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的江西勇士

作者:郭婷婷 馬曉敏    發布時間:2024-01-15   
分享到 :

在四川省瀘定縣城區,矗立著一座形似鐵索的紀念碑——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記載了著名的飛奪瀘定橋之戰。80多年前,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以下簡稱紅四團)22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踏懸空鐵索,奇絕驚險地奪下瀘定橋,打通紅軍北上道路,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紀念勇士們的英雄壯舉,后人在紀念碑前兩側豎起了22根方柱,但隻有3根刻著頭像和名字,2根刻著名字,剩下的隻刻著“戰士”兩個字,吸引著無數人尋覓查証,讓無名勇士英名永存。目前已確認身份的勇士有12位,其中5位是江西人,他們分別是宜春高安市人廖大珠、宜春袁州區人劉梓華、上饒鉛山縣人楊田銘、贛州瑞金市人李友林、贛州贛縣區人劉金山。南征北戰中,勇士們以視死如歸的氣概、堅韌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膽識展現了贛鄱兒女的風格與擔當,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瀘定橋頭鏖戰急

勇士們所在的紅四團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英雄部隊,其前身是參加過北伐戰爭的葉挺獨立團,團長是被稱為“斧頭將軍”的黃開湘,上饒弋陽縣人。1935年5月,中央主力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巧渡金沙江,並於下旬進抵大渡河邊的安順場渡口。蔣介石認為“大渡河天險,共軍斷難飛渡”,斷定紅軍“必步石達開的覆轍”,調兵遣將南攻北堵,企圖把紅軍消滅在大渡河畔。在這危急關頭,中革軍委決定迅速奪取瀘定橋。27日,紅四團接到中革軍委命令,要求他們3天之內必須趕到瀘定橋。安順場距離瀘定橋320裡,全是蜿蜒陡峭的羊腸小道。急行軍一天的紅四團剛走了80裡,28日早上又接到上級電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面對“萬萬火急”的軍情,飢寒困乏的戰士們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克服身體和心理極限,創下了一晝夜強行軍240裡的驚人紀錄,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瀘定橋。

瀘定橋飛架於30多米高的大渡河上,長100多米,寬約3米,沒有橋墩,從河東岸到西岸隻有13根碗口粗的鐵索相連,其中9根構成橋面,兩邊各2根形成欄杆扶手。橋面上原本鋪有的木板早已被敵人全部抽掉,隻剩下光溜溜的13根鐵鏈子。河對岸的敵人自恃有天險憑仗,狂妄地叫囂挑舋。為了迅速攻下瀘定橋,紅四團決定從黨(團)員最多、戰斗力最強的鋼鐵紅二連中挑選部分人員組成奪橋突擊隊,由連長廖大珠擔任隊長,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坐鎮指揮。身材矮小的劉梓華是紅二連副班長,第一個站出來堅決要求加入,廖大珠見他求戰心切、機敏靈活,又有強渡烏江的戰斗經歷,很適合擔任正面突擊任務,就批准了他的請求。李友林是紅二連黨支部書記,也是團裡少有的文化人,楊成武剛開始不同意他加入突擊隊,但李友林認為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沖鋒陷陣,堅持要求參加,楊成武隻好同意。經過嚴格挑選,紅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特等機槍射手趙長發,戰士楊田銘、雲貴川、魏小山、劉大貴、王洪山、李富仁等人也被選為突擊隊員。紅三連黨支部書記劉金山得知自己不在突擊隊之列,便找到團領導強烈要求參加戰斗。考慮到劉金山有勇有謀且擅長近敵作戰,組織上同意了他的請求,增補他擔任突擊隊指導員。

下午4時,戰斗正式打響。22位勇士在戰友們炮火的掩護下,手持短槍、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攀爬著晃晃悠悠的鐵索向敵人匍匐前進。在敵人稠密的彈雨下,魏小山、劉大貴、王洪山、李富仁4位勇士當場犧牲,但其他勇士毫不畏懼、越戰越勇。當他們快到橋頭時,氣急敗壞的敵人慌忙用煤油把堆集在橋頭的橋板點燃,頓時濃煙滾滾、火焰沖天,不僅把鐵索燒得通紅滾燙,東橋頭也瞬間成為一片火海。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連長廖大珠振臂高呼“同志們,沖呀!大火擋不住英雄漢!”說完第一個沖進火海,緊接著,劉金山、劉梓華、雲貴川、李友林、楊田銘、王海雲、趙長發……陸續沖進火海。衣服、帽子被點燃了,眉毛、頭發被燒焦了,身上的皮膚更是被燙得血肉模糊,但勇士們全然不顧,一沖出火海便躍上橋頭與敵人展開激戰。子彈、手榴彈用光了,勇士們就用大刀肉搏。經過激烈戰斗,紅軍成功奪取瀘定橋,並佔領了瀘定城,為主力部隊擺脫險境殺開了一條血路。

5月30日,瀘定橋上,紅旗飄揚。毛澤東佇立橋頭,手扶鐵鏈深情地說:“這樣險要的橋都能奪取,說明紅軍是不可戰勝的。”

