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毛澤東

——《延安頌》觀感

作者:申尊敬    發布時間:2023-12-22   
分享到 :

中華有幸,各族有福,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一代天驕毛澤東,在這個曾經千瘡百孔的東方舞台上,導演了無數精彩絕倫、震驚中外的史劇,為華夏子孫留下說不盡道不完的感念。

今人評說毛澤東,我最欣賞如下幾句:“馬背上吟詩,譜寫的是千古絕唱﹔油燈下作文,寫成的是絕代佳作﹔窯洞裡用兵,布下的是神兵天將﹔窮國裡爭雄,震撼的是五洲四海。”雖隻寥寥數語,卻如一幅隱形跡而顯神採的大寫意,把絕代偉人的奇才偉智、風採神韻描畫得靈動傳神,令人浮想聯翩。

近來熱播的電視劇《延安頌》洋洋四十集,展示了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陝北這個小土台上指揮千軍萬馬唱大戲的傳奇史,雖隻說了紅軍走過長征進陝北到“七大”這十年事,但開國領袖的氣度神採已呼之欲出,觀后感慨良多,略說一二。

陝北的窯洞簡而陋,卻是偉人成就偉業的指揮部,又是釀造毛澤東思想的“車間”。窯洞外細密綿軟的黃土,是他成偉業、鑄思想的豐厚養料。他在這裡寫絕代佳作,布神兵天將,創人間奇跡。他雖偏居山野,身在窯洞,但站得高,看得遠,且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他既善觀形,又善察勢,總能發現症結,抓住關鍵,告訴黨和軍隊該做什麼,怎麼做,而且能做出“活眼”,把死棋走成活棋,把活棋走成勝棋,做強自己,做小敵人。他手中總有“兩把傘”,一個是槍杆子,一個是筆杆子。有時他用槍說話,“說”得敵人膽戰心驚,暈頭轉向,難辨虛實﹔有時他用筆說話,“說”得敵人氣急敗壞,又十分無奈,常能四兩撥千斤,屢創片紙大破萬千兵的奇跡。有時他“兩把傘”並用,文韜武略,各逞其威,各顯其妙。他的“兩把傘”無數次令鬼哭人民笑,“傘”下“傘”外,敵我力量的消長隨著日出日落而漸次改變﹔敵強我弱變我強敵弱。

陝北窯洞裡的燈光漸漸映紅九州大地,蘊育出我興敵亡、“換了人間”的歷史必然。他是個堅定的樂觀主義者,從不以悲觀之態示人,即使面對天大的困難,他也鎮定自若,毫不畏怯,“亂雲飛渡仍從容”。越是“火燒眉毛”,甚至千鈞一發時,他越是喜笑如常,還忘不了開幾個令人釋懷的玩笑。對敵,他精於游擊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打得“穩准狠”,走得巧妙洒脫。黨內,他一面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一面與錯誤路線展開極講策略又極富人情的斗爭。

他深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即使“泰山崩”、“黃河決”,他也滿懷信心,愈挫愈奮,總能拿出解決困難,走出困境,扭轉危局的辦法和對策,而且都是出奇制勝的高招妙策。他思維縝密,多謀善斷,十分講究策略,總能以正確的方法正確地解決難題,無數次化險為夷,讓衣衫襤褸的“三軍過后盡開顏”。他善於堅持原則,又善於團結同志。原則問題上他寸步不讓,團結犯了錯誤的同志時他滿腔熱情地“一幫二看三等待”。他有大氣魄,卻很重細節,連與特殊人物見面握手時誰先伸手這等細枝末節都精心設計,特別交待。這也是他贏得黨心民心,成就偉業的一大原因。他很偉大,卻又很謙和。對同志對朋友,從來都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雖然位高權重,卻從不靠權位壓人嚇人,所以總能讓持不同意見者心悅誠服,悅其方法過程,服其胸懷智慧。

他有“大我”而無“小我”。黨的事業,民族興盛是他的至高追求,為了這至高追求,他無分晝夜,不知飢飽,不顧安危地思考和寫作。他吃的是小米雜糧,穿的是補丁衣裳,想的是天下百姓,干的是強國偉業。對黨和人民的利益,他寸土必爭,寸利必得,“吃著碗裡的,謀著鍋裡的”。對個人私利,他看得淡如水,輕如煙,不爭不搶,能讓則讓,心中無我。身為領袖的領袖,他住的窯洞卻毫不特殊,一樣的四壁黃土,一樣的油燈昏暗,不同的是他擔子更重,境界更高,智慧更多。他也曾被戰友中傷,也曾被同志誤解,也曾遭遇高層挑戰,但他處之泰然,從不怒目相向。他不爭個人意氣而爭真理,同志戰友間的嫌隙隔閡,能化解彌合則盡力為之,一時不成便耐心等待,並不利用權力給人“穿小鞋”。這不是常人眼中的高風亮節,而是開國領袖級的境界和氣度。

他是人不是神,也曾有過錯。一旦發現自己錯了,他也能放下架子,公開檢討,當眾鞠躬,真誠地認錯檢討,立即改正,坦坦蕩蕩。在認錯改錯中,他失去的是“面子”,得到的是更多更大的衷心擁戴。

他也有七情六欲,常人心態,但他的私情私欲服從於黨和人民利益這個大情大欲,絕不讓私情私欲壓過黨情民欲。當他在百忙中抽閑與妻子女兒享天倫之樂時,人們隻有感動,忍不住潸然淚下。他為黨為民付出的太多太多!

開罷“七大”,他就要走出延安,赴重慶談判。走出陝北,他將要東渡黃河,進京趕考。但是,他在延安創造的偉業,將千古流芳。他在延安釀造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民族百代萬世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

(原載:《寧夏日報》,2004年2月13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