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高超的戰爭指導藝術以劣勝優、戰勝強敵——

毛澤東在偉大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戰略指導

作者:毛新宇    發布時間:2024-01-08   
分享到 :

運用高超的戰爭指導藝術以劣勝優、戰勝強敵,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戰爭實踐中鍛造形成的優良傳統和軍事法寶。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和黨中央領導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指導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打贏了這場立國之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之際,回顧總結新中國的開國領袖在這場戰爭中的戰略指導藝術,對於我們今天賡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有效應對風高浪急、日趨復雜的新風險新挑戰,具有重大現實啟示意義。

統籌政治大局和戰略全局,以非凡氣魄和膽略作出出國作戰重大決策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同年10月初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直接出動軍隊給予援助。剛誕生不久的新中國政權,面臨著十分艱險的戰爭抉擇和嚴峻考驗。毛澤東和黨中央站高望遠,在毅然下定出兵朝鮮決心的同時,精心籌劃戰爭規模、戰爭方式等,實現了以小戰止大戰、以外線作戰達成內線防御目的。

堅持維護長遠利益處理好“打”與“建”。抗美援朝戰爭決策,極其難以下定。經過全面衡量利弊,毛澤東和黨中央正式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主要考慮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維護我們的長遠利益。首先,堅持以打促建、以建促打,保障國家長治久安。毛澤東指出:“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從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目標出發,毛澤東和黨中央統籌“抓建設”與“保生存”兩大任務,把軍事戰略重心從東南轉移到東北,以反侵略戰爭為國家建設提供安全保障,以國家建設為打贏戰爭提供物質支撐。其次,發揚偉大國際主義精神,支持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毛澤東把抗美援朝戰爭納入時代大勢中來考量,一個重要用意是打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避免東方乃至世界革命可能出現不利局勢。歷史証明,這場戰爭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有力推動了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

堅持以局部戰爭制止更大規模侵略戰爭。為了維護國家的總體和平,避免或減少對國家政治全局的干擾沖擊,毛澤東在決策出兵朝鮮問題上精心設計,盡可能把戰爭控制在有限范圍內。首先,確定以“志願軍”而不是“解放軍”的名義出兵,這就避免了給美國對中國宣戰以口實。其次,將戰爭限定在朝鮮半島區域,這就促成了戰爭規模的局部化。再次,嚴格限定戰爭目的,在第五次戰役之后將戰爭目的由徹底把美國軍隊驅逐出朝鮮轉變為恢復戰前狀態,這就減少了戰爭越打越大甚至引發世界大戰的風險。最后,堅持不打則已、打則必打痛打怕對方,通過狠狠教訓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使其深刻認識到惹翻了中國人民是“不好辦的”,這就真正達到了以戰止戰的目的。

堅持以外線反擊作戰達成戰略防御目的。從實踐看,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場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大都是堅持敵可以來、我就可以去,在敵人對我發動軍事入侵、我們取得自衛反擊權力后,採取外線反擊作戰打敗敵人。毛澤東和黨中央在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決策的同時,也明確採取境外作戰方式,以外線反擊作戰達成戰略防御。歷史証明,這一決策是十分必要、正確的。為了支援朝鮮政府和軍隊、維護我國東北邊疆安寧,志願軍必須到朝鮮境內迎戰“聯合國軍”。如果等到美國把朝鮮政府和軍隊完全打垮后我們再出兵,我們隻能做邊境線上迎戰美國的准備,並且必須隨時防止美軍突然越過鴨綠江,把戰火燒到中國東北,這將使我處於很大的戰略被動。從更長遠來看,如果美國從朝鮮戰爭的勝利中受到鼓舞,戰爭野心會進一步膨脹,這將大大降低我國安全系數,增大國家安全隱患。

毛澤東毅然作出出國作戰的戰略決策,深刻啟示我們: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決策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在戰爭“打不打”這一決策問題上,關鍵是要從戰略大局出發,堅持軍事服從政治,堅持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

力爭掌握戰爭發展演變的主動權,做好戰爭准備、開局、轉換和收局

毛澤東和黨中央深刻認識和把握戰爭規律,嫻熟利用戰爭中的不確定性,領導志願軍立足最壞可能做好戰爭准備,並根據戰場發展變化靈活調整作戰計劃,適時轉入戰略反攻、戰略防御,周密籌劃戰爭收局,推動戰爭樞紐有序轉換、戰爭階段有機銜接,導演了一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

