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作者:鄭柵潔    發布時間:2023-07-10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錨定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基於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全面把握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特征和中國特色,高瞻遠矚提出的重大判斷,審時度勢作出的重要部署。我們要深刻理解、准確把握,在工作中認真抓好貫徹落實,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高質量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質量發展,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五方面中國特色,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內涵上相互貫通,在邏輯上一脈相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有效破解一系列結構性、周期性、體制性突出問題,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看,一個共同和顯著的特征就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高,經濟比較發達、科技比較先進、物質比較充裕﹔可以說,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經濟現代化,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穩步推進了現代化進程。新征程上,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一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隻有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動態平衡、良性互動,才能有效防范化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各類風險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的同時,不斷增強國家安全保障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了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新征程上,必須推動發展和安全深度融合,堅持把保障國家安全同推動高質量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不斷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現代化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隻有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下大氣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才能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刻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任務新要求,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快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堅定戰略自信,准確把握當前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須辯証認識、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堅定不移抓機遇、促發展、增實力,同時做好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充分准備。

從戰略機遇看,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前景光明,具有多重有利條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0年來,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在國際上凝聚起團結合作的廣泛共識,匯聚起應對挑戰的強大合力,為我們在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攜手各國共謀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規模佔全球總規模比重由2012年的38.1%提升到2022年的42.5%,同期我國佔全球經濟比重由11.3%提升到18%左右。以我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和全球治理話語權不斷增強,為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助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人工智能大模型、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加速迭代演進,全球資源要素加速重組整合,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更加緊密,協同聯動發展、共同應對挑戰、共享進步成果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激發發展新動能。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同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既帶來壓力和挑戰,也帶來動力和機遇。我國完全有條件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起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經濟結構。

從風險挑戰看,我國將在一個更加復雜嚴峻的戰略環境中謀求和推動自身發展。一方面,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明顯上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經濟發展內生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大國博弈和地緣沖突加劇全球政治經濟風險,個別國家以“去風險”之名行“脫鉤斷鏈”之實,導致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呈現收縮化、本土化、區域化等趨勢,給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造成威脅。全球性問題加劇,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挑戰增多。另一方面,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較大,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民生和環保領域仍面臨不少難題,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

從支撐條件看,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良好基礎和保障。政治保障堅強有力。“兩個確立”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証。前進道路上,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我們就一定能夠凝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礡力量。制度優勢日益顯現。實踐充分証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抵御風險、應對考驗的強大韌性,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持續顯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確保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能夠搶佔先機、勇立潮頭。物質基礎更為堅實。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新動能加快培育壯大,糧食、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使我國有能力有條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市場潛力規模巨大。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超大規模且最有增長潛力的市場。立足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結合產業基礎優勢,就能推動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良性循環,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狠抓貫徹落實,以釘釘子精神扎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頂層設計,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於落實。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起步期,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重點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和可靠性。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汽車等大宗消費,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培育壯大綠色消費、服務消費等消費新熱點。進一步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及其他經濟社會重大項目建設,推動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的引導作用,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二是持續構建完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加快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破除影響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法律法規障礙和隱性壁壘。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在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領域強化制度建設和監管,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三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競爭前沿,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推動平台企業規范健康發展。

四是深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系,促進城市資源要素有序向鄉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牢牢牽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圍繞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五是堅定不移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進外貿穩規模優結構。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推動外資標志性項目落地、建設和達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與共建國家務實合作,保障中歐班列安全穩定暢通運行。

六是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參保擴面,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繁榮發展社會事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建設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七是積極統籌發展和安全。要堅持在發展中強化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保障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數據安全。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積極開展重要農產品國際合作。加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建設,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不斷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提高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保障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加快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加強常態化專業監管,防范化解財政金融等領域風險。

( 鄭柵潔: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7月1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