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原標題:讀懂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作者:    發布時間:2023-06-29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思想茶座】

本期嘉賓:

劉余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高長武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黨的文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王    易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

主持人: 記者 張勝

編者按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關鍵詞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煉和系統總結。這一重大論斷,科學概括了中華文明有別於其他文明的獨特性,對於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如何理解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怎樣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特邀專家學者就此進行闡發。

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

光明智庫: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請您從這些重要元素中選取若干進行分析。

王易: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可以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精神追求的鮮明體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精神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

幾千年來,這一精神追求代代傳承。無論是消滅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追求共同富裕,還是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當代體現。

劉余莉: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其中“大一統”理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並專門提到了“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尚一統、求大同”的理念和國家政治實踐,持續強化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鑄就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這些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基礎上,孕育出的是古聖先賢“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仁愛情懷,“天下一家”的寬廣胸襟,形成了協和萬邦、胸懷天下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開展日常交往和文化交流,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創造出一系列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文明成果。

高長武: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可以說,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天、地、人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同時還認為“天行有常”,天地“生生之道”不可違背,由此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中國人的天下觀,核心理念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做到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講信修睦、守望相助。何謂“和”?中華文化典籍中有許多論述,比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和合故能諧”。也就是說,協和萬邦之“和”,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合一體、共同發展的和諧相處。

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諸多元素匯聚一體,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五個方面的突出特性。

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五個突出特性的重要論述,給您以怎樣的觸動和啟示?

高長武:五個突出特性並不是簡單羅列的,而是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其中,連續性居於首位。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而沒有中斷,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其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分別決定了中華文明能夠很好地處理守正與創新、共性與個性、獨立與開放、戰爭與和平之間的辯証統一關系,才能在歷史長河中賡續至今。

以創新性為例,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正是這樣的精神,為中華民族一次次戰勝危難、突破進取提供了動力和保障,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發展進程,維護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

王易:在五個突出特性中,連續性堅定著我們走自己的路的定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西方很多人習慣於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啟迪我們:中國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的基礎之上,有著深厚底蘊與堅實基礎。

從數千年歷史發展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歷史的常態。突出的創新性讓中華民族形成了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錘煉出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激勵著中華民族在困境中披荊斬棘,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苦難走向輝煌、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可以說,這種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

劉余莉:總的看,歷朝歷代都遵循“天人合一”的生存觀念,採取“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追求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境界。這其中,鮮明地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尤其是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何謂“一體之仁”?小到一家之內,大到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是和諧一體的關系。“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有助於化解沖突、促進和平。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文化可以為紛繁復雜的世界局勢提供智慧和指引,使世界人民攜手共進,共同開創美好未來。

增強文化自覺 堅定文化自信

光明智庫:應當怎樣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王易:一是從歷史與現實的互動中予以把握。研究闡釋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並非沉湎於過往輝煌的自我陶醉,而是從當下中國現實出發的理性回溯,旨在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科學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有利於更好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從而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二是從不同文明的對比中予以把握。文明絕無高低優劣之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是就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對比分析而言的。世界范圍內,很多文明都曾有過輝煌的過往,但隻有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而未曾中斷。這樣的文明發展歷程和成就,是今天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三是從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使命任務中予以把握。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以高度的使命感深入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在賡續歷史文脈中譜寫當代華章,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為此,要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與現代生活需求緊密契合,在潤物無聲、日用不覺中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要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前沿,取長補短以實現自我更新,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要主動回應當代人類共同面臨的諸多難題,為人類探索美好未來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劉余莉: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他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好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需要我們以大歷史觀,審視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讀懂中國之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比如,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生存智慧﹔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讀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僅是當代社會的孜孜以求,也是傳承千百年的淳朴願景,等等。

研讀經典、學習歷史是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中國古代的文學、戲曲、書法、繪畫、雕塑、建筑、園林等藝術形式,都將“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作為內在要求,在現代社會,可以通過電視、電影、網絡、社交媒體等渠道宣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汲取賡續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高長武: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既要看到,這些突出特性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不斷的文化文明創造中逐漸積累和沉澱形成的,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圖譜中的顯著標識,揭示了中華文明能夠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的關鍵密碼﹔也要看到,這些突出特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蘊含在中華文明誕生以來發展演進的一系列文明成果和成就之中﹔還要看到,這些突出特性不是僵化的機械的而是有機的辯証的,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意蘊。

基於這樣的認識,要重點做好如下幾點:一是加強對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和闡釋,並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橫向比較中,講清楚中華文明突出特性之其然、其所以然、其所以必然﹔二是深化對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概念之間聯系和區別的研究和闡釋﹔三是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四是鞏固文化主體性,進一步回答“我們是誰、從哪裡來、現在哪裡、到哪裡去”的問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我們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當前應怎麼做?

劉余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並對此作出全面部署。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我們主動送出去,例如在世界各國建立或支持建立“孔子學院”“漢學院”“魯班工坊”等,拍攝體現中華傳統美德、蘊含中華文化元素的影視作品,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學術交流等。二是讓外國人主動來學習,把中華文化帶回去。為此,要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朋友圈﹔同時,加快構建多領域、深層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高長武:一是堅持以我為主,立足中國大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平衡好“講者”與“聽者”的關系,讓“聽者”不僅能夠感覺到“熟悉帶來的親切”,更能感受到“差異帶來的震撼”,真切了解到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的相融相通及與眾不同。二是加強對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提煉展示,豐富和充實中華文明故事的講述內容。三是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王易: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應以此入手,展現更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比如,積極同世界各國分享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任人唯賢、革故鼎新等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人類社會現代化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