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精神”是怎樣形成的

作者: 杜軼鑫    發布時間:2023-08-07   
分享到 :

45年來,三北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堅持不懈防沙治沙,創造了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生態奇跡,涌現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造林治沙英雄,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激勵我們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三北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防沙治沙、生態治理的堅強領導。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已形成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裡風沙線。三北地區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於沙化、鹽漬化導致嚴重退化。黃土高原每年每平方公裡流失土壤萬噸以上,荒漠化、風沙災害和水土流失導致的生態災害,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構成了嚴重挑戰。1978年11月,在鄧小平的關懷下,黨中央高瞻遠矚,毅然決定建設期限長達73年、范圍佔我國陸地總面積42.4%的“三北”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設,2018年對“三北”工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親自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對解決荒漠生態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的認識和實踐達到了新高度。三北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實際行動踐行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庄嚴承諾。實踐証明,黨中央關於規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建設的戰略決策是極富遠見的,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三北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三北地區分布著全國84%的沙化土地和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有7個強風蝕區、34個風沙口和3條主要沙塵暴路徑區,這裡是我國自然條件最惡劣、生態最脆弱、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翻開三北地區防沙治沙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鎖黃沙、造綠林,讓祖國北疆大地由黃到綠、由綠生金,形成了連綿成海的綠色豐碑。如今,“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增長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庇護,曾經被喻為“死亡之海”的庫布其沙漠已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昔日“狂風一起,黃沙漫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已成為京津冀地區避暑勝地,860萬畝的毛烏素沙地變成了一片林海,八步沙林場20多萬畝荒漠變綠洲……防沙治沙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死亡之地”到“沙漠綠洲”,寶日勒岱等幾代治沙人馳而不息、不懈接力,在毛烏素腹地鐫刻綠色奇跡﹔從被動治沙到主動治沙,再到開發沙產業,庫布其治沙人同步推進生態治沙增匯和光伏治沙減排相結合的雙向碳中和模式,探索出一條特色生態產業化道路。

“三北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優良作風。4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三北治沙人鍥而不舍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構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建設出一條條綠色長廊。無數雙長滿老繭的手、無數張晒得黝黑的臉,一茬接著一茬,一代接著一代,以尺寸之功積累千秋之利,譜寫著一曲曲改善生態、造福人類的綠色壯歌。“時代楷模”蘇和2004年從領導崗位退休后,回到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沙化最嚴重的黑城地區,十年如一日堅守荒漠,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人工種植梭梭9萬多株,在茫茫戈壁建起一道綠色屏障。“塞上愚公”董鴻儒從18歲到80多歲,執著於種樹一件事,硬是把荒山禿嶺治理成鬆濤草海、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國家4A級旅游景區。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到2022年,群眾投入50億個工日以上,無償累計投工投勞佔“三北”工程總投資的近一半,助力“三北”工程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達2.34萬億元。這其中更是涌現出石光銀、牛玉琴、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漢等一批批、一代代治沙英雄,創新探索了寧夏中衛沙坡頭模式、甘肅民勤模式、內蒙古磴口模式和庫布其模式、新疆柯柯牙模式等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恆者行遠,思者常新。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必須堅決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責任,大力弘揚“三北精神”,以滾石上山、不進則退的恆心和韌勁接續奮斗,在筑牢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上創造新的奇跡。

(作者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7月31日 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