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的發展歷程與實踐意義

作者:遲愛萍    發布時間:2023-09-13   
分享到 :

﹝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關於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重大判斷的提出及實踐要求的闡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對高質量發展實踐的指導及思想的豐富;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及思想的拓展;領導全黨奮力開拓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對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時代1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轉向高質量發展的10年。”從黨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中國經濟要高質量發展,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展現在近五年來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發展方式、發展主題所提出的重大方略中。我們在這十年中,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根據新的情況,黨的二十大確定“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的新部署。習近平2023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的講話中,提出了落實黨的二十大高質量發展新部署的“四個必須”的實踐方針。他在大會閉幕會的講話中堅定指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本文縱向梳理和研究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的發展歷程。

一、關於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重大判斷的提出及實踐要求的闡釋(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

為適應國際國內變化新要求,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重大判斷的基本依據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必須在保持經濟發展速度的基礎上,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從四個方面對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部署。第一,明確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攻方向。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第二,明確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體力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第三,明確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條件。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這三個方面的強力推進,將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提供堅實的國民經濟基礎、廣闊的發展市場、生產方式加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動力。第四,明確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機制方面的動力。即: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上述四個方面形成的合力,將大大促進國內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2017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會見出席“2017從都國際論壇”的世界領袖聯盟成員時指出:“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我們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2月6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12月18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除精辟闡明上述兩個“必然要求”外,進一步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一百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隻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均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精辟闡明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2017年12月18日,他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從三個方面明確這個問題。一是明確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及具體規定性。習近平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從供給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這種需求又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從投入產出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環境的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分配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並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場評價的貢獻。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通暢,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二是明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習近平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做到五個“牢牢把握”,即:“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線,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牢把握基本路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牢牢把握著力點,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三是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及體制機制方面的配套工作。習近平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准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此,習近平已將“高質量”從經濟“發展階段”,擴充至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2018年1月30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我們需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的七大體系: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准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要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要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要建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實現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我們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精辟闡述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的工作重點和要求。2018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要立足優勢、挖掘潛力、揚長補短,努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的發言中又指出:“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要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動資源向優質企業和產品集中,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以優質的制度供給、服務供給、要素供給和完備的市場體系,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經過半年多的探索,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的思想觀點和實踐要求日益明確和豐富,為全黨提高實踐的自覺性,使中國經濟穩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礎。

二、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對高質量發展實踐的指導及思想的豐富(2018年5月至2019年)

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夯實國民經濟發展基礎和環境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從三個方面作出戰略指導。

第一,領導全黨籌謀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后,鄉村振興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全面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從戰略高度指明了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方向。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這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首次建立了鄉村振興指標體系。

第二,引導民營企業盡快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2018年,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中遇到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為引導民營企業解困,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講話,客觀分析了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原因。習近平指出:“當前,我們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擴張速度會放緩,但消費結構全面升級,需求結構快速調整,對供給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給企業帶來轉型升級壓力。”“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一樣都需要逐步適應。”次日,習近平的講話在《人民日報》全文刊發,為各級政府正確執行民營企業政策提供遵循,為社會監督政府落實民營企業政策提供依據。

第三,努力營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環境。黨的十九大后,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2018年4月2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財委”)第一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人民財產安全,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2019年2月22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舉行第13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明確了防范金融風險的重大意義和工作方針,強調要“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

2018年1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三項方針。一是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習近平指出:“這八字方針,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管總的要求,全黨務必認真貫徹落實。”二是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三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在這個階段,習近平總書記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對經濟高質量發展予以全面指導和推進。

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講話中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必然倒逼摒棄舊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以綠色理念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他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

指導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精辟擘畫我國以科技創新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藍圖。他強調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7月1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籌謀提升國家關鍵核心技術能力問題。他在講話中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指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講話中,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戰略決策。11月5日,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又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將在上海証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上述決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中國對外開放水平,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重要作用。

指導以深化改革營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環境。習近平堅持通過深化改革破解高質量發展實踐中的難題和新題,以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應對挑戰和抵御風險的能力。2018年9月20日,習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深改委”)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等文件。11月14日,習近平主持中央深改委第五次會議,深度謀劃推進海南改革開放的問題,通過《海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盡快把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四梁八柱搭建起來。2019年習近平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他說:“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前期重點是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重點在全面推進、積厚成勢,現在要把著力點放到加強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來,鞏固和深化這些年來我們在解決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性創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5月至11月,習近平接連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八、九、十、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一系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專項文件。

指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提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戰略。2019年,他拿出更大的精力考察調研、座談籌劃,根據不同區域特殊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1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就“下更大氣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作出六項部署。3月1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這是黨中央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重大舉措。5月1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與研究,習近平對發達區域和不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8月26日,他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專門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提出了“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總思路。從新思路出發,習近平9月18日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對新經濟、新業態的戰略指導。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反映生產力水平,習近平高度關注,提出許多重要指導意見。2018年3月,他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的重要論斷;6月他到山東考察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次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的賀信中進一步指明海洋經濟的發展方向。2019年10月24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18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又精辟闡明了我國加快區塊鏈技術研究和應用思路。10月31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精辟闡述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思路。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堅定地說:“新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緊緊扭住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能否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檢驗各級領導干部是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一個重要尺度。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必須想明白、弄清楚、做到位。”

