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探索、開辟和拓展

作者:陳晉    發布時間:2024-02-0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道路決定命運。毛澤東一生的奮斗與探索,中國共產黨的成熟與發展,中華民族的命運與前途,始終與道路的探索和選擇、思考和實踐、自覺和自信、堅持和發展,息息相關。

毛澤東參加建黨,一開始就有鮮明的道路意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說到底,就是要找到一條真正能夠“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道路,找到一條真正能夠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道路。為此,建黨先驅們無不是經過苦心孤詣的探索、實踐、比較,才確立自己的信仰。毛澤東就反復比較過社會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5種道路和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俄國式革命道路,是“諸路皆走不通了新發明的一條路”,“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採用”。

走什麼路與創建什麼樣的政黨,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有別於其他政黨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道路自覺和道路自信。她一路走來,奮斗的一個重點,就是探索、選擇、實踐、拓展前進的道路。她因“路”而建,也因“路”而興,因“路”而成,因“路”而榮。所以,早在 1943年,黨內領導層就有同志提出,黨的歷史,“是為中國民族解放正確道路的斗爭史,也是尋找、確定和充實中國民族解放正確道路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歷史行程中,毛澤東為黨的道路探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一、領導開辟和拓展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才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曾有過路徑依賴,在實踐中走了彎路,付出了巨大代價。毛澤東是黨內最早的道路覺醒者。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他就著眼於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提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一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又率先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一中國革命道路的根本形態,並領導秋收起義,在井岡山創建了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自覺地將武裝斗爭、土地革命、蘇區政權建設和黨的建設統一起來,逐步開辟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為核心內容的中國革命道路。到延安后,毛澤東又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拓展和完善了這條道路,弄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總路線,就是總道路。中共中央在 1943年就直接提出,中國共產黨確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為中國人民指出了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的道路”。劉少奇講,這條道路是“人民爭取解放的基本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毛澤東的道路”。鄧小平講:“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這條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正是在開辟、拓展和完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創造性實踐中,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此后的道路探索,解決了一個根本問題,這就是:要不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怎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道路探索的過程,從思想本質上講,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道路是黨和人民事業的實現途徑和前進方式,理論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思想旗幟和科學說明。一為實踐,一為理論,二者相互印証,相互促進。沒有道路支撐的理論,缺少實踐的檢驗和實踐的效果,未必說得通﹔沒有理論支撐的道路,缺少靈魂和科學的說服力,未必行得遠。早在1943年,黨內領導同志就明確表達過道路和理論的關系:中國革命“整個過程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正確道路就是毛澤東同志的思想,就是毛澤東同志在其著作中與實踐中所指出的道路”,中國革命“正確道路是在與國外國內敵人的斗爭中,同時又與共產黨內部錯誤思想的斗爭中生長、發展與成熟起來的”。

道路探索中同黨內錯誤思想的斗爭,主要就是反對“左”傾和右傾的錯誤,特別是反對在理論和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論述教條化、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蘇聯革命經驗絕對化,從而忽視乃至輕視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錯誤。教條主義者重在思想依賴和路徑依賴,缺乏道路自覺和道路自信,成為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道路的障礙。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時期的道路探索和實踐,受到排斥和打壓,被扣上“山溝溝裡出不了馬列主義”“右傾保守”“富農路線”這樣一些帽子,根本原因即在於此。

毛澤東在領導開辟、拓展和完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實踐中,擁有高度的思想自覺,特別重視理論上的思考、總結和升華。比如,早在 1930年,他就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強調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斗爭策略,隻有“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到 1938年,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這是一條理論創新的道路。所謂中國化,就是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即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運用它,使之“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這個提法,今天看來好像理所當然,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在中國共產黨還屬於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的情況下,在黨內的教條主義還有相當影響的情況下,無疑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經過延安時期的思想整風,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而確立了道路探索的前進方式。沒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沒有敢闖新路的思想解放,就很難有獲得黨內認可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沒有理論和實踐創新,就很難有逐步獲得黨內認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拓展和完善。

從根本上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途徑和實踐成果,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為中國共產黨此后的道路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思想方法。

