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與貢獻

作者:張樹軍    發布時間:2024-02-0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矢志奮斗的夢想。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逐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這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未竟事業,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庄嚴歷史責任。”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為了這一事業,無數先輩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探索,毛澤東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他不愧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 周年之際,回顧毛澤東的奮斗探索歷程,對於全面准確地認識100 多年來黨領導人民開辟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對於從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相統一的角度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認識,以更加昂揚姿態奮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要實現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古老的中國是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而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是在戰火硝煙中揭開中國現代化序幕的。與其他后發外生型國家現代化相比,中國在物質條件上面對龐大的人口過剩壓力與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的社會基礎,在沖擊中受到亡國滅種的民族生存危機和政治衰敗、國家四分五裂的亂世局面的威脅和制約,錯失實現現代化的歷史機遇。而要趕上現代化的時代步伐,取決於能不能實現對中國社會的根本改造這一必要條件。正如毛澤東所分析的那樣:“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裡,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僅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也改變了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的方向和路徑。從此,中國的現代化探索不再只是在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層面的探索,而是整個社會根本改造也就是社會革命層面的深層次探索。這一探索貫穿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全過程。毛澤東是探索中最為杰出的代表人物。

為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條件進行艱辛求索。他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正確方向﹔他面對黨內一度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傾向,鮮明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深刻闡明了堅持辯証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重要性﹔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刻分析中國社會性質和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政治態度,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前途等,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提出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是爭取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等等。正是這一系列重大探索,創造性地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毛澤東在 1945年黨的七大上提出,“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在 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而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化目標逐漸明確化。

經過 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中華民族贏得了獨立,中國人民獲得了解放,億萬勞動人民第一次成為國家的主人。這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為當代中國社會一切發展進步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二、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創建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認為:“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已經指明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並在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綱領中埋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伏筆。黨在領導根據地建設中,也已經孕育了社會主義的一些因素和條件。由於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促進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優越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來說,通過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國家現代化是最好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及時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提出建設新國家的任務,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首次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基本內容,后來正式表述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把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創造性地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黨和政府實行逐步的利用、限制、改造,創造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實現了馬克思、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經濟。在對農業的改造中,黨和政府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這三種由低級到高級的過渡形式,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改造成了集體所有制經濟。對手工業的改造,採取了與農業改造大體相同的形式。到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政治領域,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毛澤東主持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作為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也逐步穩固並繼續發展。此外,黨還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使中國這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三、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盡快改變這種落后狀況,我們黨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經過努力,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第一,在寶貴經驗方面。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是黨面臨的全新課題。毛澤東對此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

探索有中國自己特點的建設道路。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曾號召學習蘇聯經驗,但很快察覺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及時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找到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1956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開始之際,毛澤東明確提出:“不可能設想,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國的具體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隻能有一個千篇一律的格式。我國是一個東方國家,又是一個大國。因此,我國不但在民主革命過程中有自己的許多特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帶有自己的許多特點,而且在將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以后還會繼續存在自己的許多特點。”為了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毛澤東提出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他指出:“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初步實踐,又有了蘇聯的經驗教訓,應當更加強調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強調開動腦筋,強調創造性,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這些重要觀點,為走出一條有中國自己特點的建設道路指明了正確方向。

完整提出“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澤東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1957年 3月,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底至 1960年初,他在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系統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過程中,第一次將奮斗目標完整概括為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1964年 12月,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奮斗目標。“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提出,為科學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提供了重要指引。

系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方針政策。在執政黨建設方面,毛澤東提出,黨要成為“團結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並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在經濟建設方面,毛澤東提出,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走適合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全國城鄉各階層統籌安排,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處理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沿海和內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學習外國等關系,處理好積累和消費的關系,注意綜合平衡﹔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發展商品生產,遵循價值規律﹔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工人是企業的主人,要實行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和技術人員、工人、干部“三結合”﹔在社會主義經濟佔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等。在政治建設方面,毛澤東提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政治生活的主題﹔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反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官僚化、特殊化﹔要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尤其是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權利﹔社會主義法制要保護勞動人民利益,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社會生產力﹔要處理好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要處理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反對和防止大漢族主義,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積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等等。在文化建設方面,毛澤東提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實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設一支龐大的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隊伍,等等。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毛澤東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要堅持積極防御戰略,實現軍事斗爭同政治斗爭、外交斗爭相結合,等等。在外交工作方面,毛澤東提出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准則,並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和中國永遠不稱霸的方針。毛澤東提出的這些方針政策和指導原則,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經驗。

