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作者: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發布時間:2023-12-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夙願。宋慶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國家名譽主席,畢生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022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40周年,強調要秉承宋慶齡先生“永遠和黨在一起”的信念,踐行“和平·統一·未來”宗旨,為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繼承發揚宋慶齡的崇高精神,把握時代主題,堅持守正創新,廣泛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智慧和力量。

深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勇於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為現實,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將之融入思想和行動、落實到各項工作中。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不斷進取,成功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推動者、引領者、實踐者,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保証。必須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堅持科學理論指導。推進偉大事業離不開科學理論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這一重要思想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

堅持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奮斗是黨領導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依靠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團結奮斗。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廣泛凝聚共識,廣聚天下英才,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程度地凝聚起全體中華兒女的磅礡力量,形成攜手並肩共襄民族復興偉業的生動局面。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與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息息相關。必須努力團結海峽兩岸同胞,認清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復興責任,共享民族復興榮耀,把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隻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與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力弘揚宋慶齡畢生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精神

宋慶齡的一生,是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為中國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的一生。宋慶齡畢生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精神,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閃爍著時代光輝,值得永遠繼承和大力弘揚。

繼承和弘揚“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在長期革命生涯中,在面臨嚴峻斗爭的每個重要關頭,宋慶齡始終堅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內部革命力量中最大的動力”,總是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與中國共產黨同向同行、風雨同舟,直到生命的盡頭仍初心不改,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宋慶齡指出:“我們達到今天的歷史地位,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唯一擁有人民大眾力量的政黨。”堅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終於會成為全世界的一種通行的社會制度”“這種社會制度,隻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也一定會實現”。宋慶齡一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

繼承和弘揚熱愛人民、心系人民的高尚品格。一切為了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一點在宋慶齡心目中從未改變。革命戰爭年代,宋慶齡與人民並肩戰斗,提出“中國最大的力量在於中國人民大眾已經覺醒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提出“中國最偉大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國號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人民’這兩個字”。宋慶齡時刻關注人民生活的改善,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訪貧問苦。她特別關心少年兒童、婦幼保健和社會福利工作,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宋慶齡指出“我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強調“根據可能的條件,來適當地解決人民的需要”。這些富有遠見的重要思想觀點,對於新時代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繼承和弘揚為國育人、“締造未來”的執著情懷。宋慶齡十分關心祖國新一代的成長,把少年兒童的教育培養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提出“締造未來”理念,努力為少年兒童提供廣闊的學習和發展平台。宋慶齡一生致力於少年兒童的教育培養和福利事業,把教育作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中之重。宋慶齡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對於建設教育強國,對於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價值。

繼承和弘揚促進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的不懈追求。宋慶齡一生胸懷國家大局,心系祖國統一,致力於振興中華,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定支持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宋慶齡鮮明表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好多世紀以來一直是如此,這一點已為今天世界上一切明白是非的國家所承認”,真誠呼吁“台灣同胞能同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來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革命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偉大的祖國早日實現統一、共同發展四個現代化的建國大業而做出應有的貢獻”。宋慶齡以自身崇高的威望和特有的感召力,與許多海外同胞、海峽兩岸同胞廣泛聯系,交換意見,尋求共識,為廣泛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積極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繼承和弘揚增進各國友好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的博大胸襟。宋慶齡非常關心祖國的和平與建設,也非常關心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清醒認識到“和平必須建筑在一切民族平等和各國建立互利關系的基礎上”。革命戰爭年代,宋慶齡積極參與國際反帝國主義和保衛和平運動﹔新中國成立后,為鼓舞被壓迫人民從事爭取勝利的斗爭奔走呼喊,向世界介紹新中國的發展,為新中國爭取更加寬闊的國際舞台。宋慶齡為人類進步事業奮斗終身的崇高風范,值得永遠銘記、學習和傳承。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以宋慶齡的崇高精神為榜樣,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貢獻。

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宋慶齡“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作為立會之本,堅守政治底色,確保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學習和傳承宋慶齡對人民群眾的誠摯熱愛,緊扣人民需要、社會需求開展各項工作、發展各項事業,真心真情為人民群眾謀福祉,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公益幫扶和定點幫扶,為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大力弘揚宋慶齡的教育思想理念,堅持“五育並舉”,加強青少年“拔節孕穗期”思想引領,厚植“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情懷與擔當,精心培育和開展有益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品牌活動,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培養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

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大業作出貢獻。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黨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發揮宋慶齡在海峽兩岸的特殊親和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為祖國統一厚植民心民意基礎。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進一步拓展港澳交流平台,切實推動港澳同胞特別是青少年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在港澳台同胞心中播撒愛國種子,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為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而不懈努力。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充分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深刻影響,繼承宋慶齡增進各國友好、維護世界和平的未竟事業,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開展對外友好交流,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培育小朋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推動深化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文明對話,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而不懈努力。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2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