臘子口上降神兵

攻克瀘定后,勇士們還沒來得及休整,就又隨著部隊投入到艱苦卓絕的戰斗中。他們爬雪山、過草地,於1935年9月抵達臘子口。臘子口是岷山的最高峰,素有“天險門戶”之稱。臘子河上橫架著一座東西相連的木橋,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道。憑借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國民黨軍不僅在沿線重兵設防,還修筑了大量堅固工事,妄想將紅軍消滅於此。

9月15日,紅四團接到中革軍委命令,要求他們繼續北上,向甘肅岷州前進,3天之內奪取臘子口,掃除前進中阻攔之敵。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進行了周密部署,指揮部隊向臘子口發起數次沖鋒,但均因地勢狹窄無法展開兵力,傷亡慘重。紅四團重新調整作戰方案,決定由楊成武率六連繼續在正面佯攻,黃開湘則率領一連、二連翻越天險從山崖側面迂回突襲敵人側背。這時,團裡有個叫雲貴川的苗族小戰士向尖刀排排長劉金山建議,由他引路從后山攀岩登上山頂,消滅守敵。劉金山覺得雲貴川的建議有道理,便主動向黃開湘申請組建敢死隊。黃開湘考慮后認為計劃可行,決定由劉金山擔任敢死隊隊長,每人配備足夠的彈藥和一把大刀,根據地形分成幾組從后山爬上去。在向導的帶領下,劉金山讓戰士們用綁腿連接成繩子,一個拉著一個,趁著夜色攀著野藤往上爬。他們快到山頂時被敵人發現了,正當劉金山拔槍時,敵人一槍打斷了他的右手食指,槍也掉進深不見底的懸崖,但他仍用負傷的手緊緊抓住野藤爬上了山頂,用腰間的大刀劈死守敵,隊員們由此順利爬上山頂並發出登頂成功信號。一時間,紅軍猶如神兵一般從天而降,對敵人發起猛烈進攻。激戰中,李友林的右腿中了一槍,鮮血直流,輕傷不下火線的他被戰士強行抬下來后,用牙咬住木棍,自己用刀挖出了子彈頭,然后用含硝的火藥給傷口消毒,簡單包扎后又繼續投入戰斗。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紅四團終於攻下臘子口。這是長征途中少見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勝的一仗,充分展現了黃開湘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事后,毛澤東風趣地說:“有斧頭將軍(黃開湘)和白袍小將(楊成武)為先鋒,就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此后,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勇士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在平型關、黃土嶺等重大戰役戰斗中立下赫赫功勛。

和平年代葆本色

革命戰爭年代,勇士們沖鋒在前、不怕犧牲,用13根鐵鏈鋪就了通往共和國的康庄大道﹔和平時期,他們深藏功名、默默奉獻,用一生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樹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飛奪瀘定橋的5位江西勇士中,劉梓華、楊田銘、李友林、劉金山4人見証了新中國的誕生。而廖大珠1935年在陝北的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

新中國成立后,滿身傷痛的劉梓華被組織安排在華北軍區醫院療養,但身體一好轉,他就對領導說:“我不能長期休息,我可以做些工作。”遺憾的是,1951年4月17日,劉梓華在北京病逝。臨終前,劉梓華向來看望他的戰友們說:“同志們好好努力吧!我不行了,不能再為黨工作了。”

楊田銘在1935年11月的直羅鎮戰役中不幸頭部中彈,身負重傷,后經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傷愈后進入中央警衛團。1951年3月,楊田銘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江西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廳秘書長。因積勞成疾、傷病纏身,楊田銘不得不長期在醫院住院療養。他經常應邀給后輩講革命故事,但他從未向家人主動提起自己參加過奪取瀘定橋的戰斗,還經常勉勵女兒好好學習,將來成為革命的接班人。1963年10月,楊田銘在上海病逝,但直到他去世,都沒人知道他是22勇士之一。

戎馬一生的李友林,是戰場上的幸運兒,身經百戰的他隻在臘子口戰斗中負過一次傷。新中國成立后,李友林先后在陸軍、防空軍、空軍等部門工作。1951年,李友林曾回鄉探親,和家人談及革命經歷時,囑咐家人不要大肆宣揚,還教育家人“革命的勝利是千千萬萬紅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紅軍精神就是堅定信仰,舍生忘死,一往無前”。對於自己的傳奇經歷,李友林從不炫耀,更不以英雄自居。他常常說:“贊揚自己、抬高自己是罪過,犧牲的戰友是英雄,我們活著的人都為他們感到遺憾。”1997年9月,李友林因病在北京逝世,身邊的同事此時才知曉他原來是飛奪瀘定橋的戰斗英雄。

1952年,劉金山的檔案組織鑒定裡寫著這樣一段話:“政治立場堅定,任何情況下沒有動搖過,對黨一貫忠實可靠……從來沒有鬧過個人問題……作風正派,生活朴素……個人利益能服從黨的利益。”他謙遜豁達、淡泊名利,1955年授銜時,劉金山主動提出讓級,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提高老紅軍待遇時,他又主動要求降級。劉金山不僅嚴於律己,從不利用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化,還時常教育子女“我沒有任何理由向組織伸手要這要那,你們五兄妹也別向組織提什麼要求”。5個子女無論是入學還是找工作,都沒沾他的光。1999年9月,劉金山在江蘇蘇州逝世,享年91歲。

潮涌贛鄱,紅土激蕩。勇士英名,永垂不朽!

(摘自2023年第9期《當代江西》)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1月15日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