第二,在理論准備方面。與不斷的實踐探索相伴隨,毛澤東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逐步形成了對於現代化建設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理論觀點和經驗總結。

深刻闡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不論是敵我矛盾、人民內部矛盾,還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各個領域中的矛盾,包括社會主要矛盾,都是受社會基本矛盾制約和規定的。毛澤東的這一重要認識,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思想支撐。

系統闡述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八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毛澤東深刻闡明:“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現在處在轉變時期:由階級斗爭到向自然界斗爭,由革命到建設,由過去的革命到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他號召全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毛澤東的這一重要認識,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又一個重要思想支撐。

提出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性階段性的重大判斷。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澤東就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1962年 1月,毛澤東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我勸同志們寧肯把困難想得多一點,因而把時間想得長一點”。毛澤東的這一重要認識,為確保我國的現代化道路符合自身基本國情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第三,在物質基礎方面。從實施“一五”計劃到 1976年的 20多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打基礎的重要時期。盡管經歷嚴重曲折,盡管有的五年計劃執行得並不順利,但總體上還是實施了四個五年計劃,全力進行各方面建設,在遭受孤立、封鎖和壓制的條件下,取得了幾乎最高限度的建設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

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新中國剛剛建立時,“一窮二白,連日用的煤油、火柴、鐵釘都稱為洋油、洋火、洋釘”,許多工業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毛澤東就指出:“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經過大規模經濟建設,我國建成一批為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項目,建成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生產體系。許多工業部門以及新興工業等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主要工業品的生產能力有了巨大發展,為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1952年至 1978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年增長率為8.2%,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1.4%。這是當時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期取得的最高增長率。

教育、科學、文化等事業取得巨大進步。新中國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使 1億多人摘去文盲的帽子,同時徹底改變了廣大工農子弟不能入學校學習文化的歷史。1957年至 196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累計達 139.2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累計達 211.1萬人。勞動者整體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成長起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取得較快發展。特別是“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科技取得突破,不僅為中國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效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按當年價格計算,1965年國民收入達到 1387億元。我國糧食總產量從 1949年的 1131.8億公斤,增加到1976年的 2863.05億公斤,人均糧食佔有量增加 98.5公斤。隨著生活、醫療水平的提高,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 1949年的 35歲增長到1975年的 63.8歲。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能夠初步滿足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當時的世界是一個公認的奇跡。

四、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宏偉事業的奠基和實踐探索提供了科學指引

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他立足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不僅提出諸多方面的重要思想,而且逐漸凝練形成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一活的靈魂作為貫穿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創提供了科學指引。

第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毛澤東用中國語言對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精辟概括。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他還把實事求是形象比喻為“有的放矢”,強調科學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要“靠實事求是吃飯”。他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必然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堅持用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發展、制定政策、推動工作。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他強調,要自覺堅定實事求是的信念、增強實事求是的本領,時時處處把實事求是牢記於心、付諸於行,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願望。

第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毛澤東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指出人民對歷史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毛澤東用生動的比喻深刻闡明了共產黨員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認為:勞動者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為此,毛澤東強調,要保証人民群眾在新中國的主人翁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的主力軍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他強調,要“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礡力量。

第三,堅持獨立自主的重要原則。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毛澤東認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自己找出適合我國情況的前進道路。秉承這一原則,毛澤東領導全黨全國人民成功開創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堅持獨立自主同國際主義相統一,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和獨立自主發展對外關系的要求。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他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要堅持自信、自強、自主、自立,不斷增強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奠基和實踐探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對毛澤東的最好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與實踐要求,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為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副部長級)、研究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3年第6期