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民族化育千年的天下情懷——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理想同構

作者:陳曙光    發布時間:2023-09-05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百余年來,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民族化育千年的天下情懷,世界大同的古朴理想得以再度敞開﹔社會主義中國伸張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立場,向著未來理想社會敞開的世界歷史進程有了來自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方案。

中華民族天然具有天下意識、大同理想、協和萬邦觀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心憂天下的偉大民族,擁有遠大的人類理想。中華民族天然具有世界主義情懷,天下意識、大同理想、協和萬邦觀念內蘊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深處,成為中國理解世界的思維范式。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天下意識逐漸養成,中原開始形成“萬民所向的核心文明系統”。三代之中國不是一個大一統模式的國家,卻“是一個在理論上潛在地容納世界萬國的天下體系”。盡管“當時的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卻被想象為世界,以世界性的格局而存在”。

秦漢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一個多文化、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開創了萬民共在的天下秩序。概言之,古代之“中國”,就其實質來說,就是一個“以天下為內在結構”的國家,換句話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世界主義情懷和天下意識的國家,心系人類和平與發展,形成了以天下安危、世界大同為己任的人類哲學思維和責任倫理精神。晚清以降,伴隨著西方崛起為世界中心,中國的天下體系走向終結,但天下意識、世界情懷並未凋敝,而是“作為遺產”保存下來,“化為中國國家的內部結構”。

社會主義中國建立之后,中華民族的天下情懷被再度激活,與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情懷交互融通,二者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得以敞開。

馬克思主義具有宏大的世界格局,直接指向一種以全人類為單位的普遍秩序,自由人聯合體目標、實現自由個性與人類解放的終極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價值。馬克思主義一經誕生,就秉持著人類性的立場、承載著世界性的使命,致力於全人類解放事業和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以建設“自由人的聯合體”為終極使命。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始終以建設性力量或批判性聲音,自覺參與世界歷史的理性塑造。

馬克思主義與古代中國關於未來理想社會的設想具有同構性

馬克思主義主張消滅剝削、消除壓迫,建立勞動光榮、勞工至上,人人平等富足、彼此親如一家的社會主義新社會,這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向往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高度契合。古代中國,文人雅士憧憬世外桃源、主張世界大同,農民起義大都高舉“等貴賤、均貧富”的旗幟,提出“耕者有其田”等變革方針,這些帶有原始社會主義性質的主張深得古代農民階級的擁護。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曾推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后來在解放區全面實行土地改革政策,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實行土地改革,進行“一化三改”的社會主義改造,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建設公正社會的理想追求。

關於中國古代農民革命斗爭與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理想同構性,馬克思早有相關論述。當中國人還不知道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已在關注中國農民革命的前途命運。1850年,馬克思在《時評》一文中對我國古代農民起義提出的“重新分配財產”“完全消滅私有制”等具有原始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口號有過敏銳的觀察,預言中國革命將會產生“中國社會主義”,將會建立“中華共和國”,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對中國未來走向作出如此預判的思想家。馬克思基於中國的特殊性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主義之於歐洲社會主義,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一樣”。這裡,馬克思基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指出中國農民革命的出路是社會主義,而且這種社會主義有著和歐洲社會主義不同的特點。這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世界歷史使命相通,理想具有同構性。

中國共產黨秉承古老民族的天下意識,自覺伸張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立場

“為天地立心”,這是偉大民族的使命自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秉承古老民族的天下意識,自覺伸張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立場,“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世界歷史從此有了來自中國共產黨人的時代強音。新中國對於人類的思想貢獻,不再是單一的孔夫子,更多地體現為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回答,其間灌注了馬克思主義立場,本身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

這裡,我們可以簡要回顧中國馬克思主義走向世界過程中的幾個歷史性事件和標識性概念。

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多次發表聲明,表示中國願意在和平、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舉,是新中國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作出的歷史性貢獻。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為團結國際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國家和被壓迫民族,建立最廣泛的反對美蘇霸權統一戰線,指明了正確方向。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敏銳把握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政治論斷,為在復雜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徘徊不定的國家與民族提供了重要遵循。20世紀末,江澤民科學把握兩極格局終結和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態勢,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中國主張,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創造世界美好未來貢獻了中國智慧。21世紀初,面對全球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復雜形勢,胡錦濤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中國主張,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世界主義情懷,也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立場,為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從世界體系邊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華民族有能力擔負起引領人類精神成長和文明進步的世界歷史使命,成為“世界歷史目前發展階段的擔當者”﹔有能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參與人類前途命運的籌劃,參與世界歷史的塑造,參與人類共同難題的解決,成為“世界歷史性”的民族。

21世紀,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在世界歷史的當前階段擔負起推動人類進步的先驅角色,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馬克思主義沒有理由缺席。與中國的國際方位相匹配,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立足中國的基礎上關懷世界,在站穩中國立場的同時彰顯人類立場,在堅守中國向度的同時開啟世界向度,“從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互動中探討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一體兼顧“改變中國”與“改變世界”雙重使命:既著眼於解決中國問題,也要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中國方案﹔既要指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要引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既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要為建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中國主張﹔既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要為重構人類新文明貢獻中國理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豐富的中國方案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格局與趨勢,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學術的世界使命。針對全球面臨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秉持以天下為己任、為世界謀大同的擔當精神,從人類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提出了籌建亞投行、建設“一帶一路”等中國倡議,提出了國際秩序觀、全球治理觀、正確義利觀、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中國理念,提出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新型大國關系格局、新型全球化方案等中國主張,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重大倡議。伴隨著中國方案、中國理念、中國主張的密集出場,毛澤東60多年前的期待——“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正在成為現實。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2023年09月04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