,習近平關於中國夢作出的重要論述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

2020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國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歷史決議把這個論斷作為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觀點。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式現代化”三個關鍵詞內在地融合在一起,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揭示中得到集中體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描繪了一幅新圖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承載著中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實現高質量發展豐裕人民物質生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動中國人民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清潔美麗的環境。這樣一幅新圖景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涵更加充實、清晰、具體、生動和可感可行。

習近平指出:“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從理論上說,黨的二十大以“從現在起”明確黨的中心任務,就是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話語標識,揭示新時代新征程的含義,在經歷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后,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吹響了砥礪奮進的集結號。習近平反復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完成的,告誡大家必須深刻認識這項事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是同樣的道理。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創新突破中充分得到體現。然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過程,還有很多未盡任務需要完成,還有很多缺口需要去彌補,更有很多風險挑戰需要去應對。走好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之路,任重道遠。

首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創歷史偉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在一個14億多人口規模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的創舉,深刻性並不在數量意義上,而在於團結奮斗的力量彰顯。人多可能力量大,但如果思想不統一、行動不一致,各想各的、各行其事,人的數量優勢很有可能變為劣勢,一盤散沙是建不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著眼於解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用理論創新成果凝心鑄魂,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部實踐,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使命任務和重大創新理論上來,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學謀劃和戰略部署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實。

其次,增強全方位建設現代化的思想和實踐的自覺,把黨的二十大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貫徹執行到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面”內在地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呈現的五大特色是在新時代偉大變革中日益彰顯出來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的結果,是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色的彰顯還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比如在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等方面,都還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任何一個方面處理不好,都會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健康發展。全方位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把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色相結合,實現全面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辯証統一。

第三,牢牢把握戰略定力,不斷提高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的實踐本領。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成肩負全面領導和長期執政使命的中國共產黨提高本領的新聚焦。習近平經常說,現在我們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能力越來越強。事實完全如此,但越是這樣越不能有絲毫鬆懈。中共中央反復強調黨面臨的“四種危險”,其中之一就是“能力不足危險”,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並從“八個方面”作出戰略部署,其中專門強調“全面增強執政本領”。繼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清醒認識到現實中很多方面的能力與中共中央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邁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必須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麼、強調什麼,深刻領會什麼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麼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從而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確保以堅定的戰略定力,把進行偉大斗爭的能力與提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本領相結合,在應對和戰勝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中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第四,必須把中國共產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為完成其肩負的新時代新征程歷史使命任務提供強有力保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黨的二十大在堅持黨的十九大關於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要求的基礎上,從七個方面對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重點部署,體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要求。尤其是提出“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新任務,體現了中共中央居安思危的戰略遠見,告誡全黨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增強立黨興黨強黨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習近平多次說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大要有大的樣子,大也有大的難處,強調從嚴管好我們這樣一個擁有9600多萬黨員的大黨不容易。以這些思想為指導,提出“解決大黨獨有難題”時代任務,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使命任務的回應。奮斗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牢記“三個務必”,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研究大黨獨有難題有哪些、怎樣保持清醒和堅定,把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與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緊密結合,堅持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和第二個答案相輔相成的實踐,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

習近平指出:“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除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外,沒有任何一種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在這樣短的歷史時期內創造出我國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樣的奇跡。”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發展優勢。黨的二十大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描繪了一幅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偉業的創造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相連接,新時代新征程的奮斗目標昭示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更加美好未來的路必將越走越踏實,越走越有底氣,越走越勝券在握。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