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探索奮斗的光輝歷程——總編劇陳晉創作談   

作者:陳 晉    發布時間:2024-01-18   
分享到 :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問蒼茫》的劇名,出自毛澤東同志1925年寫的詩詞《沁園春·長沙》“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編劇創作中,我們覺得這句詩詞特別契合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歷程。此時,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尋找答案。探索,就是要“問”。為此,我們在劇中設計了一場“天問”的戲,通過毛澤東和李達的對話提出了三問。第一問: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革命如何展開?第二問:中國革命的道路在哪兒?第三問: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由誰來掌握?這三問就是《問蒼茫》的主要內容。對於這些問題,早期的共產黨人並不確切知道答案,而是在探索中邊問、邊學、邊干、邊實踐。正如劇末解說和字幕所表達的:“經過建黨以來整整6年的探索和奮斗,蒼茫大地之上,道路逐漸清晰,回到湖南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毛澤東,從此踏上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新裡程。”

《問蒼茫》的主題有3個。首先是創業,所謂創業即是組織隊伍。任何一個政黨成立之初,都面臨如何創業的問題。創業首先要干的事情就是找“真同志”,找志同道合的同志。“真同志”的概念是我們有意識融入在劇本中的,從第1集到31集,在人物台詞中出現了多次。毛澤東在“找真同志”問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中共一大召開后不久,毛澤東在湖南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省級組織——中共湖南支部。湖南的早期黨組織成員隻有5個,到1923年召開中共三大時,隻過了將近兩年時間,就有了120多名黨員,而當時全國也才隻有400多名黨員。

其次是“成長”。毛澤東回到湖南以后,就按照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去組織並領導工人運動。那麼工人運動怎麼搞?這就需要在實踐當中去“問蒼茫”了。劇中,他去做黃愛、龐人銓的工作。當時,這兩個人已經是湖南工人運動的重要組織者,而毛澤東還沒從事過工人運動。龐人銓問毛澤東:你了解工人嗎?你知道工人生活是啥樣嗎?這一下子就把毛澤東給問住了。於是,毛澤東去了安源,下礦井實地調查。安源工人運動之火就這樣被點燃了。

中共三大以后,毛澤東根據黨的工作需要,投身到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中。他幫助國民黨改組、發展地方黨組織,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還代理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這些工作他都做得風生水起、風風火火,政治才干得到了錘煉和提升。他對國共合作和大革命的認識,也不斷深入。

第三是“找路”。在大革命時代潮流中,毛澤東發現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所以他著重開展農民運動。從韶山開展農民運動開始,到在廣東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這些經歷使得毛澤東成為了農民運動專家,並且培養出大量農民運動骨干。因此,他又被黨任命為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負責全黨的農民運動工作。當時,他在國民黨擔任土地委員會委員,也負責農民運動。於是,他就把目光鎖定在農民身上,發現了中國革命依靠的力量所在。到了大革命后期,國共合作面臨危機,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又公開反共。毛澤東敏銳地抓住了另一個革命主題:除了開展農民運動,還要注意武裝,要把農民武裝起來。所以,大革命后期,毛澤東很注重工農武裝,並且開始把農民和革命武裝結合起來。毛澤東在這個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在黨內是走在前面的。

這部劇中,還著力展現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骨干的形象和個性特點。毛澤東從普通黨員成為一代偉人的過程,在過去一些電視劇中,表達得並不充分。毛澤東的成長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一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從1921年到1927年,毛澤東的個性特點也在時代風雨洗禮和曲折探索過程中充分展示出來。

首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就顯示出強烈的自覺的道路意識——他要“問蒼茫”,問中國革命怎麼展開、道路在哪兒、誰來掌握命運。他不斷地問,也就是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探索實踐。由此,他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其次,毛澤東在探索路上,有堅定執著之心,劇中充分展現了他實事求是、在挫折面前不服輸的堅強革命意志。這一時期,毛澤東在國共兩黨內,都經歷了很多事情,有不小的起伏,但挫折沒有阻擋毛澤東的成長。他敢於在壓力面前表達,並且做出有調查研究基礎的表達,堅定努力的方向。到了大革命后期,毛澤東和陳獨秀在農民問題上有很大分歧。但是農民運動到底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他要找到答案。於是,經過在湖南幾個縣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時的毛澤東還給中央寫報告,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第三,毛澤東既善於聯合又善於斗爭的政治智慧,在劇中也得到體現。國共合作時期,他是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擔任過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組織部秘書,兼任文書科的主任,又主持過國民黨的宣傳工作,和許多國民黨上層人物打交道。毛澤東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搞得風生水起。過去搞得不怎麼好的工作,在他手裡搞得生機勃勃,而且影響很大。這些經歷都給了他舞台,讓他發揮才能。但是這個舞台也有對立面。在與國民黨新老右派的斗爭中,他非常堅決,絕不退縮。在大革命后期,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之前,他的斗爭勇氣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毛澤東善於聯合又善於斗爭的政治藝術,在那段時間得到充分的錘煉。在這部劇中,觀眾可以感受到毛澤東充沛的創造力和影響力,以及散發的朝氣蓬勃氣息。

劇中還表現了毛澤東對家庭的責任感,尤其是在父母過世后,這一點體現得更為明顯。他對家庭的責任感並非像傳統意義上農民做的那樣,幫扶弟妹發家致富,而是有大格局的責任感。他把大弟毛澤民、二弟毛澤覃以及過繼到他家的堂妹毛澤建都帶到長沙,從文化教育入手開始安排家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他知道人要有知識,有了知識才能開闊眼界。這樣,毛澤東的這些親屬也被培養成為革命者,並成長為革命骨干。

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自然是劇中著力表現的內容。楊開慧與毛澤東最后一次見面,我們展示的場景是毛澤東、楊開慧、楊媽媽還有毛澤東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全家5個人在家門口放孔明燈。這場戲裡每個人許願的過程,真摯地表達了每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與革命的關系。這場告別戲,實際上表達的是對信仰理想的堅守、對未來的期待。楊開慧許願永遠跟毛澤東在一起,然而那一別卻成了永別。

在這部劇中,我們也展現了對毛澤東有重要影響人物的形象。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毛澤東從1918年到北大工作就認識了他們,並且他們對毛澤東產生了重要影響。李大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幫助毛澤東找到信仰的主義到底是什麼。因為李大釗是最鮮明、最直接也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

陳獨秀善於鼓動、宣傳而且做事果決,他在這方面對毛澤東的影響很大。在1924年以前,陳獨秀和毛澤東的合作非常好,陳獨秀也很看重毛澤東。后來,他們觀點不一致,有了分歧和公開的爭論。在劇末,毛澤東與陳獨秀關系變化的性質,是另尋新路繼續前進者和原地踏步落后於時代的領導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我們在劇中設計了兩人在江邊談話的故事情節——毛澤東對陳獨秀說:“咱們到那邊走走。”陳獨秀回答:“我年齡大了,也走不動了,你走吧。”這場江邊對話,既回顧了毛澤東和陳獨秀一路同行的歷程,也表達出大革命失敗時,兩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劇中,我們也試圖表達這樣一個青年的成長規律:向上生長,向下扎根。向上,就要有信仰,有信心,有視野,有胸懷。向下扎根,就要親自去實踐、干實事,從小事入手,干出大事情。青年毛澤東就是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典范。這對於今天的青年是有啟發的。

來源:《解放軍報》(2024年1月18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