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不倒”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作者:曾鵬飛 熊珍珍    發布時間:2023-11-17   
分享到 :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於湖北省紅安縣,建於1977年。紀念碑高27.11米,這個數字是為紀念黃麻起義爆發日——1927年11月13日。碑身正面“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17個金色大字由華國鋒親筆題寫。碑身背面鐫刻著革命歌謠:“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碑基正面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在中國人民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篇章。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董必武的指導和關懷下,黃安(今紅安)、麻城等鄂東北各縣逐漸建立了黨的組織,播下了革命火種。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興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建立了農民武裝,為大革命失敗后黨在這一地區獨立領導開展的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九二七年,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中共黃安、麻城縣委發起“九月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十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干部前往指揮。隨即在黃安七裡坪成立中共黃麻區特委(符向一任書記)和鄂東革命委員會(劉鎮一為負責人),並組成了新的中共黃安縣委(王志仁任書記)和麻城縣委(蔡濟璜任書記),接著又建立了黃麻暴動行動指揮部(潘忠汝、吳光浩任正副總指揮),以加強對起義的領導。十一月十三日,黃、麻兩縣的農民自衛軍和黃安七裡、紫雲兩區千余精銳義勇隊集結七裡坪,在數萬農民配合下,翌日晨一舉奪取黃安城,佔領縣城二十一天,建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曹學楷任主席)。農民自衛軍組成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主要領導人為潘忠汝、吳光浩、戴克敏、劉文蔚、汪奠川)。十二月五日起遭敵大舉進攻。起義軍民為保衛新生紅色政權浴血奮戰,潘忠汝、王志仁等英勇犧牲,蔡濟璜、劉文蔚等先后遇難。鄂東軍突出重圍后,輾轉於黃陂木蘭山一帶游擊。一九二八年一月,鄂東軍改稱第七軍,四月重返起義區,七月奉命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在黃、麻、光(山)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了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在黃麻起義的影響和推動下,一九二九年又爆發了商南起義和六霍起義,成立了紅三十二、三十三師,建立了豫東南、皖西兩塊革命根據地。一九三〇年春,黨中央決定將三塊根據地和三支紅軍統一起來。旋成立了隸屬中共湖北省委領導的中共鄂豫皖邊特委(郭述申任書記)和直屬中央領導的紅一軍(許繼慎任軍長),建立了鄂豫皖蘇維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九三一年一月,根據中央指示,紅一軍與紅十五軍(蔡申熙任軍長)合編為紅四軍(曠繼勛任軍長)。五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於新集,下轄鄂豫皖省委。十一月七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成立於七裡坪,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自一九三〇年冬至一九三二年夏,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軍民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斗爭的重大勝利,主力紅軍發展到四萬五千余人,地方革命武裝發展到二十余萬人,建立了二十六縣革命政權,總人口達三百五十余萬。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和政治、經濟、文教、衛生等建設事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成為當時全國規模較大的主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一九三二年秋,由於當時擔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的張國燾推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失利。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西進川陝后,以沈澤民為書記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腥風血雨中重建紅二十五軍(吳煥先任軍長),為保衛根據地進行了英勇戰斗。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紅二十五軍奉命實行戰略轉移。隨后,黨又組建紅二十八軍(主要領導人為高敬亭),發展以便衣隊為主體的各級地方革命武裝,在大別山區堅持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直至抗戰爆發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擔負起東進抗日的歷史重任。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鄂豫皖邊區紅旗飄揚,武裝斗爭從未間斷,一直是我黨我軍的重要根據地之一。

從黃麻起義到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二十二年間,黨領導鄂豫皖根據地軍民經歷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區僅革命烈士就有十四萬余名,其中紅安有二萬二千余名,麻城有九千二百余名。他們的光輝業績,猶如巍峨的群山、浩蕩的江河永世長存,彪炳青史。他們的崇高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實踐中努力奮斗。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碑文敘述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英勇斗爭的光輝事跡和浴血奮戰的悲壯歷程,頌揚了鄂豫皖蘇區軍民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革命斗志,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讀后令人肅然起敬,催人奮進。

發動黃麻起義成立鄂東軍。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不久,鄂豫皖地區的黃岡、壽縣等地就成立了黨組織。至1927年5月,僅鄂東北的黃安、麻城等11個縣委,就下轄26個區委、69個支部。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爆發。13日晚,起義軍3萬人向黃安進發。他們挑選77名義勇隊員組成突擊隊,於14日凌晨攻佔黃安,全殲守敵警備隊,活捉國民黨縣長賀守忠。鄂東革命委員會宣告起義勝利。18日,宣布黃安縣農民政府成立,隨后,黃麻特委將參加暴動的農民自衛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2月5日夜,國民黨第十二軍教導師,由麻城經宋埠奔襲黃安。戰士們以大刀、長矛、魚叉與國民黨軍搏斗,潘忠汝率部死守黃安城,多處負傷后仍以手槍斃傷國民黨軍多人,終因失血過多而壯烈犧牲。黃安縣委書記王志仁在指揮工農革命軍與敵拼殺中英勇犧牲。

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1930年2月25日,黨中央決定將湖北黃安、麻城等縣,河南商城、光山等縣,安徽六安、霍山等縣,劃為鄂豫皖邊特別區,建立中共鄂豫皖邊特委。4月,鄂豫皖特委書記郭述申到達箭廠河,召開鄂豫皖邊特委和紅軍領導干部會議。會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許繼慎任軍長,曹大駿任政委,徐向前任副軍長。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選舉產生邊區蘇維埃政府,甘元景為主席。中共鄂豫皖邊特委、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的相繼成立,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東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瀕長江,北帶淮河,同中央革命根據地遙相呼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全盛時期根據地面積達4萬余平方公裡,人口350萬人,主力紅軍達4.5萬余人,地方武裝、民兵20余萬人,建立了27個縣級革命政權,是僅次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這裡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先后有近百萬優秀兒女獻出寶貴生命﹔這裡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主力紅軍,走出了469位共和國將帥﹔這裡武裝斗爭不斷,革命火種不滅,享有“紅旗不倒”的崇高聲譽。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11月17日A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