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塾師改變毛澤東的覺悟軌跡

作者:陳揚桂    發布時間:2023-12-26   
分享到 :

今年是毛澤東誕辰130周年。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青少年時期的老師很多,尤其是在讀私塾階段,為了追求新知,他不斷轉學換師。毛岱鐘和毛麓鐘分別是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和毛澤東本人所選擇的塾師,是對毛澤東的人生影響最大的兩位塾師。二人在思想觀念和知識結構上的差別,折射出毛貽昌和毛澤東不同的擇師標准和價值觀念。由選擇毛岱鐘轉為選擇毛麓鐘為師,也反映出毛澤東政治覺悟和人生理想的轉變軌跡。

打破“王法”,為黎民呼號

毛岱鐘思想活躍,一改舊私塾教讀死書的做法,向學生講授清朝的法律條例和衙門訴訟的訣竅。他所講的這些內容雖有歷史局限性,但在年少的毛澤東稚嫩的心田裡催生了依靠法律武器建設國家、鞏固國家政權的意識,這也可以看作是日后逐漸形成的“毛澤東法治思想”的萌芽。后來,毛澤東主持制定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井岡山土地法》、抗戰時期的《陝甘寧邊區保障人權條例》、解放戰爭時期的《陝甘寧邊區憲法草案》和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國家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等一系列法律,不能說沒有得益於當初的法律啟蒙。

而正當毛澤東在烏龜井私塾跟隨毛岱鐘潛心學習“王法”的時候,兩件觸目驚心的事件,使至高無上的“大清律”在他眼前黯然失色,使他鑽研法律的興趣蕩然無存。一是“抗租平粜”風潮。當時,湖南受災嚴重,災民遍野,無良商人卻乘機囤積居奇,牟取暴利,導致米價暴漲,糧荒更甚。在韶山沖,族長毛鴻賓也囤積了100多石稻谷,打算趁米價上漲的機會,運到城裡去賺大錢。佃農毛承文反對他這樣做,帶領災民找毛鴻賓交涉,要求開倉平粜。沒想到毛鴻賓卻動用族規家法,把毛承文捆綁起來,當著眾人打得他皮開肉綻,遍體鱗傷。二是韶山哥老會成員彭石匠被逼造反事件。為人正直、仗義執言的彭石匠,和某地主發生沖突,這個地主買通官府,進而作出了枉法的判決。彭石匠敗訴后帶著一些人撤到本地的瀏山,安營扎寨,修筑堡壘。官軍卻進山攻打,捉住彭石匠砍頭示眾。

這兩件事使得少年毛澤東的內心萌生了一種朦朧的階級對立意識,正如他日后回憶所說:“在這個時期,我開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覺悟。”這些慘痛事實,讓他對毛岱鐘所講的象征著“公平”和“正直”的法律,由當初的深信不疑轉為深深懷疑。經過一番思考求索,毛澤東終於看清:“王法”是專門向著統治階級的,是供他們任意宰殺像毛承文、彭石匠那樣的英雄好漢的“刀子”。覺悟到這裡,他仰天吶喊:這種不公正的“王法”,要他何用?他捫心自問:這樣有害無用的“王法”,學之何益?

一天傍晚,毛澤東正在私塾門前讀《史記》,毛岱鐘看了他的書名后,問:“潤之,你近來對法律課學得怎麼樣?”聽了老師的問話,毛澤東感到不好向老師交待。可是不說清楚,又感到對不起這位和藹可親的先生,便坦誠地對毛岱鐘說:“先生,我不想學王法了!”“為什麼呢,潤之?”毛岱鐘不解地問。“先生,你對飢民鬧祠堂和彭石匠造反的事怎麼看呢?”毛澤東答非所問地反問老師。毛岱鐘沒想到毛澤東會問這樣的問題。雖然他也同情走投無路的佃農毛承文,敬佩彭石匠的武勇,但作為一個法科生,他又覺得他們的行為觸犯了大清律條,罪不容赦。他不好正面回答毛澤東,便說:“潤之,這些事與你的學習沒有什麼關系啊!”“有的,先生!我感覺到朝廷的王法是專門為官府、富人制定的,這是極不公正的!這樣不公正的王法,學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制定不公正王法的朝廷不是老百姓的朝廷!”

聽了毛澤東的話,毛岱鐘深為這位遠房侄子兼弟子擔憂,這樣的言論是大清王法所不容的,一旦傳播出去,不僅本人難免牢獄之災,就是作為教師的毛岱鐘也難辭其咎。但他又不能不對這位學生刮目相看,一個隻有10多歲的私塾學生把封建法律的本質看得如此透徹,可見他是極有思想的。毛岱鐘認為,法律作為一個專門學科有其深厚的淵源和較高的學術價值,特別是像毛澤東這樣的農家子弟,學一點法律知識,懂一些訴訟之道,是有益而無害的。為了激發毛澤東的學習自覺性,他對毛澤東說:“潤之,你的這些想法,為師覺得是好的。但是,你不能把大清律條與法學、法制史等同起來看,法律作為一門學問還是值得一學的。你近來讀史不知注意到了沒有,歷代史書上對法律可是有不少記述啊!”