立足最壞可能提前進行戰爭布局。在抗美援朝戰爭准備上,毛澤東強調立足於最困難最復雜情況,未雨綢繆搞好戰略預置,特別是展開作戰力量布勢,確保初戰必勝。朝鮮戰爭爆發不久,毛澤東和黨中央迅即決策組建東北邊防軍,調集4個軍及3個炮兵師等部隊,擺在中朝邊境地區(后又增調1個軍),同時又在二線、三線調集6個軍作為戰略機動部隊,做好應付復雜局勢的准備。對於我軍參戰后可能面臨的戰爭局勢,作了三種估計:一是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侵略軍﹔二是在朝鮮不能大量殲滅美軍,戰爭形成僵局﹔三是能夠在朝鮮堅持作戰,迫使美國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態度是爭取第三種情況的出現,防范和准備出現第二種情況,后來確立的總原則是“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這些充分的戰爭准備工作,使擺在中朝邊境的我軍兵力對敵軍形成相對優勢,為志願軍初戰一舉取勝打下了基礎。

把握先機靈活推動戰爭階段轉換。毛澤東善於見微知著,綜合各類信息特別是戰場上敵我態勢,科學預判戰爭發展走向,准確把握戰爭關節樞紐,以先發制人舉措推動戰爭進程向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出兵朝鮮之初,毛澤東和黨中央抓住完全出敵意料的突然性,下令志願軍調整作戰方針,由原定的防御作戰轉為在運動中殲敵,立即發起戰略反攻並連續進行幾次戰役,打了“聯合國軍”一個措手不及。隨著戰爭在三八線地區出現相持局面,毛澤東適時制定“持久作戰、積極防御”作戰方針,志願軍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作戰與談判緊密配合,由此轉入戰略防御階段。這一階段,毛澤東指示我軍提高警惕,做好談判期間應對敵人來自空中、地面以及海上進攻的准備,不斷鞏固了我軍戰線。最終的結局是,我們越戰越強,這就為后來勝利實現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根據敵我力量消長籌劃戰爭收局。早在1951年6月,毛澤東和黨中央綜合考慮國內外形勢及戰場力量態勢,為志願軍確定“充分准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成結束戰爭”的戰略方針,決定通過政治談判結束戰爭。戰爭結束目標是恢復戰前狀態,全力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這既適應我國政治大局的要求,又與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狀況基本相符。其后兩年多,我們圍繞這一戰爭目的進行不懈斗爭,終於迫使美國於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至此勝利結束。

毛澤東駕馭戰爭發展進程的經驗做法,深刻啟示我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確定性是現代戰爭的突出特征。我們必須大力增強駕馭戰爭能力,以科學的主觀指導來克服戰爭發展不確定性,使其向著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演變。

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揚長避短創造新的制敵戰略戰術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和黨中央著眼新的戰爭樣式、作戰對手及戰場實際,創新發展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用兵新法,先后解決了“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証給養運輸”等問題,把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運用到極致。

從戰爭學習戰爭及時轉變戰爭觀念。毛澤東指出:“戰爭時期,戰爭就是學習。”新中國成立后,我軍面臨的戰爭性質由國內統一戰爭轉變為對外反侵略戰爭,戰爭樣式也由現代化程度不高的國內戰爭轉變為有強敵介入的現代化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與美軍的交手,讓毛澤東深切地認識到這一點。他認為,我們過去打了二十多年仗,在現代化戰爭中不能抱著老的作戰經驗不放,用老辦法打殲滅戰就不適應新情況了。為此,他提出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要求全軍抓緊適應新的戰爭樣式,由應對現代化程度不高的國內戰爭向應對現代化戰爭轉變。這就引導全軍官兵打破了國內戰爭思維觀念的束縛,抓緊學習研究掌握打贏現代化戰爭的新戰法打法。

強調知彼知己摸清強敵的弱點強項。在朝鮮戰場上,我軍首次遭遇美軍這樣陌生的強大對手,一度面臨很大挑戰。毛澤東深入分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面臨的矛盾問題,指出戰爭長期打下去對美國不利。通過一段時間的較量,逐漸摸清了美軍情況:其長處是武器裝備機械化程度高,擁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弱點是軍隊士氣不高,戰術不靈活,尤其怕近戰、夜戰,總體看來是“鋼多氣少”。與美軍相比,我軍的弱點是武器裝備落后,軍隊現代化水平很低﹔我軍的長處是有人民的廣泛支持,戰術靈活,士氣高漲,戰斗意志旺盛,部隊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官兵自覺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總體看來是“鋼少氣多”。據此,毛澤東強調揚長避短,指導我軍以己之長克敵之短,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

