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

作者:王均偉 胡曉青    發布時間:2023-06-21   
分享到 :

【摘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探索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認識上不斷深化、戰略上不斷完善、實踐上不斷豐富,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兩個結合”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有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才能在面對各種矛盾問題和重大風險挑戰時始終做到方向明確、頭腦清醒、應對有方、行動有力,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為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強調要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認識上不斷深化、戰略上不斷完善、實踐上不斷豐富,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兩個結合”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有著豐富的哲學意蘊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

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首先要全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歷程,把握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的歷史由來。中國共產黨10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這一過程中,黨領導人民立足國情、堅持走自己的路,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1]

回望中國的現代化之夢,是一段十分艱辛的奮斗和探索歷程。19世紀中葉,中國在列強堅船利炮撞擊之下被迫打開國門,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無數仁人志士開始苦苦尋求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為此進行各種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才扭轉了這種不斷失敗的進程,就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一九二一年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就改變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改變了方向。我們共產黨是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政黨都比不上的,它最有覺悟,最有預見,能夠看清前途。”[2]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奮力掃除舊中國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質量。1954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時宣布: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在這次大會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一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特別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認識到,必須“以蘇為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到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文獻就是“第二次結合”的重要理論結晶。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3]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黨在戰略上不斷完善,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黨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當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用成功探索實踐給出了“現代化之問”的中國答案。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作出科學概括,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九大本質要求”的理論總結是現代化史上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空前偉大的。與西方發達國家用了幾百年時間,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串聯式”發展的路徑不同,我國現代化是一個“並聯式”發展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這意味著在中國實現現代化更為艱巨復雜。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是由中國獨特的客觀條件決定的,是由中國社會制度和治國理政的理念決定的,也是由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長期實踐中不斷把握的規律性認識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結合自身實際作出的路徑選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產物,深刻體現了我們黨肩負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歷史責任,是我們黨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理論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深刻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黨的靈魂和旗幟。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要使黨和人民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的辯証統一,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思想指南。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要善於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強化政治領導,豐富戰略支撐,拓展實踐路徑,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動力活力,使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更加鮮明、優勢更加彰顯、前景更加光明。

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在於能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實現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而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並不是“獨木橋”,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復制粘貼”,而要由各國人民秉持獨立自主原則,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什麼樣的現代化最適合自己,本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共產黨人強調,要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尊重和支持各國人民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4]

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實現現代化的普遍規律,又立足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提出不同的階段目標任務。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中國大地,切合中國實際。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人類始終隻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隻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隻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中國的發展注定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規模巨大的實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獨特的客觀條件、中國社會制度和治國理政的理念、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長期實踐中得到的規律性認識,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基於自己國情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深刻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內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裡,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基因。”[5]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華民族長期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與科學社會主義主張高度契合,為我們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如何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者,但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6]。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不是偶然,而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同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選擇也是順應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的結果。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文化沃土和文化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過程中,我們黨注重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處世的道德理念,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具中國特色。比如,傳統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與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理念相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思想,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價值觀念相通﹔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為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理念提供借鑒﹔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為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提供借鑒﹔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的思想,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理念提供借鑒。

中國式現代化既基於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探索性事業,我們要在准確把握“六個必須堅持”中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我們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兩極分化還是共同富裕?物質至上還是物質精神協調發展?竭澤而漁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零和博弈還是合作共贏?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還是立足自身國情自主發展?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面對一系列現代化之問,我們要堅持和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胸懷天下。隻有深刻領會這“六個必須堅持”,才能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才能在面對各種矛盾問題和重大風險挑戰時始終做到方向明確、頭腦清醒、應對有方、行動有力,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為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貢獻中國智慧。

堅守人民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堅持人民至上,是我們黨人民立場的繼承和發展,是黨的根本宗旨的直接體現,也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的主張。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中國式現代化著眼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歸根結底要激發14億多人民的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要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實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國式現代化,是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的現代化。這一發展目標,呼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順應人民對文明進步的渴望,更好回應了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中國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要繼續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中等收入群體在未來15年超過8億,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實現整體富裕、普遍富裕,堅持市場和政府相結合、效率和公平相統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打造橄欖型分配結構。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7]中國式現代化將不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倉廩實衣食足,又讓人人知禮節明榮辱,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探索多樣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堅持自信自立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和理論自覺的豐富和發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時代表達。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這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和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得出的歷史結論。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如何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從來就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現代化道路。我們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實踐証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現代化道路並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國實現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其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復制粘貼’。”[8]我們黨堅持獨立自主探索和實踐,形成了適合我國實際、符合時代特點的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宣誓了堅持走自己路的強大信心和堅定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必然和實踐要求。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努力在新征程上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保持持續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革故鼎新”等精神氣質的繼承和弘揚。守正就是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黨的領導、社會主義,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創新就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探索優化方法路徑,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開創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這項探索性事業的發展。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面對復雜形勢,我們要以開闊的胸襟和眼界把握實際工作的特點規律,既不能墨守成規、作繭自縛,也不能鸚鵡學舌、食洋不化。

歷史和實踐証明,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踐探索的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等在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5條重大原則,為我們黨堅持守正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的政治保証。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並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隻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9]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方向的堅定性,要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現代化之問,確保黨始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領導核心。

突出針對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堅持運用矛盾論和實踐論的觀點回答與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証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中國古代“朝乾夕惕”、“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的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推動實踐發展。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10]“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問題來回答和解決老問題之外,沒有別的辦法。”[11]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矛盾的重要方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我們黨使命所在。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著眼解決當前重大問題,又注重全球發展面臨的最為緊迫的綠色發展問題,堅持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突出問題作為突破口,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邁上新征程,我們黨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發展作出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中國式現代化事業越向前推進,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需要我們增強問題意識,發揮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敢於和善於分析回答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

提高戰略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體現了對辯証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証法的創造性運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思想觀念的當代變遷。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樣的大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錯綜復雜,必須辯証分析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二十大在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進行全面謀劃,對未來5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關鍵時期的重大舉措作出重點部署。這一戰略布局,體現了我們黨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與政策協調配合,在具體實現路徑上要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增強戰略的全局性。要著眼於解決事關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問題,進而推動謀劃戰略目標、制定戰略舉措、作出戰略部署。增強戰略的穩定性。戰略一經形成,要長期堅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保持戰略定力,同時把戰略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把握戰略的主動性。預判風險是防范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強化戰略思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好隨時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准備。

增強普惠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堅持胸懷天下,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解放和世界歷史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立己達人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隻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中國式現代化,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在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等暴力掠奪方式,以其他國家落后為代價的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這是根據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

人類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發展中國家有權利也有能力基於自身國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才能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任何國家追求現代化,都應該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贏之路。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指出“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要攜手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不斷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努力中推進人類社會現代化。我們主張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世界各國應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世界文明朝著平衡、積極、向善的方向發展提供助力。

中國式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黨領導人民通過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干出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引領和推動力量,通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意蘊,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時代挑戰、回答時代命題、呼應人民期盼,更加扎實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注釋

[1][3][9]《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1版。

[2]《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7頁。

[4][8][12]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人民日報》,2023年3月16日,第2版。

[5]《“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2022年10月19日,http://cpc.people.com.cn/20th/n1/2022/1019/c448334-32547544.html。

[6][7]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83、97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頁。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頁。

作者:王均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與黨的建設、黨的領袖人物思想與生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要著作有《信仰至上》、《中國特色國防與軍隊建設道路》、《鑄造歷史》(主編)、《建黨之路》、《共和國經濟風雲》(合著)等。胡曉青,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編審。

來源:《學術前沿》2023年4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