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毛澤東讀《社會主義史》

作者:路軍    發布時間:2023-12-05   
分享到 :

20世紀初,新思潮震蕩古老神州,不少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譯文、譯本傳入中國,其中,1920年10月,由英國人克卡朴(也譯為“柯卡普”)著、李季翻譯、新青年社出版的《社會主義史》是影響較大的譯著之一。該書從聖西門、傅立葉等的空想社會主義講起,對1913年前的德國、俄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及現狀娓娓道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該書作為在中國傳播社會主義系統知識的第一本書,其翻譯、出版對傳播社會主義知識、開闊知識分子思想視野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史》

《社會主義史》的譯者李季,1892年出生在湖南平江縣伍市鎮秀水村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自幼聰穎過人。1912年他到長沙求學,抱著先學好一門外國語,再學好治國平天下之道的宏願,入湖南高等師范學校英文科就讀,因勤於學業,同學們說他“把凳子都坐矮了”。1915年秋天,高師還沒畢業的李季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科,師從大家辜鴻銘,深受其器重。1918年李季畢業留校擔任英語教員,后辭職。正是在北大任教期間,受到五四運動影響,李季開始鑽研社會學。鑒於當時國內的書刊滿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於是便翻譯了英文原著的《社會主義史》。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李季追隨陳獨秀,先后參加上海、廣州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大革命失敗后,1929年加入陳獨秀、彭述之組織的“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后被開除出黨。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家出版總署特約翻譯,1967年2月在上海去世。李季從1918年至1964年從事譯著40余年,出版600萬字以上。

歷史的膠片回放到1911年,也就是在李季赴省城求學的前一年,18歲的毛澤東在那年的春天就來到了長沙。湘潮激蕩,狂瀾誰鄣。兩位年齡僅相差一歲的湖湘青年冥冥中在“社會主義”這一當時的新名詞上產生了共鳴。辛亥革命后,投筆從戎的毛澤東從當時的《湘漢新聞》上,第一次看到“社會主義”這個詞,接著讀了一些關於社會主義的小冊子,遂對社會主義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幾年后,毛澤東通過閱讀《社會主義史》等著作,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之精髓,從而“在理論上和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毛澤東讀《社會主義史》這部“從歷史下手”的譯著,運用朴素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辨,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方向

中華民族具有很強的歷史意識,《資治通鑒》中所強調的“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正是中國人善於以史為鏡文化性格的精辟提煉。《社會主義史》的譯者李季在本書譯序中就寫道,要討論社會主義“對於他必先具一種有統系的知識,才能夠判斷他的好歹決定他是否可以實行”。我們對社會主義運動“要想具一種有統系的知識,須先從歷史下手”。正是出於清醒的歷史意識,時為北京大學英語教員的李季,在校長蔡元培、名教授胡適,以及留校任教的張申府等人的指導和幫助下,在教學工作之余,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22萬字的譯著,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來龍去脈呈現在中國讀者面前。

1936年,毛澤東在同斯諾的談話中講道:“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從政治上把工人們組織了起來,在這項工作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史的影響開始對我起指導作用。”在之后那段特別著名的話(“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就一直沒有動搖過”)中,毛澤東所列舉的《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三本書,隻有《社會主義史》對俄國革命史進行了系統詳細的論述。因此能夠看出,《社會主義史》對毛澤東樹立唯物史觀、從俄國革命歷史經驗中鏡鑒中國革命的歷史前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社會主義史》在“緒論”中就指出:“各文明國最開明和最有組織的工人都趨向社會主義,這也不是什麼過分的話。凡屬今天被一般先進的工界所採納的意見,明天就將為他們后起的同胞所歡迎了。”進而對“社會主義”這一名詞的出現、圍繞社會主義的相關爭論、社會主義的主要目的等進行了論述,指出社會主義者認為“在社會發展裡面,社會主義是將來一種代替資本主義的東西,這就和以前資本主義代替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是一樣的”。從而通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壯闊背景,映襯出社會主義理論的真理光芒,增強了科學理論對那一時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分子的說服力。

《社會主義史》共十六章,其中第十章專門介紹“俄國革命”,開篇即指出:“俄羅斯社會主義的運動應當特別討論,因為這種運動和俄國特別的國情關系非常復雜。”甚至驚呼:俄國政治的非非紛亂“似乎是時代錯誤了”。之后,本章對1913年前的俄國革命運動從歷史上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自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即位起至1870年止,這個時期主要的特點就是消極。第二個時期,即社會主義的學說傳播時期。書中激昂寫道,俄國一班擁護自由的青年有一種積極的和效力很遠的理想,引起許多醉心自由之人的熱望,他們要極力拯救一般貧民。圍繞這段歷史,書中指出“俄國革命運動在第二期中也呈一種混雜的現象。然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卻仍是一種顯著的特點,所以那種消極的原動力還是巍然存在的”。在俄國革命運動的第三個時期,革命黨人和平的傳播方法既被禁止,他們便採用激烈的方法,訴諸武力。按照聯共(布)黨史的論定,無政府主義者的活動,採取刺殺個別人物、實行個人恐怖的斗爭手段來反對沙皇制度,是民粹派在俄國進行的革命工作,而民粹派“是馬克思主義的敵人”。

