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手寫信的魅力與張力

作者:林婧    發布時間:2023-11-03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陳秋妹在“林海娘子軍”紀念館。資料圖片

【縣級融媒優秀網絡視頻創作談】

今年是“林海娘子軍”成立60周年,我們在“學習強國”平台上推出的短視頻《給春俤媽的一封信》,以隊員陳秋妹提筆書信的方式對話隊長羅春俤,以她的視角憶往昔看今朝,憶苦也思甜,感恩亦念舊,於細微處見真情,在平凡中守初心。

20世紀60年代,地處福建三明尤溪大山深處的謝坑大隊,仍有4000多畝荒山。時任謝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婦代會主任羅春俤決定組織姐妹們上山造林、育林。1963年春,她建立尤溪謝坑婦女耕山隊,領著一群姐妹歷盡艱辛,硬是靠肩挑手扒,戰天斗地拼命干,將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她們響應號召、艱苦奮斗、矢志不移,被譽為“林海娘子軍”。羅春俤在姐妹隊伍中既是隊長,又是家長,對姐妹們照顧有加,大家都親切喊她為“春俤媽”。這不僅是一個走心的稱呼,更是一段獨一無二的回憶。這是作品的創作背景。

1990年,羅春俤因病去世,但“林海娘子軍”的精神卻不滅不朽。今年73歲的陳秋妹,加入婦女耕山隊時才13歲。正過著幸福晚年生活的她,時常想起在婦女耕山隊時的場景,想念與大姐羅春俤相處的點點滴滴,這份情誼深深感動了我們。在前期找尋呈現方式方面,我們力求有一個突破,希望不再是簡單的自述和配音。在與陳秋妹深入溝通后,我們一致同意選擇符合那個年代流行的書信往來方式,以一封手寫信作為回憶的載體,展開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我們認真翻看了《林海娘子軍》同名連環畫、仔細觀摩了紀錄片《朝氣蓬勃的婦女耕山隊》,以閑聊的方式,嘗試跟陳秋妹一起找細節、尋共鳴,如羅春俤拿自己的布票和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零花錢為陳秋妹做了一件新衣的經歷,以及羅春俤在隊裡教姐妹們唱歌等細節,努力呈現出屬於那個年代、屬於姐妹間的特別記憶。

為了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我們在片頭特意還原了親筆書信的氛圍感,鋼筆、信紙、老花鏡,還有一本歲月感滿滿的老相冊,一下子就把時間線拉回到那段意氣風發的崢嶸歲月。於是,一張信箋、一支鋼筆,將過往和今朝巧妙聯結,突破時空的界限,每一處落筆就是一個時空的軸線和連接點,使得回憶這一情緒空間變得生動、輕盈,讓思念因為提筆擲地有聲,讓精神依靠記錄賡續傳承。借助這封書信,陳秋妹領著姐妹看今朝“林改”成就、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願望也得以實現。

拍攝上,我們來到“林海娘子軍”曾經戰天斗地的山林、生活過的村庄、后人為她們建起的紀念館……一邊學習,一邊感悟,一邊構思,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既是回憶,也是勛章。

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一個主要難題就是如何讓老照片、老紀錄片、連環畫等舊物件的呈現更有視覺效果,而不是平鋪直敘的搬用。為了讓畫面效果更加立體、生動,后期團隊使用動畫、3D效果,力求讓觀感更有層次,更符合當下的欣賞習慣。動畫特效讓羅春俤的老照片“動”起來,於是黑白照片背景下的巾幗魂有了更加親切的注腳。為了突出“林海娘子軍”成立60周年的歲月流逝,片末特意安排荒山變綠林的小動畫,使得全篇鬆弛有度、令人觀后有感,也突出強化融合創新的意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個好的短視頻之所以能牽動人心、引發網絡用戶的情感共鳴,往往首先在於情感真摯。這個作品以質朴無華的敘事風格娓娓道來,訴說著家國情懷,傳遞著“姐妹情深,真情永恆”的人間暖意。

(作者:林婧,系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融媒體中心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