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述和實踐有很多,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條: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從毛澤東的有關論述來看,中國具體實際有兩大方面的內涵:一是國情實際,包括中國的社會性質、發展階段、現實命運、歷史文化、經濟現狀、階級結構、區域特點、人民願望等。二是黨情實際,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時代環境、成員結構、組織方式、思想素質、革命特點、斗爭方式、力量源泉、領導能力等。著眼於國情和黨情這些具體實際,來領導中國革命,探索前進方向,正確的道路就會走出來,並且行得通。毫無疑問,著眼於中國具體實際,是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道路探索具有深遠影響的最大貢獻。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領導黨和人民探索新道路的時候,就直接申明:“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二、領導創造和實施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使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新民主主義社會理想來構筑各項制度的。但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前進方向必然是而且隻能是社會主義社會。新中國成立后,他又明確講:“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完成過渡的根本標志,就是建立和實施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在中國建立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發展進步屢屢遭遇的難題。許多仁人志士致力於尋找各種政治制度模式,都沒有走出一條行得通的道路,無法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建立和實施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終於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起深厚的政治制度基礎。毛澤東對這三大政治制度的確立、完善和實施,用力最多,彰顯出深刻的政治智慧,體現了活躍的創造精神。

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如果沒有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作支撐,也未必行得穩和行得遠。要實現這種變革,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呢?從 1952年 9月開始,毛澤東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當時還沒有看得很清楚、想得很清楚,但已敏銳地覺察到,新中國經濟經過頭三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公私合營、加工訂貨、工人監督、資本技術廠務公開等手段,私營工商業的性質已經變了,屬於“新式的資本主義”,“他們已經挂在共產黨的車頭上,離不開共產黨了”,同時,“農村也要向合作互助發展”。這一定性和判斷很重要,為隨后提出走和平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提供了現實依據。

1953年 2月中下旬,毛澤東專門離京外出調研。在調研期間,他多次講到:什麼叫過渡時期?“類似過橋”,“過渡要有辦法,像從漢口到武昌,要坐船一樣”。到 1953年 6月,他“不失時機”地正式提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其核心內涵是“一化三改”,即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道路,一般稱之為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其獨創性在於:在農村,突破先機械化后集體化的思路框框,把農民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手工業者也採取類似辦法,走集體化道路﹔在城市,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通過公私合營進而和平贖買,逐步建立起國營經濟。

這當中,最有創造性的,是和平贖買。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並不排除和平贖買的可能性,“我們決不認為,贖買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容許的”。當然,這在當時只是一種理論設想。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也曾經設想,對“不文明”和“文明的”資本家分別實行剝奪和贖買兩種辦法,來過渡到社會主義。但由於俄國資產階級的怠工、反抗乃至發動武裝暴亂,贖買這條路終未能走通,隻實行了剝奪這一種辦法。

獨立自主地進行判斷、選擇和創造性實踐的歷史任務,就這樣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身上。1953年 2月 19日,毛澤東提出,“對民族資產階級,可以採取贖買的辦法”。這是較早一次明確提出“和平贖買”的設想。隨后,他的思考逐步深入,准確地把握住走和平改造道路的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性,這就是,“資產階級不接受國家資本主義,沒有別的路走,大勢所趨,非走這條路不可。我們對資產階級不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也沒有別的路,因為現在不能沒收他們的財產,而且需要他們”。

毛澤東提出這樣一條道路,有其充分的實踐和理論依據。諸如: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的同盟者﹔在建立新中國的時候,各民主黨派自覺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新中國政治制度率先完成過渡,確立工人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領導地位,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條件﹔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國營經濟在由 5種經濟成分組成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系中,已經佔據主導地位,私營工商業自身的發展已離不開國營經濟﹔1953年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客觀上需要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相應的動能。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改造本質上是一場社會主義革命,但社會主義革命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為建設掃清道路”,如果用剝奪的方式來改變生產關系,會引起社會動蕩,妨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開展。

毛澤東再一次從中國獨特的現實國情出發,從中國共產黨和民族資產階級獨特的歷史淵源和現實關系出發,從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初衷出發,創造性地探索出了和平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盡管存在著一些急促、粗糙和簡單的毛病,但這條道路走通了,成功了。對此,鄧小平后來評價說:“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不完全一樣,一開始就有區別,中國建國以來就有自己的特點……社會主義改造,是採取贖買的政策”,“搞社會主義改造,非常順利,整個國民經濟沒有受任何影響”。