三、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及思想的拓展(2020年至2021年3月)

2020年初起,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劇了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內顧傾向明顯上升,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未雨綢繆,及時領導黨中央謀劃新的發展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及重塑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並不矛盾。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在新發展格局構建中,生產是關鍵一環。習近平提出,要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在疫情沖擊中,已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風險隱患。為保障我國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要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在全國復工復產中,“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再簡單重復過去的模式,而應該努力重塑新的產業鏈,全面加大科技創新和進口替代力度,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依據。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的講話中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還要面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為此,“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發展格局理論提出后,把謀劃“十四五”規劃提上日程,加大實地考察力度。2020年4月下旬至9月,他先后赴陝西、山西、寧夏、吉林、安徽、湖南等地考察調研,廣泛了解基層情況,並結合地方不同情況,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籌謀好地方“十四五”規劃,提出指導意見。期間8月20日,習近平在合肥主持召開了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在講話中強調,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必須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並提出七個方面的指導意見。西藏和新疆在國家發展與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習近平分別在8月28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9月25日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對西藏和新疆的高質量發展提出要求。

2020年下半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各類座談會,廣泛聽取社會各方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並在互動發言中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重要指導意見。習近平7月21日在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的發言中指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習近平9月17日在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的發言中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五年規劃的編制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要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習近平8月24日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的講話中,闡明六個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即:“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要以辯証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守正創新、開拓創新,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習近平9月11日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的講話中,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構建新發展格局、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四個方面的客觀需要,論述了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強調“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習近平9月22日在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清晰闡述了“十四五”時期國家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發展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在實地考察、座談交流,扎實了解基層情況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落實的五個重大實踐問題。一是習近平8月25日在主持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要“解決一系列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周期性、體制性問題,培育強勁持續的發展新動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習近平9月1日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加快推進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於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三是習近平9月9日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四是習近平10月16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進行第24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五是習近平10月16日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在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形勢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這是黨中央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兩次講話中深化了關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他在10月26日的講話中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此,習近平關於“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觀點,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度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的觀點,進一步拓展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認識的不斷豐富反映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踐的不斷推進,意味著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將跨上新的階梯。習近平在10月29日的講話中,深化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他首次精辟概括“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首次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方針。

為了在經濟工作中盡快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第一,率先抓了長江經濟帶這個國內經濟發展龍頭。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出,要“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戰略要求。第二,強調要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習近平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要根據新發展階段的特點,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要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提升涉外執法司法效能。第三,指導提高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人力資源水平。習近平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講話中強調,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第四,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指導。習近平11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第25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兩個百年交匯點,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與“十四五”開局之年經濟社會工作重點結合,進一步豐富了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其一,突出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基礎。2020年12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中,將科技自立自強,與黨中央權威、人民至上、制度優勢、科學決策和創造性四條黨的傳統優勢並列,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被置於2021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的首位,突顯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國家發展大局根本支撐的戰略思想。在黨的文獻中,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用提到如此高的程度還是首次。習近平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精辟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其二,明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外延。習近平2021年3月7日在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的講話中說:“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隻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精辟擘畫了“十四五”時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充分展現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全黨探索中國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智慧,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新階段,實現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和起步,提供了戰略指導。

四、領導全黨奮力開拓“十四五”時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2021年4月至今)

習近平總書記扣准對“十四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全局影響的問題,加強指導,以確保開局之年能為整個規劃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第一,領導扎實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2021年4月30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29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要從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五個方面發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2年1月24日,習近平又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行第36次集體學習。在以往探索基礎上,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實現“雙碳”目標,要注重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四對關系;要採取加強統籌協調,推動能源革命,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六項措施。第二,指導實施科技自立自強戰略。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來臨之際前往考察,對建設我國一流大學提出戰略指導意見。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全球人才高地等重大問題作出戰略部署。

