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努力解決好現階段發展中的民生問題

作者:賈高建    發布時間:2024-01-04   
分享到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現階段新的實踐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應該肯定,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們在民生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但同時也應看到,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弱項和不足,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應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採取有效措施,以更大的努力解決好現階段發展中的民生問題,特別是那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得到實現。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將民生領域問題擺在應有的突出位置上

在現階段已有基礎上推動民生問題的更好解決,首先必須對這方面問題的特殊重要地位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從形式上看,民生問題往往表現在社會生活的一些具體領域和方面,不一定具有宏大的樣態和觀感,但它決不是那種無足輕重、可以忽略的小事情,而是涉及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和終極價值、關系到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大問題,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並將其擺在實際工作中應有的突出位置上。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歷史領域中的主體是人,亦即在一定的社會結構體系中活動著的“現實的人”,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領域在內的社會結構體系則作為客體與主體相對應。社會客體與社會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而從價值關系來說,作為客體的社會結構體系歸根到底是以作為主體的人為目的的,人們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最終是為自身的發展和解放創造條件。由此而論,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這一觀點,在我們黨的歷史實踐中得到了生動詮釋。可以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便是把實現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他強調:“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在當年那種嚴酷的條件下,我們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使人民翻身得解放﹔繼而又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為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開辟出全新前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帶領人民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使中國人民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如今,我們已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而又開啟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在這一新的發展進程中,黨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一主張一以貫之地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彰顯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鮮明價值取向。

我們黨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這是我們在現階段實踐中必須遵循的根本要求。而要真正將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和一般原則上,而應在實際工作層面具體地做出努力。那麼,解決好現階段發展中的各種民生問題,就是實現這一要求最直接的途徑和抓手。民生領域中的問題都是人民群眾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切身利益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隻有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使社會發展的成果真正被運用於滿足人的發展需要,也才能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使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具體地實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針對現階段民生領域的具體實際,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要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報告強調,“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於這樣一些重要部署和要求,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並認真貫徹到工作實踐中去。

應該說,對於民生問題的特殊重要地位,從一般道理上是不難理解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還存在一些模糊和不正確的觀念。例如,有觀點認為,現階段最主要的還是抓經濟、搞建設,這是“硬任務”、有“硬指標”,而民生問題有一定的彈性和不確定性,屬於“軟任務”,多抓一點、少抓一點關系不大。還有觀點認為,民生問題往往看不見、摸不著,即使做工作也不容易出政績,不像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那樣效果明顯,更能引人注目。此外還存在某種擔心,認為民生問題常常涉及復雜的利益關系,處理起來比較棘手,搞不好會招惹麻煩。諸如此類的一些觀點和看法,都是錯誤和有害的,偏離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不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要求,不利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堅決糾正和清除。

二、統籌安排、把握重點,力求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上取得突破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所面對的民生問題也各不相同。從現階段情況看,這一領域的問題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包括人民群眾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醫療、就業、分配、育兒、養老、社會保障等諸多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從當前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條件,統籌考慮、協調安排,有序推進相關問題的解決,努力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實實在在造福於民。而在這一過程中,又應特別關注那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迫切需要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將其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要真正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盡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當然,要使民生領域的工作順利展開,切實解決好現階段的各種問題,僅憑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應該看到,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問題,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內部和外部的關系的確比較復雜。這就要求我們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作出認真的梳理和分析,弄清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各種制約因素,然后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特別是對於那些存在時間較長、群眾關切度高但又遲遲得不到解決的難點問題,一定要真正吃透,摸准其症結所在,然后綜合評估各方面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例如,有關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反映較多,群眾滿意度不高。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反思一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怎樣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住房本屬於人民群眾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資料,理應有一種合理的機制來提供保障。但過去一個時期房地產市場秩序混亂,保障性住房供給又十分不足,致使房屋脫離了原有的居住屬性而淪為投機牟利的工具,房價長期居高不下,遠遠偏離了廣大群眾的實際需要。現在所應該做的,就是堅決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規范管理,糾正偏差、補齊短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真正做到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在醫療衛生領域,雖然近年來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醫療體系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各類醫療資源還沒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群眾對於看病難、看病貴的反映依然比較普遍。為此,必須進一步落實中央有關決策,繼續大力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特別是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建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醫療衛生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特別是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繼續推進醫藥分開,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使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更加公平可及。在學校教育方面,除了對教育質量和水平有著更高的期待之外,還有一個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即如何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意味著給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而現階段我們的教育資源配置還不夠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不同學校之間存在明顯差距,社會成員之間所能獲得這些資源的機會也不盡相同。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要根據現階段具體條件,以多種方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可能縮小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應著眼於既定條件下教育資源的利用,著力推進學校招生制度及其他環節的改革,調整某些不合理的規定和限制,為各類社會成員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在這一意義上促進平等權利的實現。

