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核心要義、實踐要求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23-07-14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孜孜以求的目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全面系統深入論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重大問題,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

2023年 2月 7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進一步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

這是我們黨基於中國國情、中國現實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對於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實現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趨向,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但世界上並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現代化標准。圍繞著中國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辛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關於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中國特色的重要概括,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科學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重大問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了正確方向。

(一)深刻理解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特色

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不同於其他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征。習近平深刻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這一本質同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結合在一起,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現代化的鮮明中國特色。

一是,這個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沒有任何現成的答案可循,不可能照搬西方現代化固有的模式,必須進行符合中國實際的探索,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早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時,毛澤東就明確把人口眾多這個國情作為一個基本立足點。他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人,這是世界上各國都沒有的。”這決定了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式。

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進一步深刻論述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國情出發,強調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一個是底子薄,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他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二是,這個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如何把人口規模巨大的壓力轉化為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的重大課題。在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要解決人的現代化問題所面臨的挑戰無疑是極其巨大的。回顧世界現代化進程可以發現,如何處理好城鄉關系是一道很大的難題。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大國,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要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教育、就業、分配、社保等問題十分不容易。

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為例,2010-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提高了 14.21個百分點。這就是說,10年間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超過 1.4%增長。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要解決 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的問題,這相當於一個中等人口規模國家的體量,就業、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投入等方面的壓力之大是其他國家根本無法比擬的。

但與此同時,也會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拉動經濟的發展。毛澤東當年既把人口眾多這個基本國情看作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巨大壓力,強調“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又把它看作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優勢和有利條件,明確指出,“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毛澤東強調:“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隻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

實踐証明,超大規模的人口雖然帶來一系列巨大的難題和挑戰,但也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市場,關鍵是將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口紅利,並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而轉變為人才紅利。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一條重要經驗。

三是,這個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任務極其艱巨繁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夠實現的,必須付出極其艱苦的努力,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毛澤東對於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並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的歷史任務,有一個基本判斷和十分清醒的認識,認為其難度甚至可能超過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他指出:“一個六萬萬人口的東方國家舉行社會主義革命,要在這個國家裡改變歷史方向和國家面貌,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內使國家基本上工業化,並且要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要在大約幾十年內追上或趕過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決不會不遇到困難的,如同我們在民主革命時期所曾經遇到過的許多困難那樣,也許還會要遇到比過去更大的困難。”

鄧小平提出小康目標時,多次強調盡管這個目標對於經濟發達國家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中國來說這是雄心壯志。鄧小平坦言,“實現我們的目標,不是很容易的”。這是鄧小平把現代化建設作為 20世紀 80年代三件大事的核心,並把“要有一股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作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具備的重要前提的深刻考慮。他強調,“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隻有長期奮斗才能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這些重要論述,強調的都是我們這樣一個生產力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艱苦奮斗。

今天,作為 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式現代化無疑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習近平在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時深刻指出,我們不同於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現代化,而是 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

四是,這個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的意義是極其重大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 30個,人口總數不超過 10億。我們要把 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帶入現代化,這是人類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展望和部署,在 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們要繼續奮斗,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我們這個 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歷史性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極大造福中國人民,而且將創造人類發展歷史的奇跡,極大改變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和世界政治格局,創造並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二)深刻理解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本質特征。現代化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巨大豐富,中國式現代化同樣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更多的社會財富作為中心任務,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又要求我們在發展中必須防止兩極分化,必須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走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的西方現代化老路,而是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毛澤東當年在規劃新中國又富又強的發展目標時就基於我們實行的制度明確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大家都有份”。

鄧小平也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在南方談話中,他進一步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概括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習近平一再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更加自覺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尤其是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全國 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 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重要內容,把“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社會保持長期穩定,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

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集中體現,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

(三)深刻理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特色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科學運用。在唯物辯証法看來,物質決定精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並且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

早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設想我們要建立的新中國,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又充滿信心地預言新中國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強調“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

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設計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時,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位一體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其目的就在於,要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奮斗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共同精神支柱、強大精神力量、豐潤道德滋養,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四)深刻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特色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對關系。人類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深刻反映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性變化。近代工業革命以來,隨著蒸汽機等的使用,資本主義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強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同時又清醒告誡:“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上世紀西方國家發生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敲響了工業發展破壞資源、環境的警鐘,時時提醒后來者,殷鑒不遠,不能再重蹈這樣的覆轍。

早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調研考察時,習近平就深刻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他強調:“現在全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總額不到十三億,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實現了現代化,就會把這個人口數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為繼!”“中國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偉大,就在於艱難,不能走老路,又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那就隻有走科學發展之路。”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政治清醒和理論自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新發展理念,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的深刻原因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摒棄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的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出發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深刻理解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特色

通過走和平發展道路來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回顧西方國家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西方工業化進程伴隨著對內殘酷剝削,對外野蠻侵略、掠奪、殖民,充滿著血腥和罪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年對此作了深刻揭露。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科學預見資本主義大工業與世界市場開拓相互促進帶來的全球化趨勢,強調:“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同時又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開拓殖民地和世界市場所帶來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深刻揭露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手段和實質:“跟踵而來的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方式決不是田園式的東西”,而是“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