研究新問題,提煉新觀點,出台新政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指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點。他思想敏銳,對新問題、新矛盾,總能及時拿出解決方案。第一,對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平台經濟快速發展,總體態勢好、作用積極,但也存在平台企業發展不規范等問題。平台經濟有利於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動技術和產業變革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進,也有助於貫通國民經濟循環中各個環節。習近平高度重視。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了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問題,提出了推動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的方針政策。第二,指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共同富裕提上日程。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的講話中,對“十四五”時期推進共同富裕作出全局性謀劃。他揭示了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相輔相成關系。他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隻有促進共同富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還主持研究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問題,會議強調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止在處置其他領域風險過程中引發次生金融風險。第三,對新發展階段人才強國戰略作出總體部署。2021年9月27日,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了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025年、2030年、2035年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加快形成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的重要措施;提出了形成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良好環境的體制機制改革政策;提出了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的措施;提出了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的重要方針。2022年4月2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這是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專項規劃。第四,抓數字經濟發展。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34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深刻論述了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大意義,提出了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與思路。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有許多新的建樹。2021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周年。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共中央、國務院接連出台新決策,推動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邁出扎實的步伐:7月16日出台《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確定了“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為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重要通道,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更好發揮龍頭輻射作用,打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窗口”的戰略定位。9月6日出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確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戰略定位。9月7日出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使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由14.92平方公裡擴展至120.56平方公裡,這對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均有重要意義。2021年是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9月21日,習近平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視頻講話中,提出了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的全球發展倡議。習近平的全球發展倡議,對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展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同時助力了國內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改革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在2022年2月28日、4月19日、6月22日、9月6日,他接連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的第24、25、26、27次會議,領導部署一系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措施。習近平主持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他強調:“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習近平主持第25次和第26次會議,先后審議通過《關於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為科技人才的培養創造體制機制方面的條件;主持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意見》,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創造了體制機制方面的條件;等等。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工作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加強了對全黨的理論武裝和戰略指導。

深化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認識。習近平在總結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概念。“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鄧小平1979年10月4日提出的,同年3月30日鄧小平也提過“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概念。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概念,並精辟概括了這個概念的歷史、理論和實踐邏輯。習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精辟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理論、歷史經驗、實踐方略、奮斗目標,精辟闡明了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價值和意義。這些凝聚著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結論,增強了全黨以中國式的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歷史主動精神;為全黨在“十四五”時期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繼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強勁指導。

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21年12月8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未雨綢繆,從五個方面為保障“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即: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這五個問題是新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經濟肌體亟需調理的問題,為“十四五”時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著力點和解決方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清晰提出了2022年“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工作方針和思路。會議指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邊主義,主動對標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會議將“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與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必須加強統籌協調並列,作為我們在應對風險挑戰實踐中進一步積累的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努力提高全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是全黨奮斗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關鍵一年。政治上的堅定,理論上的清醒,歷史上的自信,是黨推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思想動力。一是進一步提升全黨對百年奮斗經驗的認識。1月11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論述了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要重視戰略策略問題,要永葆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色,要使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五個具有戰略全局性的問題。這些重大原則和方法的論述,進一步濃縮了黨百年奮斗的經驗,為全黨帶領人民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武裝和深刻的思想啟迪。二是精辟闡述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基本內容。2月25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第37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精辟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在實踐中走出的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的基本內容。在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階段,習近平提出“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重大命題,反映了他要把中國式現代化推向新水平的決心。現代化最本質的是人的現代化,要不斷滿足人日益增長的權力需求。自覺將人權意識融入發展理念,是領導思維上的新要求,是引領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三是對黨的執政理論和規律作出新概括。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發言中,精辟提出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的五條“必由之路”的思想。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習近平五條“必由之路”的思想,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經驗的高度凝練,成為全黨的共識,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2022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壓力很大。為應對嚴峻的經濟局勢,5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穩經濟一攬子措施。習近平總書記總攬全局,抓主要矛盾、抓新問題的破解,為穩住經濟局勢,繼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指導作用。習近平3月6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議發言中,對糧食安全和社會保障工作提出重要戰略指導意見。中國人口眾多且進入老齡化社會,糧食安全與社會保障是穩定社會的基礎性因素,特別是在大疫困難時期,抓好這兩項工作尤為重要。習近平4月26日主持召開中財委第11次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作出戰略謀劃,為下半年國務院經濟“一攬子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確定提供重要指導。習近平加強調查研究,先后於4月至8月赴海南、四川、湖北、新疆、遼寧等地考察,對當地落實“十四五”規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指導意見。習近平7月1日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從新時代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精辟論述“一國兩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內涵,既堅持了鄧小平“一國兩制”思想的要義,又根據新的情況擴充新的思想內容,揭示了這項制度的本質規律;對香港的發展和穩定,對推動內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繁榮澳門、促進台灣回歸、加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在認真總結經驗,深入實地考察,廣泛聽取意見,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反復籌謀理論方針政策的堅實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拉開了全黨謀劃復興偉業、擘畫強國藍圖,迎接黨的二十大,邁上新征程的帷幕。7月26日,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講話,精辟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理論和戰略目標;指出未來5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搞好這5年的發展對於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至關重要;要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10月9日至12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七中全會,對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五年以來,黨領導的經濟工作充分肯定、高度評價。

經過新時代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五年,我們依照黨中央關於“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在全力推進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堅實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對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明確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取得新突破;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3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培育以技術、標准、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深刻闡述中國式現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開局之年,必須抓好的工作之一;為全黨勠力同心,奮發進取,以高質量發展新成就開拓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強勁的戰略指導。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以強化理論學習指導發展實踐,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把學習和調研落實到完成黨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項任務中去,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果。我們堅信在習近平總書記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的指導下,中國式的現代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的奮斗中,必將跨上一個又一個新的階梯!

(注釋從略)

(作者單位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第 16 卷第 4 期2 0 2 3 年 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