總結戰爭實踐經驗創造新戰法打法。毛澤東在長期軍事生涯中,領導我軍每打一仗就及時總結戰場經驗,創造發明新的戰法打法,不斷豐富發展了我軍戰略戰術寶庫。他著眼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總結經驗提出用“零敲牛皮糖”辦法殲滅敵軍,以后又提出“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通過集中兵力造成了我軍在戰役戰斗中的優勢。毛澤東針對戰爭呈現長期化趨勢,決定在朝鮮採取輪番作戰方針,既解決了志願軍戰場休整和持續作戰問題,又有效地鍛煉了部隊。毛澤東指導志願軍在堅守防御中構筑了以坑道為骨干的堅固防御體系,創造了一套依托坑道進行攻防作戰的戰術,積累了豐富的陣地戰經驗。他還指導我軍利用夜間爭取行動自由,創造了一套有效的夜戰戰術﹔抓住美軍現代化裝備對后方和道路依賴性大的弱點,大膽實施迂回包圍戰術並切斷敵軍后路﹔採取一切可行手段,建立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等等。這一系列新的戰法打法,極大限制了美軍優勢武器裝備的作用,較好發揮了志願軍的優勢特長,解決了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如何制勝強敵的一系列新問題。

毛澤東創造新戰法打法的經驗做法,深刻啟示我們:無論什麼形態的戰爭,戰場上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戰爭指導者必須牢牢立足於所處時代的物質技術條件,深入分析和把握敵我雙方的優劣長短,靈活利用戰場時間與空間因素,探索發明揚長避短、以非對稱方式制勝強敵的方法。

發揚人民戰爭優良傳統,綜合運用多種斗爭手段戰勝對手

抗美援朝戰爭實際上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全面較量。毛澤東和黨中央在指導這場戰爭時,使用國家政權力量動員整合舉國資源,運用多種斗爭手段開辟第二條戰線,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匯聚形成制勝強敵的人民戰爭總體戰偉力。

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增強戰爭可持續力。毛澤東堅持“兵民是勝利之本”,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毛澤東和黨中央緊緊依靠和組織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動員全國各族各界人民以各種方式參與和支持戰爭,充分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工作生產積極性,有力支援和保証了國家建設的恢復。毛澤東在總結抗美援朝勝利的經驗時深情地指出:“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並肩戰斗”。

積極開展政治、經濟、外交等斗爭配合戰場行動。毛澤東立足大國間復雜矛盾縱橫捭闔、聯蘇抗美,親自領導開展這些領域的斗爭,有力爭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打擊了以美國政府為首的戰爭販子。一方面,聯合蘇聯、朝鮮建立國際抗美統一戰線。在抗美援朝戰爭出兵、作戰、停戰談判等一系列問題上,中、蘇、朝三方協同一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為贏得戰爭勝利提供了重要條件。另一方面,積極主動開展對美政治、經濟、外交等斗爭。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毛澤東和黨中央以孤立和打擊美國這個主要敵人為目標,在國內外開展廣泛的輿論宣傳,在各種外交場合控訴美國侵略朝鮮和我國台灣的罪行,想方設法打破美國通過聯合國操縱西方國家對我實行的經濟封鎖、禁運,針對美國在聯合國內外對我的孤立和限制進行反孤立、反限制,爭取國際朋友建立反美國際戰線,等等。這些都有力地配合了戰場上的作戰行動。

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統一以打促談。毛澤東認為,實施打打談談的策略原則,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取得軍事優勢,即邊打邊談,以打促談,以打促和。抗美援朝戰爭歷時2年9個月,談了近2年1個月,雙方先后圍繞軍事分界線和遣返俘虜兩個問題展開激烈斗爭。在停戰前夕,為了打擊公然破壞戰俘遣返協議的李承晚集團,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將南朝鮮軍4個師打殘,有力配合了停戰談判。由於我們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美國沒有能力在軍事上打破僵局,並且面臨國內外的巨大壓力,最后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接受輸掉了這場戰爭的事實。毛澤東在指導實施打打談談策略上,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在涉及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則問題上不讓半步,甚至不怕談判破裂,但在不損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又視情況做出某些讓步,以體現我們爭取和平的誠意,最終達成符合我戰略目的的協議,形成了有利於我方利益的戰后安排。

毛澤東開展人民戰爭的經驗做法,深刻啟示我們:現代戰爭雖然制勝渠道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還是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最大限度發揮國家總體戰的優勢。當前,大國博弈矛盾沖突十分激烈,戰爭風險呈上升趨勢,我們必須高舉正義戰爭的旗幟,堅持軍事斗爭與政治、經濟、外交斗爭相結合,努力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專業技術少將研究員)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