《資本論》第24章“所謂原始積累”分析“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時,專門引用了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莫爾在其著作《烏托邦》中深刻揭露英國“羊吃人”圈地運動的描述。昔日溫馴的綿羊之所以變得如此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要踏平田野、住宅和城市,原因就在於,伴隨英國毛紡織業的快速發展,資本對利潤瘋狂追逐,迫使大量農民失去家園和土地,流離失所,除了出賣勞動力外一無所有。據統計,英國殖民地面積在最多時相當於其本土面積的 100多倍,控制了世界五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和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

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過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依靠十幾億人民的辛勤和汗水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國家富強。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與人類進步事業的內在關系,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理念主張和重大舉措,科學回應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時代課題,並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順應了世界大勢、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贊譽。

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與傳統大國崛起不同的和平發展新路,是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集中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這五個方面的科學內涵,清晰地向世人宣告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什麼樣的現代化,中國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種什麼樣的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具有這些鮮明特色,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使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使然。

西方的現代化之所以呈現為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從根本上說,同樣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使然。

作為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始終無法解決自身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基本矛盾,難以克服以資本為中心、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的弊端。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呈現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全新圖景,宣告了現代化≠西方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結晶和實踐成果,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二、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概括為九個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這九個方面緊密聯系、內在貫通,每一個方面都十分重要,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的深刻揭示,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

這九個方面的科學概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正確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提供了科學指導。

在這九個方面中,位列第一、第二位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講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和方向道路問題,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核心地位,在九個方面本質要求中居於統領地位,其他各個方面都是二者的具體展開和體現。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重大論斷,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精准的定位,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進一步升華,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對這一重大論斷進一步作了闡釋,強調“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這為我們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進一步提供了重要指導。

(一)深刻理解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關鍵在黨。

在中國式現代化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中,位居第一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五項重大原則中,第一條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式現代化中之所以居於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充分証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是,中國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才有了現實可能。近代以來,為了改變中華民族悲慘屈辱的命運,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苦苦探尋中國現代化之路。不少人開始時試圖從西方尋求出路,以為要實現國家富強,需要學習西方文化和先進的技術,需要照搬西方模式。他們有的借用西方這個主義那個主張,有的試圖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洋槍洋炮、機器和科學技術,實現“自強”“求富”。

但無論是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的“改良圖強”,還是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及“振興實業”等諸多主張和方案,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根本的一條在於他們沒有先進的科學理論作指導,沒有先進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既看不清楚中國問題的根源和實質,也找不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辦法。其結果必然是,“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

但“這種幼稚的夢的幻滅,正是中國富強的起點”。在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的情況下,中國先進分子在比較中毅然選擇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根本上改變了被動局面。毛澤東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的歷史改變了方向。他指出:“一九二一年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就改變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改變了方向。”“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這些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同中國工業化、現代化歷史命運的內在關系。

二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社會條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研究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東方大國如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毛澤東立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創造性地把中國革命分為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明確指出:“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他強調,“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 28年浴血奮斗,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現代化建設、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掃清了主要障礙,創造了政治前提,開辟了廣闊道路,中國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三是,中國現代化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通過長期艱苦奮斗得以實現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迅速把工業化提上重要日程。毛澤東明確提出,“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

我們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提出“四個現代化”戰略構想,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艱苦努力,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創造性地以富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小康”概念來指代中國式的現代化,設計規劃“三步走”戰略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路徑。

經過長期奮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大變局帶來的一系列深刻復雜變化和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就,攻克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實踐充分証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証。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始終站在中國現代化的最前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為指導,堅持把遠大理想與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久久為功,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百年如一日地接續奮斗,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大大推進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二)深刻理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這條道路來之不易,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近代以來,剛開始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時候,不少人都習慣向西看。

正如毛澤東指出的,自從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但實踐証明,此路不通。“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客觀形勢迫使中國人必須另辟蹊徑,重新尋找適合自己的新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的道路探索,是一種全新探索。新就新在,不再從西方各種主義主張那裡尋找答案,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從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道路。100多年來,我們黨的所有理論和實踐可以說都是圍繞著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而展開的。

走自己的路,是我們黨 100多年來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是我們黨百年奮斗得出的重要結論。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興衰成敗。習近平指出:“我們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走出了正確道路是根本原因。”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科學回答了在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指引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並以蘇為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提出正確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等一系列新觀點,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重大問題,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黨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在戰略上不斷完善,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兩步走”戰略安排,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科教興國等一系列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

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引中國繁榮發展、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翻天覆地的偉大成就,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走得穩、走得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三、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庄大道。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的內在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

