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制度基石

作者:高惺惟    發布時間:2023-08-16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之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再度強調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推動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准確認識、全面把握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號”巨輪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壯闊征程。改革開放之所以極大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生產力,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逐步探索並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強大生命力。面向未來,更需要堅毅前行,進一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毛澤東同志在1958年就指出:“商品生產不能與資本主義混為一談。”黨的十二大提出,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三大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隻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黨的十四大的主題。至此,我國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新世紀,黨中央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並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的作用從“基礎性”上升到了“決定性”,對市場作用作出了全新的定位,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大亮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質”的提升,意味著其他力量可以影響和引導資源配置,但決定者不是別的,隻有市場,這樣經濟就會充滿活力。放眼世界,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各個領域競爭更趨激烈,表面看是產品、技術、產業的競爭,背后則是體制機制競爭。我們隻有建立和完善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在競爭中佔據主動、贏得優勢。對市場作用定位的“升級”,表明我們黨在推進市場化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問題上,是堅定不移的。

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不斷深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市場經濟,必須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抓住了中心工作這個“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開。

鄧小平理論揭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客觀聯系。鄧小平同志提出“兩個不等於”的論斷,即“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一論述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並堅持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對市場經濟,不能將其優長與弊端不加區別地照單全收搞“一鍋燴”。市場經濟中自主經營、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公平競爭激發經營主體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積極性、運用靈敏的經濟信號及時對生產和需求進行協調等顯著優點要“揚”,盲目性、投機性、短期性等弱點要“避”,要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之在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發揮出巨大的“合力”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的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既要發揮好市場的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關鍵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既是一個重大理論命題,又是一個重大實踐命題。一方面,讓市場去配置資源是市場經濟的應有之義。理論和實踐都証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方式,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另一方面,政府要為自身“定好位”,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

進一步完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安排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予以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有企業為新中國建立完整和獨立的工業體系作出了巨大貢獻,使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新中國﹔也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建立現代財政金融體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中央銀行有其特殊性,管好貨幣是央行的首要責任。在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資本市場的市場化資源配置功能將在調整產業結構、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中起到核心作用。發展資本市場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應通過注冊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體系,更加注重保護投資者。監管部門需要維護好市場的公平與透明,打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虛假信息披露等違法行為。

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現在到政府辦事,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明顯減少。“放管服”改革倒逼政府轉變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堅決砍掉各種“奇葩”証明,做到了讓數據“多走路”、政府“多跑堂”、群眾“少跑腿”,做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如果說全面深化改革是“萬馬奔騰”,那麼簡政放權就是“一馬當先”。“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看似是一項改革,背后卻需要推進經濟、社會、法治、反腐敗等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例如,為了讓企業最多跑一次,就需要推動針對企業的商事制度改革,做到“多証合一”,推動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事實已經証明,政府審批部門實現“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一”,就連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都能做到“最多跑一次”,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必須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通過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緊緊扭住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全面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關鍵抓手主要有兩條,一是讓老百姓能掙到錢,二是要讓老百姓敢花錢。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最重要的變量,內生的消費動能主要源於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唯有提高居民收入和就業水平,才能形成規模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才能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釋放居民消費市場潛力,擴大總需求。為此,“穩就業”“保就業”就格外重要。隻有收入提高了,才能真正促進消費,擴大內需。

(作者:高惺惟,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08月1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