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 | 如何理解“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作者:    發布時間:2023-10-24   
分享到 :

提問:尼瑪多吉 西藏自治區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最近在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提到“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這樣的話,請問如何理解“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解讀:唐愛軍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重要思想,既有認識論又有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整體指導又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充分表明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點。

體用范疇的涵義及其關系

“體”與“用”是中國哲學特有的一對范疇,也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范疇之一。西方哲學談的是本體與現象,印度佛教談的是法性與法相,中國哲學講的則是體與用。體用觀念或思想出現很早,孕育於先秦典籍中。《周易·系辭》講“神無方而易無體”﹔《道德經》講“弱者道之用”﹔《論語》講“禮之本”“禮之用”﹔《荀子·富國》講“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但是直到魏晉時期,“體”“用”才成為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闡釋,對以后的中國哲學、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體用已然成為不同流派哲學家、思想家普遍使用的范疇,宋明理學更是把體用的哲學探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中國思想界關於本末、體用、道器等方面的爭論日趨熱烈,在體用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論主張。總之,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有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呈現出不同的涵義。大體說來,主要有3個層面的內涵:第一,“體”指實體、主體、形體等﹔“用”指作用、功能、屬性等。體一般指有形質的、可感知的具體事物,是獨立存在的對象,用就是該事物的實際作用、功用。朱熹講:“如這身是體,目視、耳聽、手足運動處,便是用。如這手是體,指之運動提掇處便是用。”第二,“體”指本質、本原等﹔“用”指現象、表象等。這裡的“體”不再指某一個具體的有形的物質實體,而是指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是最高本體或本原。這裡的“用”則是指本體所派生出來的宇宙萬物、外在現象。程頤在《易傳序》提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至微的“理”就是“體”,是最高精神本體。至著的“象”則是體所派生出來的事物現象。第三,“體”指根本原則、內在目的等﹔“用”指具體方法、外在手段等。張之洞在《勸學篇·會通》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觀點,表達的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中學為體,就是以“孔門之學”為根本,西學為用,就是學習西方堅船利炮等技術,為我所用。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對體用關系的一種主張。“體用貫通”是現代以來才有的一種表達,而“明體達用”的說法源遠流長。兩者表達的實質內涵是一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北宋思想家胡瑗最早運用“明體達用”,但他本人並未有此提法,而是后人對其思想特別是教育思想的概括總結,即以聖賢之道教書育人,用於治國安邦之實踐。以“明體達用”概括胡瑗思想,始見於元代張光祖《言行龜鑒》:“教學者必以明體達用為本。”實際上,“明體達用”不僅體現了胡瑗思想的特質,而且也體現了宋明理學甚至整個中國哲學的思想特點。正如錢穆認為:“漢學派的精神在‘通經致用’,宋學派的精神在‘明體達用’。”“明體達用”就其精神實質,反映的是體用的一致性、統一性、貫通性,類似的說法還有“體用一源”“體用一如”“體用一貫”“體用不二”“體用相即”等。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

我們既要明晰中國哲學上關於體用范疇的多重涵義,也要把握其在演變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引申的、拓展性的內涵,更要立足於具體語境理解其所具有的特定內涵。這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從這段重要論述來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的概括。

為什麼說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品格?因為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又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概要之,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思想理論層面的認識論,也有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規律性認識,也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

其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深化了“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便是“明體”。這裡的“體”就是關於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設的本質根據、根本原則等內容。比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再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他還強調,“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是什麼?核心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生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又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基本遵循原則——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文化自信強調立足於文化主體性、原創性,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內驅動力,在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文化進程中,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開放包容強調著眼於文化開放性、吸納性,不斷提升對外學習吸納能力,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吸收有益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守正創新強調文化連續性、創新性,不斷推進返本開新的力度,在繼承與發展辯証統一的思想文化進程中,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其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規定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這便是“達用”。這裡的“用”就是關於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工作的實踐路徑、方式方法等。“達用”也揭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屬性”等特點,即這一思想“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從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論來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系統完備、切實可行的戰略路徑: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這“七個著力”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經世致用的特點。

其三,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體與用、理論與實踐、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辯証統一。這便是“體用貫通”。“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不僅指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了“體”的內容,又包括了“用”的內容,而且還指兩者之間相互貫通的內在關系。王陽明說:“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這裡所說的即體即用的觀點,表達的就是體與用的統一、體用貫通的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獨具的創新性和突破性的文化理論觀點,與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舉措,不是割裂的、外在的關系,而是相互貫通的、內在的關系。“體”(文化理論觀點)決定了“用”(文化建設的實踐舉措),“用”體現了“體”。正如,“第二個結合”的理論觀點必然決定了“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而后者也集中體現了、反映了“第二個結合”的思想真諦。再如,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識上,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這一認識論必然決定了方法論——“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而方法論也蘊含著這一認識論。還比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鑒規律,其在實踐上的要求就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而這一要求所蘊含的或體現的正是文明交流互鑒規律。總而言之,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由體以達用、由用以明體的特點。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10月23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