《社會主義史》接著寫道:1896年“在聖彼得堡所起的大同盟罷工,可以視為由近世工業的情景而自然發生的革命新運動中一種發軔點”。確定這一發軔點的時代背景是:1895年,布爾什維克主義創始人列寧把彼得堡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統一為“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為建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作了准備。1896年,在斗爭協會領導下的彼得堡三萬紡織工人大罷工,迫使沙皇政府頒布法令限定工作日。之后,書中概述了1901年后,俄國革命經歷的高潮與低谷,並收筆於1912年。也正是在這一年,按照聯共(布)黨史的論定,布爾什維克正式形成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對歷史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為了堅定未來前行的腳步。毛澤東讀《社會主義史》時,俄國的革命進程已較書中內容有了大踏步的發展。此時,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布爾什維克擊退了英、法、日、美等協約國的武裝干涉,粉碎了各路前沙俄將領所率白軍的全面圍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得到生存和鞏固,社會主義理論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從俄國革命歷史雖然曲折復雜但最終取得勝利的經驗中,那一時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分子,在朴素的唯物史觀指導下,升騰起的一定是通過科學理論指引中國革命也同樣能夠最終勝利的殷切希冀。正如毛澤東在讀過《社會主義史》29年后,再次回望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時,對中國先進分子的不二選擇肯定道:“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毛澤東讀《社會主義史》這部“階級斗爭”啟蒙書,運用朴素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洞悉了那一時代中國革命的發展動力

1941年9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對中共中央婦委、西北局聯合組成的婦女生活調查團的講話中提到:“記得我在一九二〇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如果說考茨基著、惲代英譯的《階級斗爭》是從理論上闡明了馬克思所論述的“階級爭斗”這一重要學理,《社會主義史》則更偏重於通過世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史實,向讀者呈現出階級斗爭在推動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史》首先圍繞法國、英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展開,指出:“1830年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所生之最大的結果就是法、英兩國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峙。”“一般無產階級既不能享有政治上的特權,復為經濟界的現狀所壓迫,現在卻成為一種革命黨了。”進而揭示出“近世工業的,社會的,和政治的運動中又居最重要的位置”的法國和英國,其社會之所以進步的動力正是在於人民和君主、工人和政府、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

《社會主義史》繼而指出,當“英法兩國兩重的社會主義運動已經終止”“自從那個時候起,社會主義最著名的首領都是德俄兩國人了”。就德國的社會主義家,“馬克思”專列的一章中,作者採用史論結合的筆法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闡述了他的學說。雖然從字裡行間能夠看出,原著作者並不完全認同馬克思的學說,但圍繞階級斗爭,書中寫道:“無產階級將政治上的權利攫到手中,借政治上的勢力,末了便完全掌握社會中經濟的事業。這種階級排斥一般資本家,他們將生產工具攫入手中,按照他們的利益,去管理這些工具,因為他們的利益就是社會全體的利益﹔於是社會經過一次革命便入於社會主義時代,而這種革命的終止,不是僅僅憑借權力所致的,但是由於社會進化中自然的公理使然的。”為讀者呈現出的是朴素唯物辯証法的思想光芒。

《社會主義史》“工人國際協會”一章,介紹了共產黨同盟會(即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歷史和《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圍繞《共產黨宣言》,作者指出:“‘所有各種社會的歷史,從古至今、已經是一種階級斗爭史’。這句話就是這種宣言的鎖鑰。‘但是現代有一種顯著的特點,就是這種爭斗已經由繁變簡,成為兩種階級對峙的形勢﹔人類全社會漸漸分為兩個互相敵視的大營寨,兩個互相沖突的大階級,就是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種宣言的大部分是這兩種階級的一種注釋和討論,所有他們所以發生出來的歷史上的情形,所有他們過去,現在,和將來相互的關系,都說明出來了。”闡明了在階級社會,共產主義者改造世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驅動力在於階級斗爭。

恩格斯指出:“自從原始公社解體以來,組成為每個社會的各階級之間的斗爭,總是歷史發展的偉大動力。這種斗爭隻有在階級本身消失之后、即社會主義取得勝利之后才會消失。”正是從《社會主義史》等著作中認識到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掌握了朴素的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1920年12月,毛澤東致信蔡和森等,談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時指出:“歷史上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國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用和平方法去達共產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並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採,單要採這個恐怖的方法。”階級斗爭是矛盾的普遍性在社會科學中的具體體現。毛澤東的哲學思想體系經過革命實踐而日臻完善,1937年8月,他在《矛盾論》中就指出:“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於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於這些矛盾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進而運用事物的矛盾法則這一唯物辯証法的最根本法則,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具體問題,推動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湘潮》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