同時還應看到,現階段民生領域中一些廣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並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著,而是相互牽扯、緊密聯系著的,因而不可能單獨解決,必須從系統整體的層面加以把握。例如,當前反映較多的“一老一小”問題,就應從后獨生子女時代的特殊背景出發,綜合起來去認識。獨生子女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實行的一項特殊生育政策,如今獨生子女一代已長大成人,社會進入了后獨生子女時代。而這一代人所面臨的問題不同於以往:由於沒有兄弟姐妹共同分擔,需要獨自承擔對上一代人甚至超代際的養老責任,負擔無疑比較沉重﹔而在“二孩”、“三孩”政策已先后出台的背景下,又需要同時承擔下一代多個子女的養育任務,這就形成更大壓力。此外,對於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來說,職業環境中的某些不正常因素,如“996”畸形加班制度等,嚴重妨害了他們的正常生活,使他們疲於應付、無暇他顧。要破解這一難題,就必須多策並舉,配套推出一系列相關措施。一是盡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目前條件下,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從社會方面獲得支持。國家在這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確定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以及醫養結合、以醫助養的目標模式,應加大工作力度,盡快完成轉換。二是協力解決嬰幼兒托育服務缺口較大、銜接不夠的問題。由政府部門牽頭,抓緊建立健全社會化的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機構和單位採取過渡性措施,共同克服所遇到的困難。三是更好發揮家政服務業的輔助作用。這一行業原有的發展模式比較粗放,需要在新的條件下作出調整,實現轉型升級、提質擴容﹔針對“一老一小”的需求特點,創新家政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四是規范和優化獨生子女一代的職業環境。下決心解決“996”畸形加班制度等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獨生子女一代創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同時通過制度化措施鼓勵他們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妥善處理好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對於其他民生問題,如就業、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也都應在認真梳理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切實有效地推動解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必須予以保証﹔中央明確提出就業優先戰略,應從各個環節促進實施。要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努力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收入分配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因而始終是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應下大氣力推進分配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建構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推動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關系。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與各方面民生問題都有密切聯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各類社會成員廣泛受益﹔但總體上看,我們的保障水平還不夠高,保障體系內部也還不夠平衡。應按照既定的規劃和部署,繼續推進這方面建設,不斷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防護網絡,確保牢牢兜住民生底線。

三、多方面採取措施,為民生問題的更好解決創造條件

要解決好各方面民生問題,促進相關領域既定目標的實現,任務艱巨,工作難度大。為此,我們不僅要從主觀上提高認識、明確要求,還應從多個方面著手,為這些工作的開展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

第一,在堅持黨的領導前提下,有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調動各方面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各級黨委應按照中央要求,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積極推動民生領域工作的展開。政府各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及時拿出解決民生問題的對策方案,並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組織實施。在履行好各自職責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與合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使相關問題得到更為有效的解決。在發揮好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合理運用市場機制和各種政策手段,動員和組織各方面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綜合利用各類資源,多渠道、多層次、多種方式解決問題。

第二,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為民生問題的解決搭建適宜的工作平台。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而現階段民生領域的許多工作也都與基層治理分不開,需要依托相應的基層治理體系組織開展。中央明確提出,基層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按照既定的規劃,加快建立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健全常態化管理和應急管理動態銜接的基層治理機制,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而這一基層管理服務平台,也將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性工作平台,惠民利民的許多舉措都將通過這一平台與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相對接,最終走進千家萬戶。要重視加強鄉鎮(街道)一級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在基層民生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城鄉社區管理體制的改革,完善社區群眾自治制度,健全社區工作機制,改善社區服務設施,使之更好地承擔起基層民生工作的各項任務。鼓勵社區與各類市場主體及社會力量合作,引進多種服務項目,以更為便利的方式滿足廣大居民群眾的民生需求。

第三,合理安排經費投入,為民生領域建設提供有力的財政支持。解決民生問題不是一句空話,而必須有實實在在的投入,要有相應的財政政策作支持。從基礎設施建設到人力物力的使用,以及工作體系的運行,都需要資金保障。應該說,這些年我們在民生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財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受到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的限制,這些投入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一些方面仍存在缺口和不足。這就要求我們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合理掌控,精細安排,把有限的經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之發揮出更大的效用。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這方面條件也將不斷得到改善,將會有更多的財力投入民生領域,使民生問題的解決得到更加充足的支持和保障。

第四,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把民生領域工作的成效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要更好解決現階段民生問題,必須使廣大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切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除了要求干部自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增強民生領域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之外,還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形成有效的外部約束和積極的行為導向。這方面我們已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改進和完善,結合現階段民生領域的具體實際,進一步細化考核指標和要求,將干部的考核評價與這一領域的工作成效更加緊密地挂起鉤來,獎優罰劣,激勵廣大干部為解決好現階段發展中的民生問題盡心盡力,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賈高建,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央編譯局原局長)

(來源:《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