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毛澤東立言之“本”

作者:曹應旺    發布時間:2023-09-26   
分享到 :

“揮將日月長明筆,寫就雷霆不朽文。”毛澤東早年就立志做“立德、立功、立言以盡力於斯世者”。他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僅立下了不朽之德和不朽之功,也立下了不朽之言。毛澤東立言始終有“本”“領”“實”“靈”“干”貫穿其中,集中反映了為人民服務、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努力奮斗的思想。

“務本”“崇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觀念。《論語·學而》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指事物的根源或根本,從宇宙的角度看指本原,從事業的角度看指本業,從事物的由來看指本來,從人的才德看指本事、本領。

毛澤東二十四歲那年,在致黎錦熙信中曾探討了救天下生民之難的“大本大源”問題。他認為,那些“無內省之明,無外觀之識”者,是“浮萍無根”“本源未得”,由他們救國治國,“幾何不謬種流傳,陷一世一國於敗亡哉?”他說:“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於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他主張“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幾年后,毛澤東經過推求比較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理論旗幟,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是探求“大本大源”的理論,是揭示了“宇宙之真理”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毛澤東等締造的中國共產黨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實踐者和發展者。

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在立言中始終重視一個“本”字。這個“本”字集中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本質聯系,中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之本。

從“本”字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根源

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根源來自馬克思主義,把俄國革命的理論加進去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指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中國人民中扎下根來,才有巨大威力。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純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而是活在中國人民中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根源來自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是在近代中華民族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為中華民族謀解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要通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觀念去表達才能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毛澤東指出:“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他批評言必稱希臘的教條主義者,“連民族二字都不敢提”,而“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

中國共產黨的現實根源來自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人民中產生出來、發展起來的,存在於中國人民之中,是中國人民中的先進分子、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不是存在於中國人民之上,也不是存在於中國人民之外。在1921年之前,中國沒有共產黨。1949年7月,毛澤東指出:“二十八年前甚至連共產黨也沒有。為什麼過去沒有的東西,今天會有呢?就是因為人民需要”“共產黨是后來因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

從“本”字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宗旨

中國共產黨是干什麼的?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對這個根本問題,毛澤東的回答是“為人民服務”。革命之初,他就指出:“為什麼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講演中,毛澤東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晚年毛澤東有兩句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兩句話仍然突出地體現著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就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不是為少數人服務。毛澤東強調:“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裡的人就是佔全國人口90%以上的工農兵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就是勞動人民。

為人民服務,就要對人民有責任心。“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就要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為人民服務,就要勇於堅持真理、改正錯誤。“隻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從“本”字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隊伍,為什麼能從開始時幾十個黨員的小隊伍,發展到九千多萬黨員的大隊伍?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為什麼能實現“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的大轉變?毛澤東向來認定中國共產黨力量的根本在於依靠人民群眾,是隨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於反動派,而是屬於人民”。新中國的建設中,毛澤東指出:“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無論什麼辦法,隻有適合群眾的要求,才行得通,否則終久(究)是行不通的”“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來自人民,最大部分是來自農民。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他在黨的七大會議上作口頭政治報告時說:“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來自人民,是來自組織起來、團結起來的人民。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沒有組織,一盤散沙,就沒有力量。毛澤東提出“群眾齊心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証”。這是毛澤東強調全國人民和各民族的團結。“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是毛澤東強調人民解放軍和全國人民的團結。

從“本”字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智慧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遠見卓識、全身都充滿了智慧的黨。中國共產黨的智慧哪裡來的?從根本上說是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發展來的。毛澤東強調“知識是從群眾中來的”。

毛澤東對中國革命規律的掌握就是來自深入人民群眾中的調查研究。他的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都是堅持眼睛向下、虛心求知,甘當群眾的小學生。對於那些被調查詢問的群眾,他說:“這些干部、農民、秀才、獄吏、商人和錢糧師爺,就是我的可敬愛的先生,我給他們當學生是必須恭謹勤勞和採取同志態度的,否則他們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盡。”毛澤東向全黨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和全黨同志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志願”。

