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與報刊的不解之緣

作者:之 聲    發布時間:2023-07-24   
分享到 :

陳雲的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和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也與報刊結下了不解之緣。

給報刊撰寫稿件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但這一時期的勞動立法對勞動條件規定過高,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引發了一些勞資糾紛,甚至影響了工農聯盟。對此,1933年4月,時任蘇維埃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的陳雲在《斗爭》發表了《蘇區工人的經濟斗爭》一文,指出這些規定和做法的危害:“不問企業的工作狀況,機械地實行8小時與青工6小時的工作制﹔不顧企業的經濟能力,強迫介紹企業工作進去﹔在年關斗爭中許多城市到處舉行有害蘇區經濟流通的總同盟罷工。這種‘左’的錯誤,可以使許多企業和作坊倒閉,資本家乘機抬高物價,並欺騙工人,使工人脫離黨和工會的領導。所以,這種‘左’的錯誤領導,是破壞蘇區經濟發展,破壞工農經濟聯盟,破壞蘇維埃政權,破壞工人階級的徹底解放。”這些觀點和建議,最終促成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對《勞動法》的全面修訂,不僅刪除和修改了一些過“左”的條文,還普遍降低了勞動條件,使蘇區的勞動立法基本定型。自1933年4月至9月,陳雲在《斗爭》上共發表10篇文章,涉及工會工作、領導方式、職工運動等諸多方面,為糾正蘇區工作中的錯誤,指導蘇區工作的開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紅軍長征開始后,為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革命和紅軍長征的壯舉,陳雲於1935年秋寫下了《隨軍西行見聞錄》一文,1936年初發表於中共在巴黎主辦的《全民月刊》上,同年,這篇文章在莫斯科出版單行本。1936年二三月間,陳雲又以施平的筆名在《共產國際》雜志上發表了《英勇的西征》一文。這兩篇文章的發表,使各國人民對中共領導下的紅軍革命有了一個全面真實的了解。

為報刊把脈定向

1944年3月,陳雲出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為掌握經濟動態,開始細致入微的調查研究,指導編印了《經濟參考消息》半月刊,主要從國統區的各種報刊上摘選財經資料和行情變化訊息。1947年7月,《安東日報》《遼寧日報》合並,《遼東日報》創辦,作為當時中共遼東分局機關報。為了密切配合當地的工作開展,時任遼東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的陳雲為《遼東日報》確定了“軍事宣傳和土地改革”的宣傳重點,制定了“全黨辦報,大家寫稿”的辦報方針,並將辦報工作形象地描述為“一手拿槍,一手拿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陳雲盡管工作千頭萬緒,卻仍然不忘為報刊把脈定向。1980年12月29日,陳雲對《人民日報》提了意見,認為《人民日報》發表了很多好文章,但是有些太長,如果加一個提要,標一些小標題,文內分一二三,人家忙了也可以看一個要點。所以,他講道:“報紙要改進,要爭取他們看,要爭取更多的人看,這很重要。”1982年5月11日,陳雲又向人民日報社提出報紙要為廣大讀者著想的意見:“報紙要為廣大讀者著想,報社的領導和編輯要經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讀者’,‘假如我是一個很忙的讀者’。《人民日報》為人民嘛。”他說:“文章越長,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應當多寫點‘豆腐塊’文章。”

用報刊正綱肅紀

延安時期,時任中央組織部長的陳雲堅持一手抓組織發展,一手抓正綱肅紀,使黨組織迅速發展壯大。1939年,為了嚴肅黨紀,陳雲曾親自處理劉力功違紀一事,在延安產生了很大影響。劉力功是一名由國統區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1938年入黨,先是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進入中央黨校訓練班,專門學習了黨的建設的課程。當黨組織決定分配他到華北前線的基層工作時,他卻不服從組織決定,提出要進延安馬列學院或回原籍工作,並以退黨相威脅。陳雲考慮到劉力功是名入黨不久的新黨員,本著關心愛護原則,先后派人與他談了7次話,最終經慎重考慮后決定開除他的黨籍。陳雲在1939年5月23日《解放》第72期上發表《為什麼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一文,論述了共產黨員加強黨性鍛煉,特別是遵守黨的紀律的極端重要性。該文引發了極大震動,使延安一時出現了“三多三少”的現象,即講個人要求的少了,服從組織分配的多了﹔圖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要求到前線和艱苦地區鍛煉的人多了﹔自由主義現象少了,嚴守紀律的人多了。

隨后,陳雲還在《解放》第73期上發表了《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文,提出黨員的6條標准:終身為共產主義奮斗﹔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秘密﹔百折不撓地執行決議﹔做群眾的模范﹔學習。這是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對黨員標准的完整概括,有力提升了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3年6月1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