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新中國在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后,又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使中國這個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自從進入階級社會以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演變,無論發生過怎樣的社會變革,都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為主的傳統,通過走和平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社會經濟結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的一切進步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三、領導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作出獨創性理論貢獻,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理論准備,奠定了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新的道路探索,就此開始。

1956年,黨的八大明確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向了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時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推動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毛澤東明確提出,要“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他還說,“其實,我們過去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獨創。現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這個問題,我幾年前就開始考慮”。事實上,正是在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即將完成的時候,毛澤東從論述“十大關系”起,就“開始提出我們自己的建設路線”。可見,在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節點上,毛澤東擁有多麼鮮明的道路自覺,多麼強烈的道路探索情結。

那麼,毛澤東又是怎樣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的呢?

第一,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毛澤東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進而明確“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毛澤東在 20世紀 5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工業與農業並舉,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關系的“中國工業化道路”。他還強調,我們走的工業化道路與蘇聯“不同”,我們“要走新的道路”。緊接著,他意識到工業化建設還不是現代化建設的全部,進而提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到 1959年底,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最終完整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64年,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論述,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把“四個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奮斗內容和目標。

從此,實現“四個現代化”,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建設道路上的實踐內容。作為國家意志,“四個現代化”目標至今還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序言當中。作為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直接將它定義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隨后,又將它延伸和發展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到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經過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並明確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毛澤東對各項事業作了初步布局。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強國”很好理解,毛澤東講“論十大關系”,就是為了強國,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的建設,走的就是強國之路。強國之路,我們至今還在走﹔強國建設,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是和民族復興並列一體的奮斗內容。

國家“可親”則涉及方方面面。毛澤東講“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為了讓人民感受到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可親。從他的有關論述看,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可親,就是要讓人民幸福。比如,“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農民都要富裕”。政治建設上,要正確處理人民與政府、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人民與人民之間的關系,“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文化建設上,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把中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的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的國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則是要“美化全中國”,“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對外交往上,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平等相處,維護世界和平,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可以說,這些都屬於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布局。改革開放后,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明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並且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志,是對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繼承和發展。

第三,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行程,毛澤東構想了時間表和路線圖。關於時間表,他在 1956年的設想是,“要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光”。到 1957年,他明確提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當然,走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說走了 100年就突然強大起來,其間“要分幾步來走:大概有十幾年會稍微好一點﹔有個二三十年就更好一點﹔有個五十年可以勉強像個樣子﹔有一百年那就了不起,就和現在大不相同了”。隨后,毛澤東提出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毛澤東設想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今天看來,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情況的。這個設想,啟發了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也成為黨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思想來源。

第四,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理論,毛澤東作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貢獻。比如: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和技術革命上來,開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先聲﹔提出走自己的路,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能夠不斷前進的真諦和動力﹔系統闡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為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提供了理論依據﹔把社會主義社會分為發達的和不發達的兩個階段,明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還處於不發達階段,成為后來創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思想來源﹔提出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尊重價值法則,為改革開放初期設想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提供了認識准備﹔論述社會主義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的事業布局,提出要統籌兼顧,處理好一系列重大關系,至今仍然是新時代中國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資源﹔系統闡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今天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等等。此外,還有關於貫徹民主集中制、調查研究、黨的作風建設等專題的論述,以及在國防建設方面提出的“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在完成祖國統一方面醞釀形成的“一綱四目”,在國際戰略方面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等等。這些方面的許多論述,在改革開放初期都被我們黨直接繼承了下來,有的今天還在堅持,有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發展,並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之中。

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探索、實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后來由於指導思想發生偏差,“可以說沒有找到一條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經過艱辛探索和創新實踐,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形成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為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探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理論准備,奠定了物質基礎。

立足新時代,回望 100多年的歷史行程,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每條路都經歷了千辛萬苦的探索,每條路都走得千辛萬苦﹔前面的路,總是為后面的探索作准備,打基礎﹔沒有前一條路,就沒有后一條路。所有的路,都擁有一條共同的思想路線,這就是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對此,鄧小平在領導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候,說得很清楚:“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我們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必由之路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都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道路探索、開辟和拓展的先行者、引領者、奠基者——那就是毛澤東!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副部長級)、研究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