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音樂教育:所獲遠在音樂之外

作者:王小梅    發布時間:2023-08-21   
分享到 :

中學裡新來的音樂老師

1943年秋季,成都甫澄中學教導處貼出了本期各科教師名單,其中音樂教師中竟有冼星海的大名,師生們為之振奮。誰都知道——冼星海創作的交響曲《風》和《黃河大合唱》,是蜚聲國內外的名作,與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齊名,為音樂史冊增添了不朽的篇章。

學校開學第一周可把校長難壞了,各班紛紛要求增開音樂課和課外音樂輔導,校長考慮到冼星海每周排課已達22小時,相當一個半專任教師的授課量了,他還要搞創作,這怎麼能行?但同學們再三敦促必期於成,校長隻好鼓足勇氣,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往冼星海住處商量。校長還尚未開口,早已得悉學生心願的冼星海,毫不遲疑地主動要求每周承擔30節課,並自願義務進行課外輔導。校長喜出望外,緊握冼星海的手,感激地說道:“你不但是杰出的音樂家,而且還是一個模范教師啊!”

音樂教育遠遠不止音樂本身

每次冼星海上課,教室內外都站滿了旁聽的學生。他講道:“我們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自來就重視音樂,有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音樂在教育內容上一直佔重要地位。還有‘觀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的名言。而糜糜之聲可以亡國,足見音樂與國家興衰成敗、文明禮貌、道德風尚是分不開的。好的歌曲,可以激勵斗志,煥發豪情,充實青春活力,指引美好前景,還能瓦解敵人,動其心曲……”

講音樂效果時,他經常會講到“伯牙碎琴”“張良吹散霸王八千子弟兵”“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等故事。有時也談國家大事,他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好,解放區人人平等自由,無剝削壓迫。他強調一個人應有遠大抱負和崇高理想。學生們受到很大的啟示和鼓舞,所獲遠遠在音樂以外。

冼星海還告訴同學們,音樂既然有如此重要的功用,就應該懂得如何作詞、作曲、使用樂器以及識譜等多種知識。作詞要符合客觀生活現實,表達廣大群眾喜、怒、哀、樂的心聲﹔詞句簡潔明了,雅俗共賞,切忌過分修飾,艱深難懂,要不以文詞害意,唱起來要心領神會,能起共鳴作用。而作曲既要創作節奏明快,旋律流暢,高亢嘹亮,豪情奔放,氣壯山河的曲調,也要琢磨低沉緩慢,抑揚頓挫,憂郁悲愴,情意纏綿,思緒萬千,如泣如訴,柔腸寸斷的音調。兩者均須諧音悅耳,要久聞不厭,久唱不倦,才能有引人入勝的高度藝術魅力。至於使用樂器,則隻有苦練深思,不斷摸索,最終達到熟能生巧。

講到這裡,他還講了個故事勉勵大家:從前有個賣臭虫藥的人,宣傳藥效如神,睡覺臭虫吸血時,打開紙包立即見效,切忌提前開包,隻售幾分錢一包。大家爭相搶購,照他吩咐實行。晚上臭虫吸血時,打開紙包並無藥粉,隻有一個“捉”字。這說明了一個真理,就是任何事物隻有實干,沒有什麼靈丹妙藥,更無捷徑可尋。尖子出於勤奮,天才源於實踐。

冼星海所教,除部分名歌外,還有不少是他自己取材於現實生活所作的詞曲,如他創作的《插秧歌》《割麥歌》《播種歌》等等。對於民間歌謠、地方戲曲、小調、山歌、嫁歌、喪歌等,他都加以精心琢磨,刻苦提煉。經過冼星海的悉心教導,學生們有的能作詞、作曲,有的會使用幾種樂器,一向被視為冷門的音樂從零度沸騰起來了!甫澄中學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弦歌之聲,終日不絕。

歷久不滅的風採

冼星海雖然畢業於法國巴黎音樂學院,在音樂創作上取得了優異成績,但他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決心再度出國深造,攀登音樂藝術新高峰。學生們知情后,主動為他籌集了一筆足夠出國的費用。冼星海再三謝絕,拒不接受。但學生們真摯的誠意,最后使他大為感動,隻好暫時收下。

但這件事卻被早已對冼星海恨得牙痒痒的反動派,用來慫動部分學生家長和校董,向學校當局大興問罪之師,對冼星海橫加非議。所謂理由,有3條:第一,不該在學生面前窮訴苦,詐取錢財,不堪為人師表﹔第二,來歷不明,思想不純,言論有共黨嫌疑,應予解聘﹔第三,教學質量不高,所教歌曲不是“陽春白雪”,純屬“下裡巴人”,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留用。還有個校董向校長說:“我同共軍作過戰,他教的歌曲共軍都能唱。”這樣一來,校長便為難了,進退維谷:如中途解聘,冼星海在學生中威信很高,恐釀成學潮﹔若繼續留用,向校董、家長們如何交代?好在快放假了,校務會議草草通過決定:讓他把這兩周的課教完了事。放假后,冼星海沒有接到繼續任教的聘書,學生們下期到校也無從問起了。但是,冼星海的風採在學生們的腦海中卻歷久不滅……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3年8月1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