“哦,史書裡對法律也有論及?”毛澤東初涉史籍,對此不甚了解,極感興趣地問。“是的,有史便有法。法是和國家一起產生的,國家政權就是靠軍隊、警察和法庭來鞏固的。一部史書要記國家一朝一代的興衰,自然也要論及那個時代的法律。”毛岱鐘既回答了毛澤東的提問,又闡述了法制與政治的關系。毛岱鐘進一步勸導說:“隻有學好王法,將來踏上仕途,做一個公正廉明的清官,再秉公執法,為黎民百姓撐腰作主,造福於民,才是我們讀書人的出路啊!”毛岱鐘沒想到的是,這一番話不僅沒能說服毛澤東,反而使他愈加透徹地領悟到,在階級社會裡,法自君出,獄自官斷,皇權凌駕於一切法律之上。要真正做到為黎民百姓撐腰作主,隻有起來推翻這個封建皇帝的家天下。

治國安邦的啟蒙

毛澤東於1910年春毅然離開烏龜井,自作主張地轉學到東茅塘毛麓鐘先生門下。

毛麓鐘是毛澤東的最后一位塾師,也是最有學問的一位塾師。毛麓鐘的私塾創辦於1909年秋天,他辦學本來就不為衣食之虞、稻梁所謀,而是圖培養人才、報效國家,所以,他收的學生多是品學兼優之士。

毛澤東十分仰慕毛麓鐘的學識和為人,自從來到毛麓鐘的門下,他刻苦攻讀,學識長進很快。在毛麓鐘的10余名學生中,毛澤東年齡最大,但又數他天賦最高,記憶力最強,詩文作得最好。毛麓鐘以特有的眼光認定毛澤東極有發展前途。毛麓鐘精心教育培養毛澤東,希望他早日成長為棟梁之材。而毛澤東,自從到毛麓鐘門下就學以后,每天五更起,半夜睡,手不釋卷,學習格外刻苦用功。

對此,毛麓鐘看在眼裡,喜在心中。為了使他能把這種勤奮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毛麓鐘經常向毛澤東講述古人立志成才的道理,他希望毛澤東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為振興家族、報效國家民族而發憤讀書。

毛麓鐘除了在課堂教好每一節課外,還十分重視抓好毛澤東的課外學習。為了指導毛澤東系統讀書,毛麓鐘有計劃、有步驟地給他點讀歷代名家傳世之作。他精心輔導毛澤東閱讀《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和《貞觀政要》等書。毛麓鐘教毛澤東這些書,其良苦用心是顯而易見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不啻是治國安邦的啟蒙教育!

毛麓鐘不但精心給毛澤東點讀詩書,而且還教給他怎樣求取真知。他是位見過大世面、有一定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不搞讀死書和滿堂灌,主張讓學生獨立思考,感悟真知灼見。為了啟發學生把課堂學習與社會聯結起來,也為了不培養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書呆子,毛麓鐘結合課堂教學,向學生講述古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尋世上萬事萬物奧秘的事例,灌輸學以致用的道理。例如,他在給毛澤東點讀《史記》和《日知錄》時,講述過司馬遷和顧炎武的治學精神,認為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提倡實地考察研究,遇事窮源探本,其治學態度堪稱一代文人楷模。毛麓鐘對太史公司馬遷尤為推崇,他說:“司馬遷將其游覽四方所得山川浩瀚之氣,一以發為文章,故氣勢奔放,雄視百世。”受老師的影響,毛澤東迷上了《史記》和其他史籍,司馬遷的文章及其節操,使他深為折服、感佩。

詩以言志出鄉關

見毛澤東對詩歌辭賦有極大興趣,本身也酷愛歷代詩詞辭賦、尤其喜愛宋詞元曲的毛麓鐘,便悉心地教他朗讀、背誦,同時教他習詩作賦。毛麓鐘讓毛澤東背誦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他覺得其詩句雖短,內容卻情深意長,讀來余音繚繞,回味無窮。毛麓鐘很喜愛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贈衛八處士》,認為它反映了古人珍視友情的思想主題,全詩以口語寫心中事,毫無雕琢之工,讀起來朗朗上口﹔他十分贊賞詩中那哀婉動人的故事,悠揚宛轉的詩句,還有那給世人留下的諄諄告誡。他將這首長詩親手抄錄給毛澤東,讓他反復吟詠、揣摩。

由於毛麓鐘的嚴格訓練,毛澤東對詩詞歌賦的學習進步很快,他熟讀了幾百首古詩,即使是很生僻的詩句,也能稔熟於心,倒背如流。正是在東茅塘私塾毛麓鐘手下奠定了扎實的古詩詞功底,毛澤東才能在日后寫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好詩,為他贏得了不同凡響的個人魅力。

毛澤東雖然僅在東茅塘私塾學習了半年時間,可收獲頗多,毛麓鐘的思想、學識和人品都影響著毛澤東,令他感到受益匪淺。

經過半年的悉心指導,毛麓鐘深感韶山沖這個小山村,已藏不住毛澤東的高遠志向,東茅塘這區區斗室已容不下毛澤東那偉岸的身軀。在毛麓鐘的指點和幫助下,1910年秋,毛澤東踏上了去湘鄉東山學校的崎嶇山道。在告別故鄉、告別親人的時候,他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改寫了毛麓鐘教給他的那首日本人西鄉隆盛的七律詩送給父親,以表達自己此去他鄉謀求大業的宏願和一心向學、志在四方的決心。詩曰:“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3年12月20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