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改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作者: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3-08-07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2017年8月1日,習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端於南昌起義,奠基於三灣改編,定型於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完全區別於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勢。”毛澤東親自帶領工農革命軍進行的三灣改編作為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在革命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著毛澤東在三灣村使用過的一盞油燈和一方硯台,作為無聲的見証講述著關鍵時刻的歷史決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正式打響。起義后的第6天,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秋收暴動非有軍事不可,黨要非常注意軍事問題,“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會議選舉出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年輕的毛澤東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

中央臨時政治局分工之前,在征求毛澤東去上海中央機關工作的意見時,他表示不願去大城市住高樓大廈,願到農村去,上山結交綠林朋友。隨后,在8月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經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提議,最后決定由毛澤東、彭公達回湖南傳達八七會議精神並全權負責改組湖南省委。

到達湖南后,毛澤東積極開展農村調查、征詢農民意見。8月,中共湖南省委結合中共中央意見,進行多次討論,制定暴動計劃。9月初,毛澤東以中共中央特派員和湖南省委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身份,在張家灣召開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正式組成以各路軍主要負責人為委員、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同時決定公開打出共產黨自己的旗幟,正式組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余洒度,副師長余賁民,參謀長鐘文璋,下轄3個團,初步擬定起義部隊分三路向長沙攻擊前進的方案:第一路(第2團)進攻萍鄉與醴陵,向長沙取包圍形勢﹔第二路(第1團)從修水向平江進攻,並發動平江農民在全縣暴動,奪取平江后再向長沙推進﹔第三路(第3團)由銅鼓向瀏陽進攻,並發動瀏陽農民在四鄉暴動,逼近長沙。正如毛澤東在《西江月·秋收起義》中所述:“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根據中共湖南省委的時間部署,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和師部在駐地江西修水縣城宣布起義。9月10日,駐扎在銅鼓的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3團,響應湖南省委號召,立即武裝起義。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的盧德銘,從武漢回到起義軍師部,擔任起義部隊總指揮。9月11日到15日,湘贛邊界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3個團分別進攻平江、瀏陽等均受到一定挫折,雖然長沙縣及醴陵、平江、株洲、瀏陽等地均有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配合起義軍行動,但都沒有形成預期的聲勢,長沙暴動延期。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當機立斷,命令各部立即撤出戰斗,轉到瀏陽文家市集中。9月19日,秋收起義部隊第1、第3團及第2團余部會師瀏陽文家市,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經過激烈爭論,在總指揮盧德銘等支持下通過了毛澤東關於放棄進攻長沙的主張,決定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求落腳點,以保存實力,再圖發展。這也成為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的新起點。

工農革命軍部隊從文家市轉兵以來,沿羅霄山脈南下,向江西萍鄉、蓮花前進。革命軍在江西萍鄉蘆溪遭到國民黨軍襲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一路長途跋涉、戰斗頻繁,傷員人數不斷增加,有一些人掉隊。軍中還有一些長官存在打罵士兵的舊軍隊習氣,有的長官怕艱苦也離隊自尋出路,還有少數士兵怕苦怕累便自行離隊。再加之自然條件艱苦,軍中瘧疾流行,病員加多,有的傷病員因缺醫少藥醫治不及在途中犧牲。有的團、營已經出現官多兵少、槍多人少的情況,根據開國上將陳世榘回憶,甚至每人可以背兩三把槍。

9月29日,工農革命軍自蓮花縣進駐永新縣三灣村,此時,全軍已經不足千人。也正是在這個小村子裡,在短短的幾天裡,毛澤東領導進行了影響深遠的三灣改編。但進駐之初,由於當地群眾不了解工農革命軍,許多人紛紛躲進山裡。毛澤東安排各單位立即分頭上山喊話,向群眾做宣傳,他們這才陸續回村。當晚,毛澤東便主持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作出對部隊進行改編的重要決定。

改編的第一項內容就是整頓組織。在改編過程中,採取自願原則:願意繼續參加革命的就留下來,允許不願留下的官兵離隊,想走的則給開具証明、發給路費。不少消極悲觀、逃避斗爭的人都離開了部隊,但隊伍更加純潔穩定。部隊從1個師縮編為1個團,稱為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下轄第1、第3營共6個連。另編特務連、衛生隊和輜重隊,編余干部單獨編成1個軍官隊。改編后的全團雖然隻剩700余人,長短槍700余支,機槍2挺,基層連隊也得到充實,戰斗力不減反增。

改編的關鍵則是加強中國共產黨對部隊的領導。在部隊各級建立共產黨組織:支部建在連上,班、排建立小組,營、團建立黨委,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全軍。同時,實行新的黨代表制度。由黨組織的書記任同級黨代表,負責黨務工作、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與軍事長官共同管理和指揮部隊。各級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健全,特別是連隊黨支部的建立,使部隊中有了堅強的戰斗堡壘,促進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

同時,實行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在部隊中取消軍官的特權,規定官長不許打罵士兵,官兵在政治上平等。連以上各級建立由士兵代表組成的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並有監督軍官之權。民主制度的建立,確立了官兵同為階級兄弟的新型關系,有效地鞏固了部隊,提高了戰斗力。

9月30日,毛澤東在三灣楓樹坪向全體指戰員宣布部隊改編的決定,並作動員講話。他說:“賀龍兩把菜刀起家,現在帶了一軍人。我們有兩營人,還怕干不起來嗎?你們都是起義出來的,一個可以當敵人十個,十個可以當他一百。”他還勉勵大家,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工農革命軍在經過三灣改編后,士氣高漲,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一位連長10月份寫給妻子的信中可見一斑:“我天天行軍打仗,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較之從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同志之間亦同心同德,團結一致。”

三灣改編后,黨的組織領導能力大大增強,部隊紀律嚴明,南下井岡,發動群眾,聯絡農軍,開展革命活動,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回望三灣村中,一方硯台,見証了重要文件的誕生,體現著偉大領袖的遠見。一盞油燈,見証了關鍵會議的召開、深遠決策的制定,它散發的光芒不僅照亮了案台,沖破了風雨如晦的年代,照亮了中國革命探索前進的道路,也激勵后人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繼續前行。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供稿)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8月0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