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鮮明中國特色,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是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要把這些鮮明特色全部變成現實,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艱巨的長期的歷史過程,必須繼續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拿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來說,要把一個 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帶入現代化,是一個艱巨的歷史過程,必須付出十分艱苦的努力。尤其是如何將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口紅利進而轉變為人才紅利,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方面的內容單獨列為一個專門部分進行部署,就是基於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認識,基於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深刻認識,是通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來“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所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再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來說,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既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本身也是不斷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問題的過程,同樣需要通過創造條件、完善制度,腳踏實地、久久為功,通過更加積極有為的艱苦努力,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關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等方面,也莫不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必須按照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所昭示的正確方向,堅定信心、埋頭苦干,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直至勝利到達光輝彼岸。

當然,要進一步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這就是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論述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方面的重大原則。

這五個重大原則,是對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中國特色的進一步深化,是在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的基礎上對中國式現代化怎麼干的進一步深刻揭示,是在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上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一步科學回答,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應對世界百年變局外部環境深刻復雜變化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化解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亟待解決的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包括准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使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的根本保証。

(一)深刻理解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充分証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証,是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定海神針”,是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証。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首先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實踐充分証明,“兩個確立”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決定性因素,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黨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証,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根本保証。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要進一步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自覺地維護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覺地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更加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自覺地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自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政治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証全黨服從中央,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很多特點和特征,但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証,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絕對不能有絲毫動搖。”

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黨中央是大腦和中樞,黨中央必須有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黨的地方組織的根本任務是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要落實到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上,落實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上。要自覺在各項工作中毫不動搖、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時常對標對表,及時校正偏差。

當前,最重要的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緊緊圍繞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聚焦關於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戰略部署的貫徹落實,把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和未來五年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不斷深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切實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領導 14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能力的干部隊伍。

這當中,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能力尤為重要。習近平指出,黨的政治建設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上,就要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別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善於從政治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隻有從政治上分析問題才能看清本質,隻有從政治上解決問題才能抓住根本。

(二)深刻理解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新時代新征程上,隻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進行,才能確保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順利實現。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一以貫之。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全面系統深入論述了關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重大問題。其中,位列第一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習近平強調:“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那就是不論怎麼改革、怎麼開放,我們都始終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

他還具體列舉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重要內容,既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主張,比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比如,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等。

習近平強調,這些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內容,如果丟掉了這些,那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了。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習近平進一步全面系統深入論述了“三個一以貫之”的重大問題。其中,位列第一的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

習近平強調,黨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有發展的觀點。恩格斯當年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供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后的東方大國來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究竟應該怎麼搞,是一個全新課題,沒有任何先例可循,沒有任何人能夠提供現成答案。

我們要完成把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帶入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必須勇於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銳意進取,勇於創新,深入研究和科學回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寫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

(三)深刻理解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觀,回答好中國現代化建設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解決好中國式現代化為了誰的問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切奮斗都是在踐行初心使命。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行改革開放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如此,我們黨在新時代領導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樣是為了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朴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解決好中國式現代化依靠誰的問題。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在近代以后各種政治力量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同人民群眾風雨同舟、生死與共,贏得最廣大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証明,黨的根基始終在人民、黨的力量始終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就能不斷把黨和國家事業推向前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解決好中國式現代化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實現共同富裕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習近平指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

(四)深刻理解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再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必須深入推進改革創新,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和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部署未來五年重點工作時,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這些重大改革舉措,既涉及方方面面,又突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比如,在經濟領域,強調“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領域,強調“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在政治領域,強調“深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改革和建設”,“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在文化領域,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

在社會領域,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

在生態文明領域,強調“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國防和軍隊領域,強調“深化軍隊院校改革,建強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等等。

這些份量很重的改革舉措,都是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軸展開的,最終都落腳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好的體制機制條件上來,是黨中央對未來一個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書和路線圖,需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嚴格貫徹落實。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重大部署,包括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提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包括提出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強調“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包括著眼推進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包括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強調“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包括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強調“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我們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有的人以為中國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將開放的大門重新關上。這顯然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五)深刻理解必須堅持發揚斗爭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再強調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強調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敢於斗爭、敢於勝利,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科學運用,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矛盾和斗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指導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進行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我們黨鮮明的品格,是黨百年奮斗贏得歷史主動的重要歷史經驗。回顧過去,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歷經磨難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歷史偉業。10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進行偉大斗爭取得的。

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自信自強、守正創新,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集中體現,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應對新時代新征程形勢任務發展變化的內在要求。從國際看,世界百年大變局帶來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段時間以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等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將面臨更多逆風逆水和風高浪急的外部環境。

從國內看,我國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改革發展正處於攻堅克難重要階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會面對各種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化解的風險挑戰、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我們面臨的重大斗爭將伴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過程。

因此,必須充分認識新時代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時刻准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黨的二十大報告開篇向全黨鄭重提出“三個務必”,其中之一就是“務必敢於斗爭、善於斗爭”。

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就是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決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拿破侖曾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針對這一說法,習近平指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對於中國這頭獅子為什麼能夠醒來,中國這頭獅子醒來對中國和世界意味著什麼,習近平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這個重要論斷,為我們進一步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重大意義、實踐要求,提供了重要指導。

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和拓展,進一步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科學回答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干什麼、怎麼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為把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思想武器。

(作者:陳理,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原主任、編審)

來源:《黨的文獻》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