每個人的知識、智慧都是有限的,把群眾的知識、智慧匯集起來則是無限的。毛澤東指出:“幾萬萬樣事情我們隻能作一兩樣,那是有限度的,我們不知道的、不會做的東西多得很。”“要講務農不如吳滿有,要講做工不如趙佔魁,要講當兵不如張治國。”這是從汲取智慧方面密切聯系群眾的原因。毛澤東重視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要在人民群眾那裡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毛澤東還重視古今中外法,把歷史的外國的書本上總結的群眾的智慧與當前的實際結合起來,強調“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他的本領就大了”。

從“本”字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政治

毛澤東曾通俗地解釋“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在人民群眾中做宣傳組織工作,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困難,使人民群眾信任黨、跟黨走。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毛澤東認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不解決要不要民眾的問題,什麼都無從談起。要民眾,雖危險也有出路﹔不要民眾,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團。”怎樣才是要民眾呢?就是為人民服務,“與人民利益適合的東西,我們要堅持下去,與人民利益矛盾的東西,我們要努力去掉”。

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魔爪已伸到長城之內時,毛澤東針對大變動的前夜的政治形勢,提出了“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策略,以反對關門主義。當時毛澤東已看清了抗日的關鍵在民眾。全面抗戰之后,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作‘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毛澤東有一句名言:“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也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觀。

從“本”字上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經濟

政治的關鍵在民眾,而民眾的關鍵在其生產生活的狀況,尤其是吃飯問題解決得怎麼樣。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沒有飯吃,其他一切就都沒有辦法。對於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毛澤東指出:“政治是上層建筑,經濟是基礎。政治好比就是這個房子,經濟就是地基。”對於經濟中的吃飯問題,毛澤東說:“不搞經濟,仗也沒有辦法打。要能夠打仗,首先要有飯吃。”要有飯吃,吃得好一些,就要發展生產、發展生產力。毛澤東認為,“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論述了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要依靠群眾的支持。而要贏得群眾的支持,“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痒,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1929年4月,毛澤東起草的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中指出:“紅軍不是一個單純打仗的東西,它的主要作用是發動群眾,打仗僅是一種手段。並且打仗的時間、分做群眾工作的時間乃是一與十之比。”這表明,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群眾工作是基礎、是根本,革命戰爭和紅軍打仗是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的。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大生產運動就是要解決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基礎問題,其中第一位是要解決吃飯問題。他指出:“我們必須弄飯吃,我們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離開經濟工作而談教育或學習,不過是多余的空話。離開經濟工作而談‘革命’,不過是革財政廳的命,革自己的命,敵人是絲毫也不會被你傷著的。”他創造性地運用中華文化的本末觀點,警示“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用之者疾,為之者舒,是要塌台的”。對於財政與經濟的關系,毛澤東強調經濟是基礎、是根本,指出:“縣區黨政工作人員在財政經濟問題上,應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幫助農民增加生產,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從農民取得稅收。對前者用了苦功,對於后者便輕而易舉。”“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隻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末(麼),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晚年毛澤東在解釋“備戰、備荒、為人民”時說:“這是最好的同時為國家的辦法,還是‘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老話。”打牢經濟的根基,才能解決好財政問題。這是毛澤東一貫的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要求,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人民軍隊數量的增加要以人民能負擔得起為限。他指出:“軍隊向前進,就要生產長一寸,不這樣就沒有飯吃。”“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與發展”。城市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

生產的發展,根本的途徑是提高生產力。如果還是依靠手工搞飯吃,就很難有生產規模的擴大,就很難擺脫落后。抗戰期間,毛澤東指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工業。日本帝國主義為什麼敢於這樣地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的落后。”工業發展了,才能變手工生產為機器生產,才有生產力的提高。在毛澤東引領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就確立了“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發展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黨、全國人民立即投身到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建設之中。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新湘評論》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